APP下载

家校交互,人机融合,巧用微课助力数学教学

2017-04-24高雪芳

新教师 2017年3期
关键词:尺子新知笔者

高雪芳

笔者在教学“课桌有多长(认识厘米)”一课时,在两个班级分别采用“常态教学”和“微课教学”形式。课后调查发现,采用“常态教学”的班级,学生对教材中讲授性的知识掌握得较好,但对1厘米概念的认知不够清晰,在估测方面显得比较薄弱。而采用“微课教学”的班级,却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就如何巧用微课,助力数学课堂教学展开探讨。

一、巧设“预习微课”,了解新知

让学生初步了解教材内容,在学习中能有所疑、有所思、有所悟,在课堂上做学习的主人,这是课前预习的功用。然而,低年级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弱,自觉意识不强,预习不是单靠教师的一句话就可以自觉完成的。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预习原是很通行,但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因此,笔者尝试以微课这一载体,为学生的课前预习搭建阶梯,把下一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学生的困惑点等做成微课,以此模式为新课的学习扫清障碍。

在上“课桌有多长”这一节课前,笔者把新知中的“认识尺子”“厘米”“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这几个知识点制作成了微课,并配上“微课反馈单”,让学生在家和家长一起观看微课,然后再根据内容自主完成“微课反馈单”。在反馈单中,笔者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 为什么小玲、小亮量的是同样的课桌,结果却不一样?要使量的结果一样,该怎么办?2. 关于尺子,你都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3. 1厘米有多长?剪1根1厘米长的小棒,再找找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宽度或厚度大约是1厘米?4. 尝试测量身边2个物品的长度,并想想在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

利用画面生动、学生喜闻乐见的微课,学生在自主观看以及完成“微课反馈单”的过程中,对新知的内容已初步了解,自主学习的能力不知不觉就提高了。如果有看不懂的还可以多次观看,请家长落实孩子完成“微课反馈单”的情况,确保预习到位。数学知识中有很多是“讲授型”的,这些新知往往是人为规定的或者是与生活紧密相关的一些常识性知识,如“什么是周长”“认识尺子”“分类”等。这些新知学生掌握起来并不困难,所以教师可以把这些内容都制作成微课,让学生对新知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和了解,在第二天的课堂中能留出更多的时间进行交流拓展,突破教学难点。

二、精制“课堂微课”,运用新知

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各异,且无不充满着个性,或善于思考自主研究,或勤于动手积极探索,或乐于交流喜欢合作,但每一个个体的学习都是活泼而生动的过程。我们经常会因为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而导致教学流于形式。而让学生课前观看微课,把基本的新知在微课中进行教授,那在课中的时候就能留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环节。所以在“课桌有多长”一课中,笔者在学生已经观看了微课的基础上,借助信息技术在动态演示上的优势,采用“特写”和“慢镜头”等特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观察尺子及其特征,并留出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估、量身边的物体,学生在估和量的过程中就充分体验并建立了“1厘米”的相关概念,初步培养了学生的估测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笔者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1. 用微课的“慢镜头”效果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对“微课反馈单”中的问题进行交流反馈。2. 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对身边物品进行估计和测量。3. 以微课的“特写”效果引导学生用断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学生在对“微课反馈单”中的问题进行交流时,便对新知进行了辨析,进一步认识了尺子、厘米,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建立了1厘米的初步概念。接着,重点让学生先估计一支铅笔的长度,交流估测的方法,最后再对这支铅笔進行测量,验证哪种估测的方法比较准确。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估测方法后,笔者又让学生自己估测数学书的宽度、课桌的长度等,估完再量,学生在估和量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估测的方法,而且对“厘米”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最后利用微课的“特写”效果引导学生尝试用断尺进行测量,对本节课进行拓展,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在“交流反馈”环节中表现突出,他们会把前一天观看微课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疑问提出,然后由其他同学来解答。在这样的“生生交流”中,学生对新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掌握得也更为牢固。除此之外,因为是“先学后教”,课堂上有更加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估计和测量,在“估和量”的操作过程中,学生就突破了难点,深刻地建立了“厘米”的概念,发展了空间观念。

三、善用“延伸微课”,巩固新知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知识的链条节节相连、环环相扣,不断化新为旧。而学生由于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往往很难落实,也时常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微课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弹性”,在于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掌握视频的播放速度,实现视频的重复播放,这对于课堂知识没能完全消化的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无疑有莫大的帮助。同时,微课也对学优生打开了一扇视野更为广阔的窗户。例如,在本课的课后延伸活动中,笔者结合学生喜欢的《熊出没》动画作品,设计实践作业:熊大、熊二要装修新房子,看谁是能工巧匠(先测量,再选择,操作正确后可拖动贴在房子图上,每项操作只有一次机会)。1. 给熊大的房间配上窗帘。2. 为熊二的窗户安装上玻璃。3. 选择三块合适的坐垫铺在沙发上。

这些有关测量的数学趣题会让学优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探索的乐趣,丰富了课堂学习的素材。

精心创设的“微环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师潜移默化般的引领下,从“课前微课”中初步感知数学知识,在“课中微课”中加深理解数学内涵,由“课后微课”中逐渐积淀数学思想,在看似“碎片化”的微课教学中,发挥教学的最大效益,让学生在细中见真、折射亮点,实现有效地教和主动地学。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平市茫荡中心小学?摇?摇责任编辑:王彬)

猜你喜欢

尺子新知笔者
生活新知
生活新知
“性”是判断男性是否健康的一把尺子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尺子变身记
尺子
新知
新知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