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学校教育中传承辽剧的实践与构想

2017-04-24杨东晖

广西教育·A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经典学校教育传承

杨东晖

【摘要】本文论述在学校教育中传承辽剧,应提高学生对辽剧艺术的认知度,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文化修养,创设学习氛围,营造家校一体的教育环境,改變教学方法和演唱形式,让传统戏曲“老树发新芽”。

【关键词】学校教育 辽剧 传承 经典 素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A-0119-01

辽剧是辽宁省独有的地方戏曲剧种,因唱腔优美、风格独特、行当齐全而深受辽南地区群众的喜爱。辽剧产生于民间,反映了广大民众的思想感情、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它通过民众喜闻乐见的表现方式,或对民众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人物言行、生活故事进行模仿,或对历史人物、事件进行再现,以此传达对人物、事件的褒贬好恶,是培养基层民众道德的鲜活“教材”。充分发挥辽剧的道德感化作用,使之成为建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部分,是当前发展辽剧的使命。如何促进辽剧的发展和繁荣,让辽剧在全国形成广泛持久的艺术影响?将辽剧引入学校课堂,创新辽剧的传承方式,是实现辽剧繁荣复兴的有效手段。

一、提高学生对辽剧艺术的认知度

除了在群众中演出,将辽剧纳入学校课堂中,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辽剧,了解辽剧的起源、艺术表现形式、艺术特点、唱腔、代表曲目等,让学生体验辽剧的魅力,是传承和发扬辽剧教育作用的有效途径。通过课堂实践调查,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喜爱辽剧,有不少学生认为辽剧进课堂不仅让他们知道了家乡戏,而且丰富了学习内容,对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有极大的帮助。但由于辽剧与现代流行音乐不同,仍有一部分学生对学习辽剧不感兴趣,这也给我们的课程研究提出了挑战。所以,提高学生对辽剧艺术的认知度,仍然是我们现阶段应当做好的工作。

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文化修养

辽剧在丰富学生艺术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文化修养。教师以课堂教学为契机、以课外活动为辅助,将辽剧编写成适合本地教学的校本教材,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在这个实践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素养、理论研究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此外,教师在深入了解辽剧、教授辽剧的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艺术熏陶,提高了自身的审美能力和水平。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深深体会到专业教师匮乏给教学工作带来的阻力。因此,培养专业教师也是现阶段的核心工作。

三、创设学习氛围,营造家校一体的教育环境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在辽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展示辽剧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就要设计生动的教学情境、创设自由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真正用心去体验如何唱辽剧、演辽剧,唤起学生学习辽剧的热情,才能收获较佳的教学效果。然而,这样还不够,学校还应该营造家校一体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学习辽剧,以此培养学生持续学习的兴趣。

四、改变教学方法和演唱形式,让传统戏曲“老树发新芽”

传统戏曲的消亡,往往是因为受当代文化的冲击,无法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因此,发展辽剧不但要做好保护传承和价值宣传等,还要着重使之现代化。学校教学方面,我们应该充分发掘辽剧的当代功用、当代内容,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在传承辽剧传统演唱内容、形式的同时,增添现代曲目和演唱方法,以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喜爱该剧种,为该剧种的传承和发扬培养更多的苗子,使传统戏曲“老树发新芽”。社会保护方面,我们应该争取国家和地方的立法保护,为辽剧的发展提供“沃土”,从而有效阻止文化土壤沙漠化和贫瘠化,逐步改良地方戏曲生存的环境。

作为我省唯一的地方戏,辽剧已被国务院正式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特别是近几年,辽宁营口的经济步入了迅速发展的快车道,辽剧也随之出现了勃勃生机,创作演出了具有较高水平的舞台艺术精品。但是由于文化娱乐市场多元化的冲击,辽剧仍处于步履艰难的挣扎之中。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为保护、传承和发展辽剧献言献策。可将《体验与传承地方戏——辽剧》这一校本教材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宣传普及,让全市每一个学生都知道自己家乡的剧种,普及辽剧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辽剧的热情;在人才培养上下功夫,提高现有人才水平,积极选拔培养后继人才,让辽剧这朵艺术奇葩在辽宁大地上常开常新,永葆春色。

(责编 周翠如)

猜你喜欢

经典学校教育传承
谈如何接近经典——以《论语》为中心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学校教育的新挑战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梦想斑驳照进现实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