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如何规划孩子的成长
2017-04-24覃明勇
覃明勇
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并指出“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同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2016年,全国妇联联合教育部等9部门共同印发了《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今年两会上有代表还提出要给家庭教育立法。上述种种情况表明,家庭教育已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然而,现代社会日益多元化,现代家庭呈现出诸多不稳定性和复杂性(家长工作流动性大、单亲家庭日益增多、空巢家庭教育的缺失等),再加上社会竞争激烈,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日益增加,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思想认识和行为上的不一致以及家庭成员对孩子教育的不一致,这就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及问题孩子的产生。
如何改变当前家庭教育的薄弱态势?构建“家庭教育规划成长”体系可以为此提供一个解决思路。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社会环境逐漸复杂,影响青少年成长的因素日益多元化,根据家庭教育现状和家庭教育的启蒙性、个别性、终生性特点,家庭教育越来越需要规划意识。“家庭教育规划成长”是根据孩子成长过程中各阶段的生理、心理、行为、思维模式特点,分析孩子成长过程出现的个性问题,通过问题分析确定孩子总体成长目标和阶段成长目标,然后基于目标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措施和方法,引领孩子个性化成长的一套家庭教育实操方法体系。其核心理念是用“家长、孩子、教师三位一体共同规划成长”的教育模式取代传统的“说+教”、“说”与“做”不一致的教育模式,通过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诊析、目标定位、规划设计、检测矫正等环节,可持续性地帮助孩子快乐、个性化地成长。
首先,指导家长了解孩子各个成长阶段的“敏感期”,建立孩子成长数字化档案,规划孩子成长教育目标的“发展期”。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关注的事物有所不同,他们想什么、他们希望什么、他们接纳什么、他们的行动指向何方、他们为何而行动、他们如何能够持久地行动,家长大多都不知道,以致当孩子出现问题后不知所措、束手无策,更有甚者盲目采用不当的教育方法,导致孩子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所以规划成长首先需要家长了解孩子成长的“敏感期”,提前做好准备。学校和教师应指导家长了解孩子各个阶段的心理生理特征,及时掌握孩子不同年龄段的表现和成长特点,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始终坚持儿童为本,尊重孩子的合理需要和个性,创设适合孩子成长的必要条件和生活情境,努力把握家庭教育的规律性;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积极发挥榜样作用,避免缺教少护、教而不当,切实增强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其次,针对孩子成长教育的“发展期”,与孩子一起确定阶段成长目标,让孩子成为规划设计的主人,并持之以恒地将规划执行下去。现在家庭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是孩子的个性需求与家长的期待很不一致,家庭教育常常扮演学校教育的角色,只管学业而忽视育人。其实,学校教育一般立足于某个阶段,而家庭教育规划的是孩子的一生;学校关注的是学生群体,而家长关注的是孩子个体。学校、教师可联合家长与孩子一起组成目标制定小组,每学期把父母参与孩子成长过程列入学校工作目标,通过规划成长让家长与学校成为事实上的伙伴关系,促进家长参与,帮助孩子在社会、情感及学习方面健康成长。学校可以作为孩子成长规划的实施主体,家长是规划的献计者、助力者,孩子则是规划的执行主体。因此,家长需学会与孩子一起确定阶段成长目标,让孩子成为自主成长的主人。这就需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重视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早点让孩子自己做决策,把孩子当成一个有自己天性、爱好、情感、人格和志向的独立的“人”。家长要根据孩子成长状况,与学校一起实施周期内的成长协商机制,形成周期内成长任务清单,根据任务清单形成实施计划,再按计划严格执行。
最后,在学校或社区建立“家庭教育规划成长活动学习营”平台。针对未来智能社会发展趋势,以家庭教育知识、学科知识、社会知识为载体,以“家长共同学习+孩子群体活动”为形式,围绕孩子适应未来社会所需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架构科学规划孩子成长的核心内容,创设一系列持续性的教育情景,组织一系列亲子活动,引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快乐心态;通过微课程学习以及线下学习共同体的互动学习,引领广大家长更新家庭教育观念,让家长掌握可操作的科学教子方法,从而促进孩子卓越成长,为孩子步入未来的信息社会、智能社会打下良好的人生基础。
我们充分相信,只要做好孩子的成长规划,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用爱心、耐心、恒心陪伴,就能实现家庭与学校有效合作、协同育人的目标,实现家长与孩子共成长的愿景。
(责编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