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班主任研修共同体中个体专业成长叙事研究

2017-04-24黄路李红钟成宝

广西教育·A版 2017年3期

黄路++李红++钟成宝

【摘要】本文基于对边远农村寄宿制学校普通班主任专业成长的探究,以探索柳州市柳江区L镇初中Z老师的专业发展为主线,论述了在农村班主任研修共同体中,教师个体专业成长的途径主要有:改变学生观,增加对班主任角色的认同;文化构建与推行“军衔制”,摸索农村班主任管理风格;班主任研修共同体导师的支持。

【关键词】农村班主任 研修共同体 个体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A-0010-03

在柳州市柳江区(原柳江县,以下统称“柳江区”)L镇寄宿制农村初中任教的Z老师,于2014年3月正式成为柳江区区域班主任整体提升工程——“名班主任培养”研修共同体“XY工作坊”中的一员。经过两年多的班主任研修共同体研修学习,Z老师逐步确立了农村班级管理特色和理念,班级管理效能得到极大提高,Z老师不仅成为了所在乡镇学校班级管理小有名气的“人物”,还成为本区域内其他学校班主任效仿与学习的对象。一位来自边远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普通班主任,是如何迅速获得专业成长的?观察Z老师在班主任研修共同体中的研修学习图景,我们不难发现,Z老师的班主任专业发展主线为“学习中行动,行动中研究”,而这一主线恰恰与农村中小学班主任专业成长规律相吻合。Z老师的班主任专业发展主线可以通过以下几个主题勾勒出来。

一、改变学生观:增加对班主任角色的认同

(一)尝试“走进”学生

在新的学期,Z老师接手一个新的班级,原来的班主任因为工作调动,去到另外一所中学教物理。当Z老师以班主任身份出现在新班级的时候,一名Z学生突然站起来对Z老师说:你怎么不去X中学教物理,这样我们的L老师就可以不用走了。Z老师突然意识到自己不知该如何回应Z学生,只能苦笑应对。他不理解Z学生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的反应,也不知道该如何化解危机,更不知道孩子们面对新班主任时会是这样的反应,自己应该事前做何准备。但Z老师发现,要想管理好现在的班级,单靠“勤快”的农村班级管理方式已经远远不够了。

Z老师:Z学生的行为让我意识到,以前我的班主任工作方式是有缺失的。如何改变?我开始和工作坊中的导师、同伴们交流,自己从不落下班主任研修共同体举办的任何一次学习培训活动,观察那些优秀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方法。从那个时候开始,我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办公室,一有时间就走进教室和孩子们泡在一起,聊聊人生,谈谈理想,尝试走进他们。通过交流,我知道Z学生性格孤傲高冷,不愿意和其他同学交流,因为物理老师的一次公开表扬,他开始喜欢和物理老师亲近(即上文提到被调走的班主任L老师)。了解情况以后,我当作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的样子,平常对Z学生像其他学生一样一视同仁,有意识地为学生们创设一些表现的机会,同时给予Z学生积极的评价和反馈。初中毕业时,Z学生对我说:老师,我今后到职业学校读书有不懂的问题还可以回来问你吗?听到这句话我很欣慰,从挑战到依赖,我的改变获得了学生的信任。那一刻,我才意识到作为班主任对学生鼓励,给予学生更多的期待是多么重要。

从共同体中导师的引领和同伴的经验分享可知,Z老师的班级管理视角从学校任务导向,转变为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导向,在转变中收获了重要的理念:公平对待学生,关注成长,做学生认可的班主任才是成功的班主任,这样做班主任才有意义。

(二)改“跟紧”为“贴近”

随着Z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越来越近,“跟紧”的频率越来越高,Z老师的班主任工作出现了一个转折点。由于他对学生过于“跟紧”,事事亲力亲为,让每天的工作变得“疲于奔命”,加上过于在意学生的感受,在班级管理中“缩手缩脚”,放不开,甚至助长了部分学生的“傲气”,导致有的学生认为教师应该事事顺从学生,如果无法实现就会导致师生矛盾激化,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无法树立威信。在一次师生冲突中,Z老师决定改变学生管理理念:不要无目的地“跟紧”学生,应该在心理上“贴近”学生,在行动中学会“放风筝”,要让学生学会“自主管理”。

数学课上,L学生像往常一样没有学习意愿,甚至大声扰乱课堂教学秩序。当我停下講课询问情况时,他对我不屑一顾,还说道:“反正你又不敢打人(在一些农村学校的班级管理中,教师动手打一些调皮捣蛋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面对学生猖狂的语气和挑衅的眼神,我实在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怒:我平时对他们的好意,如今却成了他们放肆的保障。激动之下我最终还是动了手。当时是怀着恨铁不成钢的愤怒,出手有点重,最终由教导主任出面解决问题。时至今日,这名同学和他的家长依然对我耿耿于怀(出于保护原则,对细节不加描述)。事后,我开始反思,意识到对学生的科学管理要比无目的地释放爱更重要,于是我开始积极阅读班主任研修共同体推荐的相关书目,特别是关于《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一书的共读与读后感分享活动,让我获益匪浅,按照书中的介绍,我自己也开始慢慢在班级中“照葫芦画瓢”起来,将口头说教变成实际行动,将临时思考变成提前规划,同时重视摘录一些好文章和记录自己的反思。根据理论学习及共同体中的同伴、学校领导的共同研习,我开始反思自己在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决定根据工作坊导师的建议:以农村班级学生“自主管理”作为切入口,除了参加研修活动任务外,还要加强理论学习,让自己基于经验的原始班级管理做法变得更科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本案例根据Z老师口述编辑而成)

二、文化构建与推行“军衔制”:摸索农村班级管理风格

(一)构建班级文化

柳江区农村班主任研修共同体管理,是采用任务驱动的模式达到研修目标。Z老师作为骨干班主任个体成员之一,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制定个人的《班级管理改进计划》,开展行动研究,形成班级管理特色。

Z老师:农村班主任研修共同体集中培训学习中有一个重要的专题是“班级文化建设”,共同体的首席专家L教授为我们请来了全国著名班主任钟杰老师和郑学志老师,和我们进行专题讲座与面对面的研讨。能与这两位大师对话,尤其是到工作坊挂靠的基地学校跟班学习、参与研修活动,给予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明白了“班级管理不能只用控制的手段”,“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没有纷扰,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用文化去占据它”。我要把我在研修共同体中学习到的团队文化建设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建设班级文化。

现在我带的初三(5)班是从初一带上来的,这个班一共有41名学生,其中有6个离异家庭孩子,残障家庭、留守儿童、重组家庭的孩子各一个,有4名学生是在其他学校试读一段时间转学回来的,我希望我们班能成为一个温暖的“家”。为此,通过班级大讨论,我给班级取名为“心缘之家”,并且给这个“家”赋予特有的内涵:

“家”的精神:无论是过去、现在、未来,我们是否相识,也无论是年少、年轻、年老,我们是否相知,只求我们能相守相惜!

“家”的愿景和目标:做人——友爱、团结、互帮、互助、坦诚、自立;处事——共同专研,各扬所长;待物——珍惜拥有的一切。

“家”的口号:寒冷时,为你把衣服披上;生病时,为你把药品备上;悲伤时,为你把眼泪擦干;困难时,为你把援手伸出;快乐时,为你把甜果分享。

“家”的“规矩”:人生为棋,宁愿为卒,行动虽慢,可谁曾见我后退半步?

(以上材料为笔者根据Z老师提供的材料整理)

(二)推行“军衔制”

“行动”与“研究”是Z老师在研修共同体学习中给我们的深刻印象。Z老师首先把在班级中推行“军衔制”的一些初步构想与实践,向工作坊的导师和同伴进行汇报,接着邀请工作坊全体成员到自己所在学校开展主题研修活动,让导师和同伴对班级实施“军衔制”的现状进行诊断。导师和同伴的积极鼓励和具有指导和建设性的意见、建议,给予了Z老师极大的鼓励和动力。以“军衔制”实施为突破口,Z老师在农村班级管理中实践了系列行动研究,下面是Z老师班级管理方法“军衔制”的内容介绍,我们可以从这个案例中窥见Z老师班级管理改进的“行动研究力”。

班级“军衔制”管理办法:

1.背景:参加“柳江县农村名班主任培养研修共同体”期间,听取湖南名班主任Z老师的学生激励机制,结合L教授(研修共同体的首席导师)奖励的书籍《学生管理中的心理学智慧》一书,推出了班级“军衔制”管理制度。

2.目的:激励教师与学生参与到学校活动和班级管理中去。

3.具体实施方法:

4.实施要求:

(1)班主任自身也按照这个军衔制度接受学生监督;

(2)從一等功到三等功分别对应上将到学员20个军衔,每周回收一次,优则加,劣则减,不同的军衔有不同的奖励机制。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思想、观念不可能以观念的形式从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当一个人把观念告诉别人时,对听到的人来说不再是观念,而是另外一个已知的事实。这种思想的交流也许能刺激别人,使他认清问题所在,提出一个类似的观念;也可能让听到的人窒息他理智的兴趣,压抑他开始思维的努力。但是,他直接得到的总不能是一个观念。只有当他亲身考虑问题的条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时,才算真正的思维。”Z老师做到了这一点,他始终指导学生们一起参与进来,在他的班级里学生永远有做不完的事情。这样学生成为了班级管理的主人:学生需要自己设计运动会的班级表彰大会,对重新返校的LM同学进行行为考核,将废弃的工业产品设计成绿化物,等等。“军衔制”实施以后班级的变化情况如下。

Z老师:“军衔制”实施以后,班干部团队运作和谐有序,学生几乎全员参加班级活动和班级管理,班级氛围非常好,惹得其他班级的学生十分羡慕。比如“老大难”M同学在详细分析细则以后,得出“只要我坚持每天练球,就会在期末获得上将军衔”的结论,结果每天坚持练球的他,带领班级在篮球比赛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最近军衔制的实施遇到一些问题,好多学生为了得到“军衔”而刻意去做好事,这样的风气引起了其他同学的不满,看来我还得要把“师傅们”(工作坊中的导师和同伴)请来把把脉才行,我又要“搞起来了”(方言:“研究改变”的意思)。

三、亮相“国培”:研修共同体中的导师支持

2015年,研修共同体项目负责人L教授,承担了该年度“教育部——国培计划广西寄宿制农村初中骨干班主任培训项目工作。Z老师应邀作为一线农村班主任分享班级管理经验。

下面是担任培训班班主任V老师对当时场景的描述。

初识Z老师是在2014年10月广西师范学院承办的“教育部——国培计划农村初中寄宿制班主任培训班”的课堂上,当时我在这个国培班级担任班主任助理,专门负责接待前来上课的专家。Z老师是以特邀讲师身份,来给国培班的学员分享自己的农村班级管理经验。上课前我对他最初的印象是:花白头发、其貌不扬、老实巴交,又不太善于言辞,属于十分典型的农村教师形象。看着他半头白发我猜测这位老师的年龄,想着他该有40大几岁吧?后来才知道他实际年龄不过才40岁,却有着16年“教龄”和“班龄”。或许是因为第一次站在这样的场合发言,Z老师在开头的客套话中显得有点磕磕巴巴,甚至整个人都略显木纳,但十几分钟过后,尤其是转入正题讲到自己与他所带领的班级中,41名农村中学寄宿生的故事时,只见他说话如数家珍般滔滔不绝,自信得如同是带领一支军队的将军,班级就是他的“宏大世界”,每一个学生都是他这个“宏大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人物。他的神态是那样的灵动,满脸的自豪、幸福的神情,一扫之前的木讷之气,整个人也顿时显得年轻起来。在Z老师对他的农村班级管理的成功与教训的介绍中,2个小时不知不觉过去了,当他讲课结束的时候,培训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纷纷起立向Z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

虽然在这次国培班公开亮相之前,Z老师就已经在研修共同体的工作坊中进行过公开讲座,但用他的话来说:“做梦也没想过会来G大学的培训课堂上课,要是讲砸了不仅是砸了自己的牌子,而且还砸了我们L区研修共同体全体成员的牌子,甚至砸了G大学的牌子啊。”显然Z老师对于这次讲课有很深的忧虑。

研修共同体项目中的L教授作为导师认为:第一,要为研修共同体中的优秀成员创设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要多给予鼓励;第二,对待弟子的成长要压担子、搭梯子;第三,要从“质上培养”,让他们明白教育的真正含义,理解作为一名班主任的重要使命,进而认同其角色,以及由思想产生出班级管理技能和方法,这是最重要的;第四,这样的讲课实质上就是让这些农村班主任把个人过去做过的事情进行总结和反思,进而归纳成为符合班级管理的经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水平,这正是研修共同体对其骨干成员专业发展的目标要求。

Z老师说:“L导师不仅从我的讲稿结构,使用的班级管理案例,教学语言和节奏等方面进行指导,W导师还一句一句帮我修改讲稿,甚至一一提出PPT幻灯片制作中的不足之处,还有导师助理小L甚至亲手帮助修正我的PPT。”Z老师非常感动,他觉得自己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村班主任,能得到这么多“高手”耐心和精心的指导实在是太幸运了。Z老师在谈到这次国培班讲课后最大的感受时,用了两句话来概括:信心大增,学无止境。

研修共同体中的研修学习,给了Z老师上位的概念、从理论的高度去管理班级,去实践教学;从导师们和同伴们身上,学习他们的精神和教育理念,从模仿他们的班级管理行为到自我的体悟反思,其行为背后的教育意义不仅是Z老师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基本途径,更成为我们广大农村班主任专业发展的途径。人总是处在关系和社会情景中,柳江区农村班主任研修共同体,为区域内的农村中小学班主任老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互动对话、专业的指导场景,在这一场景中他们在自己编织的社会网络中学习,相互鼓励、相互分享,直至最后都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农村班主任教师。

【参考文献】

[1]【美】杜威 著,王承绪 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70.

[2]李红.建设区域性班主任研修共同体,促进农村班主任专业发展[J].《基础教育研究》,2016(11).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