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宣讲长征精神的理论与实践

2017-04-24魏战刚

世纪桥 2017年3期
关键词:长征信仰

魏战刚

【摘 要】2016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中央高度重视,社会普遍关注,高职院校要紧跟形势,及时宣讲长征精神及其现实意义。《形势与政策课》上,通过新闻故事《习近平冒雨来到三军会师纪念馆》导入、问答式讲清红军长征的原因、过程和制胜秘诀,以《习近平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宣讲主轴,加强高职高专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脚踏实地走好我们这代人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 “长征路”。

【关键词】长征;信仰;“两个一百年”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3-0048-02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顺利突围,在甘肃会宁和静宁将台堡胜利会师,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共产党和红军的企图,完成了一场史诗般的战略转移,在中国革命史,乃至世界战争史都写下了耀眼的一笔。2016年,中央和地方开展了一系列重要活动,隆重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特别是2016年10月21日召开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在党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教育部及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下发相关文件,要求各高校以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为契机,学习《习近平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及时向大学生宣讲长征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一、选择合适角度向高职高专大学生宣讲长征精神

教师要把长征这段历史研究透,做到如数家珍。同时,时刻关注时事政治,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央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系列活动。老师心中有底,并不一定代表高职大学生也要这么细致研究长征。我们要从学生实际情况(许多学生根本不知道王明和博古这些历史人物)出发进行宣讲。长征是伟大的史诗,能讲的内容太多,我们在《形势与政策课》上讲长征,必须有所取舍,选择合适角度去解读长征及其现实意义。笔者生动地将红军长征比喻为,困境中绽放的信仰之花,透过信仰这个视角,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宣讲长征及其现实意义。

二、 以视频故事《习近平冒雨来到将台堡三军会师纪念馆》导入

高职高专大学生有其自身特点,我们要充分运用新鲜和生动的时事新闻故事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对我们的课程产生兴趣。在宣讲长征精神这节课上,我们以新闻故事《习近平冒雨来到将台堡三军会师纪念馆》为切入口,让大学生们了解,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长征,同时,也让学生对长征胜利会师的时间和地点等情况有基本了解。

在这个基础上,要向学生讲清楚,长征最终胜利,根本的原因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革命理想信念高于天,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今天,我们国家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奋斗目标,这是一场新的长征,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夺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进展,夺取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新成效,夺取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胜利,我们还有许多“雪山” “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一切贪图安逸、不愿继续艰苦奋斗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一切骄傲自满、不愿继续开拓前进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1](P.4—9)。

三、以师生问答互动方式讲清红军长征中一些基本问题

学生通过新闻故事了解长征会师的一些信息后,教师要详细讲清长征的原因、过程和胜利秘诀。这个环节,要充分调动学生,先摸清他们到底了解多少历史事实,那些概念还不清晰?那些认识是错误的?可以采取师生问答和小组讨论的方式,把高职高专学生爱说爱表达的优势发挥出来,不怕学生说错。

在笔者的课堂上,将三个问题(为什么要长征?过程怎样?胜利的秘诀是什么?)都抛给学生,引发他们思考,然后组织课堂讨论。将全班分10组,每组8人,选出1名组长,进行讨论,最后由组长上台说明小组讨论结果,组员可以补充。待全部10组讲完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并就红军长征的具体情况做权威解读。

在向学生解读时,我们的语言一定要接地气,通俗易懂,让学生既长知识,又觉得有趣生动。在讲长征原因时,可以声情并茂,讲解1930年开始,蒋介石集团先后对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五次“围剿”,前四次都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粉碎,第五次“围剿”中,蒋介石集团大举进犯,给中央苏区造成极大的压力。当时在我们党内,“左”倾领导者博古和李德等人主张与优势敌人拼消耗,打阵地战,结果可想而知,中国共产党和中央红军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基于敌人强大和我们战略战术错误这两点原因,我们不得不撤退,被迫长征。当然,长征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北上抗日。身处逆境的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民族解放为己任,把中日民族矛盾作为自己制定方针政策的重要因素,逐渐赢得国内外的同情与支持,成功地把军事上的战略转移和政治上的战略转变密切结合起来,赋予长征新的涵义。

在讲解长征具体过程时,要充分结合丰富而生动的PPT幻灯照片来讲。长征后,蒋介石反革命集团围追堵截,设计“口袋阵”,布下多道防线,企图扼杀中国工农红军。数据显示,长征途中,红军基本上每天都有一场遭遇战,先后进行了600多次战役,以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为例,出发时8.6万人,一场湘江战役,就锐减至3万多人,到达陕甘宁苏区时,仅余7 000多人。除了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机械化部队周旋,红军将士们还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近百条江河,高耸入云的大雪山,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同时,红军将士还要同党内王明、张国焘“左”倾投降主义做坚决的斗争。困境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没有气馁,他们转战十几个省,历经曲折,成功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毛泽东高度评价长征精神,他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以我们的胜利和敌人的失败而告结束。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它将载入史册。”

在分析长征胜利原因时,运用案例教学,用毛泽东、周恩来和董必武等典型人物故事去证明,信仰和精神的力量能够战胜任何艰难困苦。“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红军将士们坚信,精神的力量能够战胜任何艰难困苦,马克思主义信仰必胜,中国共产党必胜,中国人民必胜。长征的将士们,出身显贵的不在少数,他们本可以享受安逸乃至奢华的生活,但是他们选择自己的信仰,离开显赫的家族,在雪山草地间,天当铺盖地当床,節衣缩食扎营盘。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剥削阶级的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哲学,无法解释红军将士的行为逻辑;资产阶级学者关于人性自私的经济学假设,在这些胸怀伟大信仰的人物面前,变得苍白无力[2](P.15-17)。普通的红军战士们更是可爱,他们多出自贫苦人家,正值青壮年,是家里的顶梁柱,二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固然不易得到,但是和家人一起,混个温饱总是容易的。可爱的战士们没有选择苟且偷生,毅然参加红军,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宗旨,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他们慢慢懂得了马克思主义是为劳苦大众撑腰的,他们找到了心灵归宿,发现了自己的重要价值,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百折不挠,从而成就了伟大的长征。

四、 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结尾,阐明长征现实意义

长征胜利已经80年了,今天的情况和当时的情况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为什么今天还要强调信仰的力量,弘扬长征精神呢?给学生播放《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视频,提纲挈领讲解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阐明长征精神现实意义。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最危险的动摇是信仰的迷失。一个政党的衰落,首先从信仰的迷失开始。作为执政党,我们要长期执政,必须客观冷静分析自己。毋庸置疑,当前我们党员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绝大多数人克己奉公,忠于组织,勤恳工作。但是,我们也看到,一些共产党员对于名誉地位和形形色色的特权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渴望。有的热衷于拜佛求仙,热衷于和形形色色的大师们混在一起,不问民生问鬼神;有的信奉金钱主义和享乐主义,经常出入高档消费场所,追求个人名利和享乐至上,甚至将打遍全世界高尔夫球场当作人生的一大目标。凡此种种,已远离共产党员应该具备的理想信念,损害了共产党这个集体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危害极大。说到底,就是理想迷茫、信仰动摇。解决这些问题,长征这个鲜活的教材是坚决不能舍弃的,我们要时刻重温长征,尤其是长征胜利80周年这个重要节点,再次思考我们当初为什么出发,从中汲取继续前行的信心和力量。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宏伟战略目标,吹响了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号角。我们将开始一段实现“两个一百年”的新长征,可以想象,國内外的重大挑战将不少,重大风险将不少,重大矛盾将不少。我们共产党人不会退缩,因为我们坚信,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3](P.5-12)。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扬长征精神,大学生首先要做的,就是时刻强调理想信念,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在信仰之花芬芳的引导之下,迈向新的长征,不忘初心,奋发有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脚踏实地走好我们这代人的“长征路”。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 党史文汇,2016,(11).

[2]王传利.信仰、纪律、牺牲——长征精神的当代启示 [J].红旗文稿,2016,(19).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 的讲话[J].中共党史研究,2016,(7).

[责任编辑:褚永慧]

猜你喜欢

长征信仰
信仰
红军长征起止于何时?
智珠二则
智珠
漫画
长征火箭,例无虚发
继续长征
信仰是什么
二则(1)
论教师的教育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