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考题研发课例,切实提升复习效益
——以2016年广东广州第24题教学为例
2017-04-24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陈莉
☉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陈莉
探究考题研发课例,切实提升复习效益
——以2016年广东广州第24题教学为例
☉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陈莉
中考复习阶段的备课,重在选题,支持入选例题讲评的理由可以有很多,比如,贴近某知识点选题,或依据某数学方法或解题策略选题,或尝试由一道题关联多个知识点、数学思想方法,以达到精选精练,通过解题教学发挥例题的价值.本文拟结合近期笔者在中考二轮复习期间一道例题的备课、教学经历,阐释中考复习时例题预设的一些思考,供研讨.
一、考题及思路突破
考题:(2016广东广州中考卷,第24题)已知抛物线y=mx2+(1-2m)x+1-3m与x轴相交于不同的两点A、B.
(1)求m的取值范围.
(2)证明该抛物线一定经过非坐标轴上的一点P,并求出点P的坐标.
思路简述:
(1)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第一,由二次函数的定义知二次项不为0,所以m≠0.第二,根据抛物线与x轴相交于不同的两点,得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mx2+(1-2m)x+1-3m=0的根的判别式为正数!所以Δ=(1-2m)2-4m(1-3m)= 16m2-8m+1=(4m-1)2>0,故4m-1≠0,解得m≠.综上可知,m的取值范围是m≠0且m≠.
(2)首先要理解待证的方向,即开展目标解析,这是一个过定点问题,也就是无论x取何值,都与参数m无关,那就需要将二次函数重新变形、整理,y=mx2+(1-2m)x+ 1-3m=mx2+x-2mx+1-3m=(x2-2x-3)m+x+1,这一步变形十分关键,因为此时m是否发挥作用,与(x2-2x-3)有关,只要x2-2x-3=0,那么y的值便与m的取值无关,也就是说抛物线必过定点.解方程x2-2x-3=0,得x1=3,x2=-1.
当x=3时,y=9m+3-6m+1-3m=4,即P(3,4);
当x=-1时,y=m-1+2m+1-3m=0,点(-1,0)是x轴上的点,不合题意,舍去.
故该抛物线一定经过非坐标轴上的点P(3,4).
(3)由于上一问中已确定了点P的坐标为(3,4),则△ABP的面积就由边AB的长决定,我们的目标就是设法用含m的式子表示AB的长,这样S△ABP=×AB×yP=2AB.接下来就是要求出点A、B的坐标(用含m的式子表示).一元二次方程mx2+(1-2m)x+1-3m=0中,由求根公式,得所以x1=,可判定可判定于是S△ABP=
第(3)问另解思考:
首先,求方程mx2+(1-2m)x+1-3m=0的根时,可以使用十字相乘法绕开求根公式;
其次,A、B两点的距离可以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进行简化运算(绕开求根公式),即使用|x1-x2|=
图1
二、考题的教学记录
教学环节(一)基础热身.
例1已知抛物线y=mx2+(1-2m)x+1-3m与x轴相交于不同的两点A、B.
(1)当m=1时,求点A、B的坐标;
(2)求m的取值范围;
(3)小成同学发现,该抛物线一定经过x轴上一个定点,请判断“小成发现”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教学记录:引导学生由特殊值出发,感受点A、B的坐标,并计算根的判别式,练习了原考题的前两问,第(3)问要求学生运用求根公式或十字相乘法,获得发现,对于后面难题的突破有所铺垫.
教学环节(二)拾级而上.
例2已知抛物线y=mx2+(1-2m)x+1-3m.(1)当x=-1时,求y的值.(2)当x=3时,求y的值.
(3)小南演练上述两题之后,猜想:该抛物线一定经过两个定点.你觉得“小南发现”是否正确?如果正确,请证明他的发现;如果不正确,举出反例.
教学启示:安排两个特殊值引路,让学生感受该抛物线会经过两个定点,并且需要证明,针对原考题的第(2)问进行训练.
教学环节(三)挑战难题.
例3已知抛物线y=mx2+(1-2m)x+1-3m与x轴相交于不同的两点A、B,且经过第一象限内一个定点P.
(1)求定点P的坐标.
(2)求AB的长(用含m的式子表示).
教学记录:第(1)问是延续考题的一个问题,然后求出AB的长(注意需要含绝对值符号表示),有了铺垫之后,有利于第(3)问的思路获取,这样就可把第(3)问的教学重点用在分析取值范围上,并且安排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
教学环节(四)变式再练.
变式检测题:已知抛物线y=mx2+(1-2m)x+2-8m与x轴相交于不同的两点A、B.
(1)求m的取值范围.
(2)求线段AB的长(用含m的式子表示).
(3)小洁发现:该抛物线会经过两个定点!请判断“小洁发现”的真假,并说明理由.
(4)该抛物线一定经过非坐标轴上的一点M,直接写出点M的坐标.
(5)当1≤m≤4时,由(4)求出的点M和点A、B构成的△ABM的面积是否有最值?若有,求出该最值及相对应的m值.
变式意图:这里主要变式了抛物线解析式的系数,并且在第(5)问增设了一个最值,原题只有最大值,因为所给的m只是半开半闭区间,但这里给的是闭区间,所以既有最大值也有最小值.
三、教学思考
1.深刻理解考题,从不同角度贯通思路.
面对有难度的中考综合题,教师要在贯通思路的基础上,深刻理解考题的考查意图,并在回顾反思时,从不同角度贯通思路,看清问题结构.如上面“考题”的思路简述时,我们在突破考题第(3)问时,在不同的解题路径中都预设不同的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思维风格,便于学生寻找思路切入点.
2.理解班情学情,精心预设教学环节.
在教师对问题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结合本班学生的班情学情,围绕考题精心预设教学环节,通过增设一些铺垫式问题,让学生经过热身练习,拾级而上,挑战难题,在这个过程中,既解决了一个问题,同时也收获了难题突破的思维方法或解题策略,即学会以退为进、各个突破、目标解析等解题策略.
3.加强效果反馈,变式改编巩固再练.
开展较难问题的变式再练是《中学数学(下)》近年来多篇课例研究倡导的教学要求,我们深受启发,也在日常的解题教学中进行尝试.特别是针对一些较难题通过增设小问,使得较难题的小问扩充到5个小问左右,每个小问20分,也便于百分制的评分,又能调控学生的基础得分,并能鼓励优秀学生挑战难题、向上生长,使得解题教学的效果得到反馈、巩固和拓展.
四、写在后面
将近一个学期的中考复习有很大的精力都在解题教学、试题讲评上,如何开展这类课型研究,值得我们认真对待和思考.笔者认为,近年来《中学数学(下)》刊发的大量的考题教学的“一题一课”教学设计研究是值得广大一线教师深入开展的,一方面这类课例丰富起来,可以让教师直接“拿来”,稍加改编、制作PPT后就可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上;另一方面,这类课例中有不少改编题、变式题,也为命题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视角,值得学习.
1.朱金祥,刘东升.数学教学中例题变式的策略——基于教学追问的视角[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版),2016(9).
2.郑毓信.善于提问[J].人民教育,2008(19).
3.许燕.从解题赏析走向教学研究——以2016年无锡卷第27题为例[J].中学数学(下),2016(10).
4.孙莉.思路生成贵在自然,一题一课追求简约——一道考题的思路突破与习题课设计[J].中学数学(下),2016(9).
5.吴忠妙.一道考题的思路、难点与教学设计[J].中学数学(下),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