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谈怎样用活教材
——以七年级“矩形、菱形、正方形”教学为例

2017-04-24江苏苏州工业园区第十中学沈单飞

中学数学杂志 2017年8期
关键词:菱形四边形矩形

☉江苏苏州工业园区第十中学沈单飞

细谈怎样用活教材
——以七年级“矩形、菱形、正方形”教学为例

☉江苏苏州工业园区第十中学沈单飞

教学实践表明,课堂教学必须考虑学生的学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层面出发.因此,教师必须高屋建瓴,掌握教材深刻的内涵,在课堂教学中,把粗旷的教材通过教学过程转化为细微的知识;把主要集中于数学知识层面的教材,通过教学过程转化为思维训练和文化启迪;把普遍性、通用性的教材,通过教学过程转化为更有针对性和灵活性的范本.

一、教学简案

教学环节1:导入课堂,从中心对称性质和平行四边形切入.

质疑1: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是什么?平行四边形可以是中心对称图形吗?试试找出这些相关的平行四边形的对称中心.

创设存疑:具有中心对称的平行四边形,若旋转角度不是180°,你能够观察出旋转的角度吗?看看旋转过后的图形是否与原图形重合.

质疑2:(阅读课本,自学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概念之后)思考在这三类图形中,四个角的度数、两条对角线之间的关系.

创设:板书矩形、菱形、正方形四个角的角度,以及两条对角线之间的关系,并整理几何语言进行课件呈现,安排学生填空:

例1如图1,在任意四边形ABCD中,边AB、BC、CD、DA的中点分别是E、F、G、H.

(1)若使四边形EFGH为菱形,需要添加条件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

(2)若使四边形EFGH为正方形,需要添加条件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

图1

创设存疑:若有AB=AD、CB=CD,你还能得出哪些结论?

创设意图:教材上对矩形、菱形、正方形四个角的角度,以及两条对角线之间的关系,简单提及过,学生对这类规律性的知识较为模糊,在案例中作为几何规律让学生深刻认识很有必要,让学生进一步去整理,有助于他们完善几何图形概念的认知.

教学环节2:课堂练习,强化概念认知.

例2判断以下命题的真假,请说明理由:

(1)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2)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的四边形是菱形.()

(3)将四边形边的中点依次连接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创设意图:通过四个概念辨析的练习,让学生在对知识的回顾中加深对新学概念和性质定理的认知.然后可以跟进一组类似的课堂练习,这里略.

例3 E为矩形ABCD的边CD上一点,沿AE对折过来,如图2所示,若测得∠BAD′=30°,则∠AED的大小是________.

图2

图3

若测得∠BAD′=α°,则∠AED的大小是_________.

创设意图:作为计算题,本题主要训练学生对矩形的直角的分割,将部分折转化为轴对称图形,进而推出对应的角相等.为了训练这种计算或证明思路,夯实思维方法,进行变式练习.

变式练习1:图3为一张矩形纸片,若裁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可以把矩形其中的一个角∠BAB′沿角平分线AE翻折上去,使B与AD边上的B′点重合.证明:四边形ABEB′就是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教学环节3:典例讲评,细化再认.

例4如图4,四边形ABCD为菱形,AC、BD相交于点N,且AC∶BD=3∶4.若AB=4,求菱形ABCD的面积.

图4

创设意图:本题以教材例题为母题进行改编,首先引导学生证明△ABN是直角三角形,从而根据AB与两条直角边BN、AN之间的关系得出它们的长度,进而得出Rt△ABN的面积,再推出菱形ABCD的面积.在利用菱形的性质对其面积进行计算之后,引导学生反思推理路径,体会新定理带来的计算、推理的简捷.考虑到直角三角形与特殊四边形结合的推断计算题很多,可以为学生提供变式练习:

变式练习2:如图5,在菱形ABCD中,AB的垂直平分线MN交对角线AC于点N,垂足为M,连接DN.

(1)若∠BAD=70°,则∠CDN=____________.

(2)若∠BAD=β°,则∠CDN=____________.

图5

图6

变式练习3:如图6,在矩形ABCD中,AB=6cm,BC= 3cm,点M沿AB边从点A开始向点B以1cm/s的速度移动;点N沿DA边从点D开始向点A以0.5cm/s的速度移动.如果M、N同时出发,用t s表示移动的时间(0<t<6),那么:

(1)当t为何值时,△NAM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2)求四边形NAMC的面积.

(3)通过本题(2)的计算,请你总结出一条与计算结果有关的结论.

教学环节4:课堂小结,检测反馈.

小结质疑1:与平行四边形相比,本课中的矩形、菱形、正方形主要由四边形的什么性质探究而来?

小结质疑2:本课涉及的一些计算推断,你觉得用前面学习的什么知识作为“中介”比较合适?请在小组进行讨论与交流.

检测反馈题:如图7,在△ABC中,点O是AC边上(端点除外)的一个动点,过点O作直线MN∥BC.设MN交∠ACB的平分线于点E,交∠BCA的外角平分线于点F,连接AE、AF.

(1)当O点处于AC线段中的什么位置时,四边形AECF是矩形?

(2)证明你所给出的结论是成立的.

图7

二、课例创设感悟

1.课例是在深刻理解教材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创设课堂导入情境,与教材相比,是在矩形、菱形、正方形等几何图形概念导入之前,先诱导学生发现矩形、菱形、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及中心对称图形,并利用中心对称性质探究出定义、性质与判定;而教材却是用平行四边形的特殊变形来引出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概念.因此可以说,教材有着承上启下的数学体系观隐含其中,那就是基于平行四边形的“特殊化”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也正是对这种“特殊化”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直接根据平行四边形的中心对称得出矩形、菱形、正方形等几何图形概念,能够开门见山,学生更容易将旧知与新知联系在一起.

2.淡化概念推理过程,创设题组强化概念.

考虑到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四个角的角度,以及两条对角线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一种中心对称性体验,因此,在本课例中淡化了定义、性质与判定的推理过程,而从课堂变式练习、质疑串的形式来强化新概念.教材的设置与本课例的实践是相吻合的,教材没有过于强调概念的演绎过程,而是在简单给出概念之后直接应用.因此,本课例采用了大量的经典例题来强化几何图形的概念.

3.强化典例与变式拓展,及时检测与反馈.

教材上安排了一定量的例题,对应提升概念的认知来说题量还是有些偏小,针对教学实际情况,增加了一些中考试卷中的经典试题作为例题、变式练习,特别是对出现频率很高的直角三角形与矩形、菱形、正方形的综合考查问题,并在课堂小结阶段创设了检测反馈题,既强化了本课的概念,又从不同角度训练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四个角的角度,以及两条对角线之间的关系的理解程度.

三、最后的感悟

总之,初中数学教材上很多知识、方法、思想藏而不露,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转化达到锋芒毕露.教师虽然起着教材与学生之间的“桥梁”作用,但这座桥梁存在着一种特有的联系教材与学生的向心力.没有教师对教材的深入浅出的研究与分析,没有教师对知识的构建“过程”的点拨,学生只能浮在数学概念的表面,其“结果”只能是对数学感到茫然.因此,唯有教师“用教材教,用好教材、用活教材”,学生对数学的构建才能闯出一片蓝天.

1.田载今.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与判定[J].中学生数理化(八年级数学),2014(3).

2.张尊瑞.中考数学复习如何用活教材[J].数学之友,2009(12).

3.刘小伟,徐利根.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判定和性质[J].数学大世界(初中版),2013(5).

猜你喜欢

菱形四边形矩形
改进的菱形解相位法在相位展开中的应用
矩形面积的特殊求法
圆锥曲线内接四边形的一个性质
化归矩形证直角
四边形逆袭记
从矩形内一点说起
数学潜能知识月月赛
菱形数独2则
菱形数独2则
菱形数独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