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来吉兰联合复方多巴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观察
2017-04-24王江敏
王江敏
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 郑州 450053
司来吉兰联合复方多巴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观察
王江敏
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 郑州 450053
目的 观察司来吉兰联合复方多巴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神经内科治疗的90例帕金森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单用复方多巴治疗,观察组采用司来吉兰联合复方多巴治疗,服用12周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UPDRS)及改良Webster症状量表评分、非运动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UPDRS评分及Webster评分较对均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睡眠和疲劳、情绪与认知、知觉与幻觉、注意力与记忆力、心血管系统、胃肠道症状、泌尿系统症状、性功能等非运动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司来吉兰联合复方多巴治疗帕金森病效果显著,有利于肌强直、静止性震颤、姿势步态障碍、运动迟缓等症状改善,减少症状波动,降低非运动并发症,安全性较高,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帕金森病;司来吉兰;复方多巴
帕金森病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由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慢性变性引起,导致神经系统发展致残性病变,临床表现为震颤、僵直等运动症状及睡眠障碍、嗅觉丧失、抑郁等非运动症状[1]。本病病情重,治疗困难,无法治愈,严重损害患者的正常活动能力以及日常生活。临床治疗主要以药物改善症状为主,采用含有左旋多巴及多巴脱梭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是目前治疗帕金森病最常用药物,但随着病情的进展,长期应用复方多巴会导致药效减退,出现症状波动、异动症等运动障碍,严重影响临床疗效,给患者生活带来很大困扰[2-3]。为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临床采用联合用药以优化复方多巴的临床疗效。本研究采用司来吉兰联合复方多巴治疗帕金森病,观察其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5-10—2016-10治疗的90例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45例,男28例,女17例;年龄48~76(64.3±4.2)岁;病程2~7 a。对照组45例,男30例,女15例;年龄49~79(63.9±4.4)岁;病程2~9 a;所有患者均符合1984 年全国锥体外系疾病研讨会制订的帕金森病诊断标准[4],临床通过观察症状特征及询问家族史初步诊断,辅以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UPDRS)评分(80.4±6.3)分,改良Webster症状量表评分(20.6±4.3)分,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及心功能无明显异常;排除有严重精神疾病、迟发性异动、因外伤所致的继发性帕金森病、癫痫及脑部有恶性肿瘤者;2组性别、年龄、症状严重程度、病程等无显著差别(P>0.05),可进行相关分析研究。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采用10%葡萄糖溶液加入精氨酸20 g及乙酰谷酰胺1 000 mg静滴。对照组给予复方多巴,美多巴(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0930198)起始剂量为62.5 mg/次,2次/d,从第4天开始增加剂量,250 mg/次,2次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服用司来吉兰(南京绿叶思科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40632)起始剂量为5 mg/d,于晨间服用,逐渐增加至10 mg/次,2次/d。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1.3 疗效标准 显效: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姿势步态障碍、肌强直等症状明显减少,Webster评分减少>60%;有效:症状及体征有所好转,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姿势步态障碍、肌强直等症状有所改善,Webster评分减少30%~60%;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姿势步态障碍、肌强直等症状无明显改善,Webster评分减少<30%[5]。
1.4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治疗前后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UPDRS)及改良Webster症状量表评分,评价患者症状改善情况。Webster评分包括10个小项,每项0~3分,轻度障碍为1~10分,中度障碍为11~20分,重度障碍为21~30分;UPDRS评分包括Ⅰ精神、行为和情绪共16分,Ⅱ日常活动共42分,Ⅲ运动功能共42分,分值越低表示恢复越好。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89%,较对照组的60%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治疗前后UPDRS及改良Webster症状量表评分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UPDRS评分及Webster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2 2组治疗前后UPDRS及改良Webster症状量表评分比较 (±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2组非运动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非运动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非运动并发症比较 (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帕金森病又称为震颤性麻痹,表现为多种运动及非运动症状,两种症状不断进展的同时还会互相影响,致残率极高,严重影响患者正常活动能力和正常生活。加之本病无法治愈,给患者身心带来极大痛苦。本病的发病机制临床尚未明确,一般认为受遗传、老龄化、环境等因素影响,通过一系列病理生理作用,造成中脑黑质内多巴胺能神经元大量变性死亡,神经递质多巴胺分泌减少,导致脑内胆碱能系统功能相对亢进,发生帕金森病[6]。
目前,临床无特效疗法,无论手术还是药物治疗均仅能改善症状,无法阻止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继续变性、死亡。临床药物治疗的主要目标仍是尽可能改善症状,延缓病情进展,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多巴胺替代疗法是临床治疗本病的金标准,通过摄入多巴胺的代谢前体-左旋多巴,补充大脑多巴胺的分泌不足,从而达到治疗目的[7]。
但随着复方多巴的普及应用,其缺点也越来越显现,早期使用可持续而有效的控制病情,每天服用2~3次就可稳定病情,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能力。而随着病情的进展及复方多巴使用时间的延长,其疗效会逐渐减退,更为严重的是服用5~7 a后,大部分患者会出现药源性症状波动及异动症状。临床研究[8-9]表明,外源性左旋多巴进入人体后仅有不到1%能够透过血脑屏障被多巴胺能神经元摄取,形成多巴胺,发挥生物学效应,约90%会被周围组织分解利用,出现心血管症状、头晕及胃肠道反应等不适反应。因此,应用其他药物优化复方多巴替代疗法是临床探讨的一大课题。
司来吉兰为选择性和不可逆性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可降低脑内多巴胺的代谢,延长多巴胺的有效时间。采用司来吉兰与复方多巴联合应用,可以阻止左旋多巴在外周被代谢为多巴胺,而被代谢为3-氧甲基多巴,减少对外周组织的刺激;同时,能够阻断脑内多巴胺分解,显著提升多巴胺细胞外水平,提高多巴胺活性及浓度,有效缓解运动功能障碍;其次,司来吉兰具有神经成型、神经保护和长期增效作用,能够持续性加强多巴胺的诱生,弥补多巴胺分泌不足,降低复方多巴的使用剂量,减少患者对复方多巴的依赖[10-11]。
陈斐等[12]认为,司来吉兰联用复合多巴可有效改善帕金森病症状,且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少。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UPDRS评分及Webster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非运动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证明司来吉兰联合复方多巴治疗帕金森病对改善运动及非运动症状均有良好效果,能够减少复方多巴产生的不良反应,增强临床疗效。
[1] 张文,路宁维,谢华,等.司来吉兰联合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的Meta分析[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5, 32(12):1 498-1 502.
[2] 陈宏义.司来吉兰联合复方多巴治疗帕金森病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1):84-86.
[3] 董丽果,牟英峰,崔桂云.帕金森病的遗传学及临床病理特点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 16(9):86-89.
[4] 王新德.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综合征的分类[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5,18(3):255-256
[5] 臧广霞.美多巴联合盐酸司来吉兰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4):453-454.
[6] 敖文玲,胡明,李方明,等.美多巴联合司来吉兰治疗帕金森病患者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评价[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6,43(4):645-647.
[7] 李波.美多巴联合盐酸司来吉兰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5,23(11):196.
[8] 叶虹,罗丽霞,李飞,等.司来吉兰与左旋多巴联用治疗帕金森病运动障碍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28):58-61.
[9] 宁翔.恩他卡朋联合复方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D].山东大学,2011:1-49.
[10] 吴俊杰.复方多巴联合司来吉兰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5(1):125-126
[11] 凌征梅.多巴丝肼片联合盐酸司来吉兰治疗帕金森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6(10):35-37.
[12] 陈斐,管强,郑玉果,等.司来吉兰联合复合多巴治疗帕金森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3,20(5):352-356.
(收稿2016-12-08)
R742.5
B
1673-5110(2017)08-01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