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篇阅读教学的预学现状和策略
2017-04-23陈秋源
陈秋源
摘 要:基于预学的单篇阅读教学,直面学生真实的学情起点,理清学生的学习疑难点,在此基础上把握阅读教学的目标和内容。笔者静观单篇阅读教学的现状,觉得还有很大的探究空间。本文根据单篇阅读教学的现状,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基于学生的学情起点,探寻提升单篇阅读教学效率的策略。
关键词:单篇阅读 预学 现状 改进策略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是以单元主题的形式编排的,但每个单元中的课文又都是相对独立的。常态的语文课堂教学大都是以单篇教学的形式展开的。因此,单篇阅读教学的效率连缀起来形成了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体系的达成。基于预学的阅读教学现状不是很乐观,有待我们从理念到目标,从预学到教学,从内容到策略等方面,不断加以思考和改进。
一、基于预学的阅读教学现状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要落实在具体的阅读教学课堂中的。预学的单篇阅读教学的悄然兴起,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寻找阅读教学的新思路、新方向、新策略。经过近两年的学习、摸索,基于预学的单篇阅读教学确实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但是,聚焦预学现场,预学情况五花八门,阅读教学的改进举步维艰,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纸上谈兵。经过归纳,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
1.预学概念模糊
“预学”和“预习”虽只是一字之差,但是教学的理念、教学的行为都发生着变化。“习”与“学”虽是近义词,但两者之间却有着很大的差异。“预习”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所学内容提前操练一遍,为教师的教打下基础,是对学习内容的预知。“预学”则是学生凭借教师的预学单对学习内容进行提前酝酿与预探,目标明确,条理清晰。对学生而言,预学是建构新知识的过程,是独立学习新知的一次“前检测”。对教师而言,学生的预学是教的依据、教的起点。但是,许多老师没有弄清楚“预习”和“预学”的概念和内涵,在设计预学单时更多的是预习内容。教学过程中也没有按学生预学的学情起点展开教学。
如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叉描写,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已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一位老师在一次公开课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一张预学单:1.你认为文中有哪些易错、难读的字词,请把你找的词语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并说说理由。3.读了课文,把你心中有疑惑、弄不明白的问题记录下来。
从以上预学单来看,个人认为更侧重的是预习的要求,缺失了预学具有为学生学习准备与探测的功能。而且这样的“预学单”,与传统的预习要求没有什么区别,丧失了文本本身可供预学的功能,概念的模糊从而导致了学生预学的低效。
2.预学目标模糊
轮船在大海上航行,有灯塔指引。基于预学的阅读教学也有灯塔,那就是预学目标。有了清晰的目标,预学的任务就具体化、可视化、可操作化;有了清晰的目标,学习者就有了思考的方向和轨迹,预学行动也有了意志和动力。但是,从老师设计的预学单来看,预学的目标不是很清楚。
如三年级下册《荷花》,《荷花》是一篇经典的传统美文。对于这样的耳熟能详的课文,在预学单的设计上是要下一番功夫的。我们老师设计了这样的预学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养成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对于这样的预学单,目标笼统模糊,为预学而预学,学生只能草草了之,教师无法了解学生原始的、真实的学情起点了,更不用说提高预学的能力了。
指向不明确,导致学生预学处于游离状态的现象不在少数。静下心来,进行合理、巧妙的预学单的设计,显得十分重要。我们发现预学的目标在某种程度上其实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的。教师的教学过程可以是基于预学的整理、分析、提炼后展开的。
3.预学过程模糊
在日常的教学中,很多老师精心设计了预学单,引导学生按预学单进行了预学。学生虽然有教师预设的学习单,有时还是不明白具体怎么预学。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也没有按照预学单的思路进行教学,没有因学而教。有的教師在教学过程中一会儿按预学的思路展开,一会儿又抛开学生的预学基础,整个过程一片混乱。
如四年级下册《牧场之国》,《牧场之国》是捷克作家卡尔恰彼克写的一篇美文。一位老师对这篇文章进行了这样的预学设计:1.你认为在朗读课文中,觉得哪些词和句子要细细地品读。2.用概括的语言写一写课文写了哪几个画面。3.结合课文中的具体叙述,对照你概括的语言,你有什么发现和问题?(可以从写法上、结构上、内容上等方面去发现)这位老师的预学单基于文本的特色和学生的学习基础来设计,质量比较高。但在教学的过程中,这位老师没有围绕学生的预学展开,而是按自己的教学思路展开教学。
预学过程是直指学生根据教师预设的学习单与文本对话的过程。预学单的设计、学生的预学和教学现场三者应该融合在一起,层层推进。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但没有发挥预学的功能,没有培养学生预学的能力,反而画蛇添足,云里雾里,一团乱麻,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基于预学的阅读教学策略
从文本的细细解读,慢慢地进入预学单的设计,又认真地对学生预学单的整理,然后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对于学生已经掌握了的知识,我们可以省略不教;对于学生预学中反映出来的普遍性问题、预学中呈现出来的矛盾点以及学生提出的疑惑处都是教学的重要资源,是教师应该着重下功夫的地方。基于预学,我们的单篇课文的阅读教学可以怎样展开呢?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教学。
策略一:依循预学的设计路
从预学单的设计,到预学单的整理,再到教学的再设计,是一个系统、完整的过程。基于预学的单篇阅读教学可以依循预学的设计思路来展开教学。每一份预学单的设计过程,其实就是老师对文本的细读过程。这个细读的过程,是老师与文本、作者的对话过程,是教师自身内化的过程。这个细读的过程,也是老师基于学生学习起点的思考过程、对预学单的预设过程。整个过程就是教师对教学的思路进行了全面的预设。预学单设计的过程,就是探究教学思路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按照预学单的思路展开教学。
如二年级下册《我为你骄傲》《我为你骄傲》是二年级下册的一篇写人的记叙文。反复阅读文本,发现有几个围绕主人公小男孩心情变化的词。因此,在预学单的设计中安排了这样一个问题:我认真仔细默读了课文,找到了表示小男孩心情的词语,分别是( )、( )和(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围绕“开心”“害怕”“轻松”这三个词展开。先交流预学单中的这个问题,然后从词到句,从文中找到表示“开心”“害怕”和“轻松”的句子,充分理解词语所表达的内涵,并做到词不离句;然后,从词的理解走向运用,将这三个词语根据课文内容,填入相应的语段中,从句子走向片段。
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学生预学情况有序展开。因学设教的思路、预学的思路一致,目标明确集中,过程简洁有序,条理清晰,循序渐进,层层推进,避开了繁琐的内容分析,省时又高效,学生学得快乐,教师教得轻松。
策略二:聚焦预学的矛盾点
预学单的设计是教师教学理念、教育智慧的体现。设计一张高质量的预学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能激发和提升学生探寻文本表达秘妙的兴趣和能力。长期这样的训练和思辨,单篇阅读教学的效率肯定能提高。利用预学中出现的矛盾点展开教学,使解决的问题比较集中。
如五年级下册的《珍珠鸟》是一篇描写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状物散文。课文以细腻亲切的语言描写了“我”为珍珠鸟创造了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它们由怕人到能与“我”和睦相处,说明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在一次市优质课评比中,我们的一位老师在预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珍珠鸟和大珍珠鸟谁最信赖“我”。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整篇文章的核心所在,是学生预学的矛盾点。基于这个问题,文本的思路很清楚了。一条线写小珍珠鸟,一条线写大珍珠鸟。循着这两条线索,教学的思路很清楚了。教师在整理学生的预学后,向学生出示预学后的信赖柱状图,确定学生本堂课核心学习目标,让学生体会一系列的动词传递不同的情感变化。
静静地思考整个过程,利用学生预学过程中呈现出来的矛盾点,是真正基于学生学习起点的教学,是课堂中应该解决的问题。问题集中、思路清晰,是教师真正要教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围绕矛盾点,集中解决问题,可以使语文课堂更高效。
策略三:突破预学的疑惑处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引领着学生质疑文本或基于文本提出自己的疑惑。在设计预学单时,往往会设计“读了课文,你还有哪些疑惑?请记录下来。”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往往会提出自己的想法。对于学生提出的核心问题往往是一堂课教学的价值所在。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主题单元“父母之爱”中的一篇精读课文。细读课文,故事感人至深,这是文本语言传递出来的浓浓父子之情。在引领学生预学时,引导学生把预学了课文以后的疑惑记录下来。我们班不少孩子都写到了这样一个问题:父亲和儿子,为什么有如此的信念,彼此相信对方?这个问题的理解不是能从文本文字中所能找到的。围绕这个问题,师生立足文本重新进行了对话。透过文字,深入辩论,我们发现父亲和儿子彼此拥有如此信念,不仅仅是相信对方,而且有彼此之间潜移默化的尊重和服从。
在学生预学过程中提炼出来的疑惑处,往往是阅读教学最有价值的内容之一。教师聚焦这些地方,寻求相应的教学策略,突破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这些疑点,教学目标集中而明确,教学效率相对就高了。
基于预学的单篇阅读教学改进,校际、班际、教师之间的差异还是很大的。不同的班级虽然设计了相同的预学单,但学生预学的情况是各不相同的,所以預学的单篇阅读教学具有不可复制性,是真正基于学生学习起点的教学。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聚焦文本,设计高质量的预学单,认真进行整理、分析,实现因学而教,努力提升单篇阅读教学的质量,为群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推进夯实学生的阅读基础,共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职责。
参考文献:
[1]巢宗祺.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4--64.
[2]叶希希.由“预习”向“预学”转变[J]小学语文,2015(6):21.
[3]赵飞君.简明 简约 粗放 自主[J]小学语文教学设计,20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