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政府不应缺位
2017-04-22吴新文
吴新文
【摘要】由党和政府出面对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顶层设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应有之义。当前社会上对中华传统文化还有一些认识误区,需要政府出面澄清;近年来兴起的传统文化热,存在一些乱象,需要政府加以整顿;文化建设中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以及过度市场化倾向,也需要政府进行纠正。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顶层设计 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关于文化虚无主义与极端文化保守主义的认识误区,需要政府出面澄清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全球影响力的提升,中华传统文化得到了越来越多正面的评价和肯定,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也开始多了起来,社会上各种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名的活动方兴未艾。但必须看到,目前还存在着对中华传统文化认识的若干观念误区。
一方面,建立在西方中心论基础上的文化虚无主义以及由此产生的不良心态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一些人热衷于用西方近现代文化的标准来衡量中华传统文化。他们认为,中国传统经济是小农经济,中国传统文化是僵化保守的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没有科学精神、没有法治意识、没有逻辑思维,在现代世界不具有存在的合法性。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温情和敬意,在这些人心目中,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国实现现代化、融入“世界文明主流”的障碍,与西方先进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不足观、不足道、不足取,把“优秀”二字用于中国传统文化,是用错了地方。
上述观点不是当前知识界个别人的观点,而是代表了社会上一些主张中国要全面西化的人的普遍看法。在社交媒体和各种论坛、沙龙、讲座上,人们还不时看到、听到以批判和反思传统文化为名而抛出的各种“高论”,如中国人没有信仰、国人没有必要在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上花费过多时间和精力、中国现在的很多问题主要是因为中国人的文化劣根性等。这些人眼中的中国历史和文化,基本上一无是处。他们认为,要实现中国现代化,就必须斩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另一方面,目前在社会上也存在着一股与文化虚无主义对立的极端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这种思潮以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捍卫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为特征,但这种思潮的生产者和信奉者矫枉过正,他们把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对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推向了一个极端。在他们看来,当代中国社会的很多问题,特别是道德、人心、风俗等问题,都是传统失落、对传统文化重视不够的结果,恢复和弘扬传统文化,是解决中国社会很多问题的灵丹妙药。他们甚至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具有西方文化没有的优势,21世纪人类面临的很多问题,都可以靠中华传统文化来解决,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救中国,而且可以救世界。
在这股极端文化保守主义的思潮中,“儒家原教旨主义者”颇为引人注目。他们把中华传统文化狭隘地视为汉民族文化,又把汉民族文化等同于儒家文化,主张拨乱反正,回归儒家文化正统。他们重视“夷夏之辨”,视来自于西方的观念和制度(包括马克思主义)为“异端”。近年来,他们更是明确抛出了“再儒化”中国的政治主张,用一种“后悔史观”看待中国的近现代史。
如果说文化虚无主义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一种“不及”,是妄自菲薄;那么极端文化保守主义的态度就是一种“过头”,是妄自尊大。这两种态度表面上对立,实际上陷入了文化决定论的相同逻辑,在文化虚无主义者那里是“西方文化决定论”,在极端文化保守主义者那里则是“中华传统文化决定论”,二者对待文化问题的态度都是有所偏颇的。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初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我国第一份关于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官方文件,这表明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和国家工程。在人群分化、利益分化、價值观多元的当代社会,对传统文化存在各种看法甚至极端看法实属正常,关键是政府应及时出场,确立起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以释疑解惑、引导舆论,凝聚最大共识,防止出现文化分裂和文化混乱。这次颁布的《意见》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和正面价值,明确指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同时也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包含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也包括了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以及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中华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汉族的文化,也包括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不仅仅是指儒家文化,也包括古今中外各家各派交流、交融、交锋基础上形成的中华文化体系。中华文明不是封闭保守的,而是在与其他文明的不断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起来的。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抱残守缺、因循守旧,发思古之幽情,而是要面向未来,追求创造性传承和创新性发展,使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这种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连续性、丰富性、包容性和创新性的强调,是对文化虚无主义和极端文化保守主义的有力回应。
传统文化热中的文化乱象亟需政府加以整顿
近年来兴起的传统文化热中,除了上述认识误区之外,还出现了一些文化乱象。如一些个人或组织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名,四处推广刻板僵化严苛的“读经”运动,以“读经”“私塾”排斥政府规定的义务教育;有人热衷于恢复宗族制度,大建宗祠,翻修族谱,甚至把宗族凌驾于党和政府的基层治理体系之上。在传统文化推广活动中,也不乏庸俗、低俗、媚俗现象的存在。如有人宣扬建立在男尊女卑基础上的所谓“女德”,并举办培训班;有些地方为名人故里、遗迹的归属争得不可开交;怪力乱神死灰复燃,一些装神弄鬼、打卦算命、治病驱邪的“大师”在社会上受到追捧。
上述文化乱象的存在和蔓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一些地方和部门把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对立起来,以“放手让社会和民间力量办文化事业”为名,忽视了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和监管。少数领导干部迷信“小政府,大社会”,片面地以为单纯由社会和民间力量为主办文化事业,文化就会充满活力,文化秩序也会自发形成。事实证明,这样的“放”只会带来文化领域的秩序混乱。
任何一个时代和社会的核心政治力量都需要牢牢掌握文化建设的领导权,通过一系列文化主张,建构政治和文化共同体。不管在任何国家和社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追求、主要内容、重点任务、政策制定、体系保障等,都应由政府出面负责。如果政府在这些问题上无所作为,任由社会和民间自作主张、自行其是,就有丧失文化领导权的危险。
有人经常以美国的“文化大熔炉”来证明应由社会和民间而不是由政府主导文化建设的正当性和有效性。但事实恰好相反,美国的所谓“文化大熔炉”完全是由国家和政府主导的结果,即通过移民政策、就业政策、教育、传媒等多重手段,来融合四面八方、具有不同种族、信仰和文化背景的移民,用建立在这种价值观基础上的美国主流文化约束和控制各种亚文化。在美国历史上,一旦这种融化、整合和约束机制弱化,美国就会发生严重的种族冲突和文化对立(“文化战争”)。正因为如此,美国统治精英对文化领导权的问题极其敏感,并通过权力网络和文化工业发展出了一整套落实文化领导权的有效策略。
当代中国需要党和政府制定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战略,确立指导思想,提出总体原则,明确目标任务,划清政策底线,让各种社会和民间力量与国家总体文化发展战略相衔接、相适应,最终形成政府和社会民间力量协调推进,形成合力的良好局面。
目前,我们需要破除政府和社會民间力量在文化建设关系这一问题上的“零和”思维。《意见》特别明确:“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市场积极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推动形成有利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这说明《意见》的颁布并不是要捆住社会和民间力量的手脚,而是要形成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包括文化法治环境。这也意味着政府需要对那些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名的“出格”“越位”行为进行规范和整顿,遏制各种文化乱象的蔓延。只有这样,才能排除各种干扰,让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程健康、可持续地向前推进。
文化建设中的过度市场化倾向需要政府进行纠正
与社会民间力量主导文化建设相伴随的是文化建设的市场化导向。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政府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包办一切,市场在文化建设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适度的市场化是可以接受的,且对文化的繁荣大有裨益。
但改革开放以来,有的地方和部门抱持一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思维模式,相信“市场万能”,只重视文化产品的经济属性而忽视其政治和社会属性,只强调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这种过度市场化已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在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时,一些地方把一些国家标志性的文化景点和历史遗迹承包给企业经营管理,导致过度开发、破坏性开发和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高价门票;放任市场无序竞争,对一些“三俗”文化产品的出笼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盲目投资仿建、重建各种古城和历史景点,造成重大资源浪费,等等。
文化建设是固本培元、敦风化俗的事业,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这不仅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力量考虑全局和长远利益,精心筹划、细心落实,更需要共同发力,久久为功,才能见到成效。而市场有盲目性、短期性和趋利性的特点,资本以获得利润为最高原则,以经济效益为最终考量,如果放任过度市场化和资本原则滥用,则很有可能导致“市场失灵”,使那些本能够盈利的文化领域畸形发展、虚假繁荣;而那些不能盈利但具有重大政治意义和社会效益的文化事业常常处于冷冷清清或小打小闹的境地。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一些重大文化建设项目都被列为国家工程,由政府出面主导。
中国古代的正史以及各种大型类书的修订,如《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的编纂,都是由官方出面,强力运作。美国和欧洲很多大型公共博物馆、艺术馆、文化馆的运营,也都是由政府预算支撑的。目前世界各国政府都有专门的文化部或类似部门,统筹制订文化政策,确保公共文化事业的有效运转,并联合相关部门对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监管。政府主导文化事业是古今中外的通例,市场和资本不能凌驾于文化之上。
有鉴于此,那些只把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为一桩有利可图的生意,或一味看重经济效益而忽视政治社会效益的过度市场化做法,格局不大,并不足取。在文化建设上,市场作用不能代替政府作用,只有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建立起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系,构筑起市场赖以发挥积极作用的公共平台,并有效实施对市场行为的引导和监管,才能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形成政府与市场的良性互动。在这方面,《意见》对政府和市场在文化建设中的不同作用给出了科学合理的界定。
2017年3月5日,王岐山同志在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北京代表团第一次全团会议上指出:“在中国历史传统中,‘政府历来是广义的,承担着无限责任。”这一点在文化建设上表现得特别明显。政府在文化事业上承担无限责任,有效发挥领导、筹划、实施、管理、改进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绵延至今的一大奥秘。这次颁布的《意见》,明确了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程的“顶层设计”,它必将使这一伟大工程进入上下联动、全面推进、风生水起的新阶段。
(作者为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人民日报》,2017年1月26日。
责编/王妍卓 美编/宋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