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新型政商关系,根除“权力围猎”现象

2017-04-22祝捷

人民论坛 2017年9期
关键词:全面从严治党

祝捷

【摘要】企业和利益集团对领导干部的“权力围猎”是一项治国理政的世界性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为有效防止“权力围猎”现象指明了方向。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有助于形成良性的权力配置与运行机制,也有助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从以治标为主转向标本兼治,从而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与经济生态。

【关键词】新型政商关系 “权力围猎” 全面从严治党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如何营造和谐有序的政商关系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正在加强,政府对于企业的引导作用、保障作用和监管作用等正向效应逐渐显现,企业对政府的依附与依赖正在淡化,官员与企业家过度的亲密关系和非正常的利益勾连等现象也获得扭转,一度被扭曲的政商关系获得了初步匡正。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两会期间,用“亲”“清”二字凝练概括新型政商关系,为构建新型政商关系指明了方向。“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确定了党员领导干部和企业家打交道的规矩,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合理界定政府权力边界和运行方式确定了原则,是防止利益集团“权力围猎”的行动指南。

“权力围猎”:一个治国理政的世界性难题

《战国策》载,吕不韦问计其父,“‘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主定国之赢几倍?曰‘无数”。这一番简短的对话,揭示了政商关系之间被扭曲的互赖链条:官员掌握权力,商人投资官员,官员以手中的权力为商人牟利。按吕氏之父所言,权力产生的利益竟然无法以数量度量,权力之于商人逐利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正是由于权力所产生的巨大经济利益,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商人、企业和利益集团对于权力的“围猎”都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如何防范“权力围猎”因而也成为一项治国理政的世界性难题。

“权力围猎”现象在我国一度呈蔓延之势。错位的政商关系,是很多党员领导干部丧失理想与信念,最终走向犯罪之路的重要诱因。个别领导干部走上领导岗位,掌握了一定权力之后,其自身、家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周围就围绕着形形色色的“老板”“大款”,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成为这部分领导干部交易的筹码。小到提供办事便利,中到帮助承揽工程项目,大到谋求制度寻租,政商之间形成了一条利益输送的链条。一些在关键、敏感岗位任职的领导干部,经常被多个利益集团“围猎”。“权力围猎”的后果十分严重:“权力围猎”导致部分党员领导干部陷入权钱交易之网,自甘为利益集团所驱使,成为利益集团牟取巨额利益的工具;“权力围猎”让部分领导干部背负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和政治负担,为利益集团所控制和操纵,不仅理想与信念迷失,而且人格与尊严也沦丧殆尽;“权力围猎”透支党和政府的权威与公信力,“金钱万能论”和“利益至上”等观念影响领导干部的思想,并对社会风气造成不良影响。

“权力围猎”在世界其他国家同样存在。远观二战后的日本,“政治就是金钱也就是力量”的信条笼罩着日本政坛。“昭和电工”案、“造船法案”事件、“洛克希德”案和“里库路特”案等战后日本四大丑闻事件中,相关企业乃至于业界,试图通过行贿日本高层获取商业利益、影响政府决策,导致多名日本首相和一批高官深陷其中。近来发生在韩国的“亲信干政”事件,韩国政商高层之间密切的利益输送关系,是导致韩国民众普遍不满的关键因素。更有甚者,利益集團的“权力围猎”在一些国家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在企业内部和国家建制上,以商业惯例、政治惯例乃至于法律制度的形式获得保障。一些大型企业设立专门的政府公关部门,斥巨资结识、扶持政治人物,通过培植在政界的代理人获取巨额经济利益。美国长期存在的“院外集团”“罗比(Lobby)议员”,就是利益集团对美国国会议员进行“政策游说”和“权力围猎”的重要载体。 而一些国家面对已经呈现常态化的“权力围猎”,迫于经济界和政府内的压力,只能以“政治献金”等方式,通过政商利益关系的适度合法化对之加以规制。

面对“权力围猎”现象,能否用“一刀切”的办法,禁止官员与企业家交往,完全切断政商之间的联系,用“背对背”的办法解决“勾肩搭背”的问题?答案是否定的。权力是中性的政治现象,片面强调权力的恶,有违权力的中立性和客观性。即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经济管制依然是一个成熟的市场必不可少的要素。在这个意义上,通过权力的合理配置与运用,建构合理、适宜的政商关系,是企业发展和经济繁荣所必需。因此,构建和谐有序的政商关系,在问题意识上体现为如何理顺政商关系、如何推动政商良性互动,而非对政商关系采取“一禁了之”的简单措施。

由此可见,如何构建和谐有序的政商关系,既需要防止和杜绝“权力围猎”,又需要引导权力为企业和经济有效服务。这种看似“两难”的困境,关键在于如何把握权力介入企业经营活动的度,在于如何界定政商之间的微妙联结。可以说,合理界定政商关系,破解错位政商关系造成的“权力围猎”难题,不仅具有中国意义,也具有世界价值。

“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促成良性权力配置与运行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回应了构建和谐有序政商关系的“两难”困境,把握了权力介入企业经营活动的度,为防止利益集团的“权力围猎”指明了方向。

所谓“亲”,是“亲近”“亲切”之“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领导干部而言,所谓“亲”,就是要坦荡真诚同民营企业接触交往,特别是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情况下更要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多关注、多谈心、多引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谐有序的政商关系应当是亲近、亲切的,而非过度亲密,更不能发生亲缘关系。“权力围猎”产生的直接原因,就是没有把握好这个距离的远近,政商之间产生了过度的亲密关系乃至于亲缘关系。领导干部与企业人员之间因利益而结成的关系,突破了领导干部应当注意的政商边界,进而突破纪律的红线乃至于法律的底线,最终导致“权力围猎”。所谓“清”,是“清白”“清澈”之“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于领导干部而言,所谓“清”,就是同民营企业家的关系要清白、纯洁,不能有贪心私心,不能以权谋私,不能搞权钱交易。领导干部与企业之间应当是清白、纯洁的:领导干部对于企业发展的关心、支持与帮助,以及对于企业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理与惩罚,都必须是出于公心和基于法律,而非出于对政商关系的考量。

构建良性的权力配置与运行机制,是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要求。在政商交往中,做到“亲”与“清”,既是党员领导干部应有的态度,也是实际工作能力的体现,因此更需要建立相应的制度保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权力配置应当以维护市场经济基本秩序、保持市场经济的特点与性质作为根本任务,权力运行应当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展开,即便是对于经济的宏观调控和管制都必须如此,不能过度干预市场功能的发挥,甚至替代市场的作用。

防止“权力围猎”,构建良性的权力配置与运行机制,应当紧紧围绕如何保障、维护和实现“亲”“清”二字展开。对于“亲”,有必要完善政府与企业的沟通协调机制,将政商关系纳入法治轨道,避免领导干部与企业的“法外互动”;同时还需对政府的市场监管的体制与手段进行科学化设计,避免监管盲区和重叠地带,依法调控和治理经济,增强政府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环境的能力。对于“清”,有必要构建与市场经济规律和企業健康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政府权力清单与责任清单,将政府介入市场和企业经营活动的度,用“清单”的形式进行详细列举,防止抽象化和空洞化;同时继续推进阳光政府建设,加强信息公开、民主决策的程序构建和贯彻落实,消除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权力商品化”现象,根除“权力寻租”的制度空间。

“亲”“清”二字,看似容易,却需要一整套的制度建构,特别是对于权力配置和运行机制的精细化规划、设计和保障。走出“权力围猎”,必然涉及到深刻的利益关系调整,必然会损害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对于利益格局的调整,需要改革者的勇气与魄力,也需要建立起制度保障。挖掘“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制度化内涵,用制度确定“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框架,用制度强化“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基础构建,方是走出“权力围猎”两难困境所需,也是中国民营资本再创辉煌所需。

“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标本兼治”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执掌着国家公权力,也掌握着大量政治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分配权。因此,党员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成为一些企业和利益集团“权力围猎”的对象。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扎实推进,反腐败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全面从严治党从以治标为主转向标本兼治。所谓“标”,是指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在行使权力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如贪污腐败、奢靡之风、官僚主义等,而所谓“本”则是造成上述不规范行为的社会经济根源。以治标为主,通过建立不敢腐的惩戒机制,强化责任约束和法纪惩戒,管住党员领导干部的不规范行为。从以治标为主转向标本兼治,除了继续保持治标力度,更加需要消除造成党员领导干部不规范行为的社会经济根源。“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形成,有助于消除“权力围猎”的经济土壤,从而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标本兼治”。

“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收窄和切断“权力围猎”所需的利益输送渠道,有助于根除官商勾结、政商不分的经济症结。被扭曲的政商互赖关系是以利益为纽带的畸形官商联结,利益输送是“权力围猎”的唯一途径。一些企业和利益集团正是通过利益输送编织起“权力围猎”的牢笼和锁链。切断政商之间的利益输送渠道,斩断政商之间的利益联系,是根除“权力围猎”现象的“药方”。“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确定政商之间交往的主要内容,也确定政商之间交往的边界与底线。政商关系之“亲”,表现在以政府依法服务企业发展、共谋企业长远未来、扶持重点发展领域为限,是对于政商关系的正面界定。而政商关系之“清”,又表明政商交往不涉及除企业和产业正常发展之外的利益关系,政商关系不能被篡改为“官商关系”,是对政商关系的负面排除。“亲”与“清”在正负两方面发力,目标直指被扭曲、变味道的官商勾结,在推进政商有序交往的同时,划定两者交往的边界,从而在根本上改变政商不分的局面,祛除“权力围猎”的经济土壤。

“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让政商关系恢复本来面目,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有利于匡正被“权力围猎”扭曲的政治生态。政府引导和监管经济、支持与扶持企业发展,而企业依法运行、依法纳税,履行必要的社会责任,两者共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这本是政商关系的应然样态。 “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让政商关系回归良性互动的本来面目,避免利益集团过度介入政治活动,让各种植根在官商勾结、政商不分基础上的党内政治生活突出问题得以矫正。在此意义上,“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不仅理顺了政商之间的关系,而且有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形成干净清爽的经济生态,有利于杜绝“权力围猎”的经济动机。造成“权力围猎”现象的原因是多元的,不能全部归咎于政府和领导干部一方。除权力本身的不合理配置与错位运行,恶质的经济生态也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正常健康的经济生态,应当是一个主体平等、竞争有序、信息透明、交易诚信的经济生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民营企业家而言,所谓“清”,就是要洁身自好、走正道,做到遵纪守法办企业、光明正大搞经营。干净清爽的经济生态,一方面要求企业更加关注于企业自身建设,专心于研究市场需求,而非将重心放在如何与政府搞关系、如何与官员套近乎上,另一方面也为企业获得共同竞争机会、获得平等法律保护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干净清爽的经济生态,推动企业发展更多地靠自身努力,而非依赖于权力,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在企业发展中获得更加充分的体现,从而让“权力围猎”无利可图。

(作者为武汉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导)

【参考文献】

①孟亚波:《美国的利益集团》,《国际研究参考》,2002年第6期。

责编/孙娜 美编/于珊

猜你喜欢

全面从严治党
《古田会议决议》对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启示
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的机关党建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理论体系重点问题研究综述
领导干部为官做事为什么要紧握法律戒尺
浅析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位置的现实意义
全面从严治党为领导干部戴上“紧箍咒”
怎样清除政治生态中的“雾霾”
如何让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全面从严治党开启“三点攻”新模式
全面从严治党视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