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金融业如何“走出去”

2017-04-22曹秀丽孙锦

人民论坛 2017年9期
关键词:金融业走出去市场化

曹秀丽 孙锦

【摘要】“十二五”期间,我国金融业“走出去”,表现出突破性增长与瓶颈约束共存的特征。在新时期,开放发展理念成为指引我国金融业“走出去”的重要战略理念。以此理念为指导,积极处理好“四大关系”和做好“三大改革”,才能使我国金融业走上科学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开放发展 金融业 “走出去” 【中图分类号】F832.0 【文献标识码】A

“十二五”以来,我国金融业“走出去”实现了突破性增长。从投资规模来看,2015年我国金融机构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1600亿美元,其中,“十二五”期间年均提高22%左右。从银行业的海外扩张来看,截止2015年底,22家中资银行共对外设立了1298家海外分支机构,覆盖59个国家或地区。然而,在取得突破性增长的同时,我国金融业“走出去”仍面临一些瓶颈,包括对海外业务的重视不足、海内外业务模式差别较大、海外市场存在进入壁垒、高层次人才不足等,可见我国金融业“走出去”依然任重道远。

我国金融业“走出去”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

我国金融业“走出去”面临的有利条件:一是各级政府正加快金融领域的改革,促进金融业在商业化、市场化等方面的水平不断提升,为我国金融业“走出去”打好基础。银行业股份制改革提高了银行的经营效率,释放了银行发展的业务活力,提高了市场化效率。与此同时,外汇管理的负面清单模式有利于實现简政放权,从而提高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效率。二是“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的实施,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或地区的沟通交流,进一步加大了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力度,提高了我国金融资源的有效需求量。此外,亚投行等金融机构的建设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丝绸之路基金的运营,也为我国提供了更多与国际金融机构交流的机会。三是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中的地位不断攀升,随着人民币在国际金融交易中所占份额的大幅提升,其对国际金融的发展也产生较大影响。2016年,人民币纳入到了特别提款权(SDR)之中,人民币地位的提升为我国金融业“走出去”奠定基础。四是我国金融人才的培育得到重视,也进一步完善了金融人才培育体系,为金融业“走出去”提供了人才基础。据统计,近年来我国金融学相关专业的本科毕业生逐年增加,已经达到每年大约20万人,为金融业发展积蓄了大量后备力量。五是积极开展国际金融领域合作,提高我国金融业在国际金融业中的地位。从政府层面来看, 2015年我国与国外的一些货币当局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从企业层面来看,我国的证券交易所积极筹备开发境外市场,强化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合作。

我国金融业“走出去”面临的不利条件:一是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冲击了我国经济动能的释放。美国进入加息周期,导致新兴经济体国家面临着汇率贬值和资本外流的双重压力。对于我国来说,资本项目的开放不断推进,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也进入了关键期。二是新一轮的国际金融危机仍存在着一触即发的可能。历史经验表明,全球经济正靠近新一轮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节点。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有关分析可知,金融市场本身存在系统脆弱性,同时又受到发达国家或新兴经济体的冲击,这就提高了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将会对我国金融业“走出去”带来较大的冲击。三是我国经济发展下行压力仍然较大,金融风险累积。当前我国正面临着产能过剩、政府举债程度高、企业高杠杆等多重压力,金融风险发生概率正在加大,需要引起足够的警惕。四是国际经济与我国经济的密切联系,挤压了我国政策调整空间。目前,全球很多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处于下行期,一些经济体越来越依赖我国的经济发展,影响了我国经济政策的调整,打乱了我国资本项目开放的节奏。未来,我国金融业“走出去”要遵循开放思路,处理好四大关系、做好体制改革,走科学发展的路径。

我国金融业“走出去”要处理好四大关系

一是国内视野与国际视野的关系。金融业“走出去”要充分考虑我国企业的现行需求,在服务好国内实体经济的同时,提高我国金融业在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实行开放式经济战略。二是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我国金融业的市场化、国际化改革,难以避免要经历一段阵痛期,如降低金融业门槛和加大资本项目管制等措施,短期内可能造成金融业盈利水平的下降,但在长期内会增强金融业的创新能力、风险应对能力、跨国经营能力等。要立足长远,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应按照有利于我国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不断推进改革。三是市场导向与政策导向的关系。我国金融业“走出去”,应当走市场化道路,遵循市场化规律,将市场作为重要导向,来布局金融业态。政策则是起引导作用,让我国金融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少走弯路,但又要避免干预过度,把握好政策导向与市场导向的度。四是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我国金融业“走出去”既要全面推进,促进金融业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又要集中力量攻关克难,重点突破金融业“走出去”的障碍,全面贯彻落实务实举措,提高我国金融业“走出去”的效率。

我国金融业“走出去”应当做好体制改革

体制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金融业“走出去”的重要短板,因此,要加快推进我国金融业“走出去”,就必须在体制方面进行全面深化改革,为“走出去”创造一个良好的体制环境。一是继续深入推动我国金融机构的市场化改革。市场化是开放发展的重要前提,要推动市场化改革,最关键的就是要不断放开金融行业的市场准入机制,以更加开放的市场来提升我国本土金融业的发展效率和国际竞争能力。二是加快推进金融机构“走出去”的创新支持机制。国家应全力扶持本土金融机构针对自身及相关企业“走出去”的金融创新活动,保证其有序开展。三是完善我国金融业“走出去”的环境和条件。首先,应积极改革我国的制度环境。在开放发展理念指引下,应将健全金融业“走出去”的政策制度体系,作为一项基本的任务内容。其次,应继续提升我国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其中应包含我国货币的跨境支付系统设施建设、跨境资金流动便利服务设施建设、“走出去”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等新的方面。

我国金融业“走出去”的战略路径选择

一是深入研究金融业“走出去”的顶层设计。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科学谋划,制定金融业“走出去”的发展规划,对金融业“走出去”的发展目标、发展任务等做出明确规划,体现出在战略层面对金融业“走出去”的充分重视。二是逐步推进资本项目开放和汇率制度弹性化。虽然实施这些改革存在不小的市场风险,但这确实是我国金融业“走出去”的重要路径体现,也是影响我国金融业国际地位的关键所在。三是不断优化调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海外分支的布局。与一般的金融机构相比,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往往拥有更丰富的“走出去”的资本,也拥有更大规模的服务对象(“走出去”的企业),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应当成为我国金融机构“走出去”的主力。四是积极支持金融机构的“三个创新”。所谓“三个创新”,即产品的创新、服务的创新和模式的创新。国家应鼓励和支持本土大型金融机构与海外市场的同行就特定领域或项目构建战略联盟关系,强化与海外同行之间的互动。五是加强与其他国家的金融合作。这不仅能够为本土金融机构带来更优质的客户资源和技术资源,也能为本土金融业“走出去”提供更明确的方向。

(作者分别为河北工程大学讲师;河北工程大学副教授)

【注: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课题“基于服务供应链协同的河北现代服务体系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60302021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周怡、戴颖杰、水名岳:《中国金融业“走出去”战略研究》,《全球化》,2015年第1期。

责编/张寒 刘芋艺 美编/于珊

猜你喜欢

金融业走出去市场化
新形势下国内如何进一步开放金融业
五部门发布“十三五”金融业标准化发展规划
北京金融业享营改增红利
浅议农村资产评估体系的构建
互联网+背景下的黄梅戏市场化运作模式研究
PYRAMID PA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