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资源开发问题研究
2017-04-22魏培
魏培
【内容摘要】研究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开发是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和更大满足学生需求,是师生双重价值观的体现,所以课程资源开发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当前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模式,根据调查,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提出合适意见。
【关键词】思想品德 农村初中 新课程资源开发 开发程度
一、问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课程在改革实践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缺少课程资源,这是当前教育最突出的弊端。在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拥有的资源较少,且教育的基础知识较薄弱。其中,随着逐步对农村经济的全面开发,青少年的价值观也随着发生变化,传统的课程安排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再者,若想在情商、智商、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展,必须转变传统教学模式。目前,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在改革中资源开发的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成为教育界的关注焦点。根据以上内容,我们对该课程的资源开发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为了更快更全面的了解新课程资源开发中所面临的各方面问题,因此采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及数据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
1.调查对象
选取某省5所农村初中的思想品德课程资源为调查对象。这5所学校必须是随机选取的,且均于2003年秋季开始课改,都以新教材为教科书。调查对象主要是这5所初中的56位思想品德课程教师,调查共收回56份有效问卷,当中26位男老师,女老师30人。
2.实施过程
问卷发放时都采用普查的方法,以现场调查的形式进行调查。
三、研究结果
1.对新课程资源开发在农村初中的总体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的数据显示,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开发情况的总体平均分较低,意味着课程资源开发水平不高。显性课程的开发的平均得分要高于隐形课程,说明显性课程开发的资源比隐形情况好。
2.对该课程的显性资源开发现状解析
由调查数据表明,对思想品德显性课程资源内的校内教育设施与经费和校内教育实施与校外教育实施之间没有较大关联,而经费与校外教育设施之间有很大关系。
3.对该课程的隐性资源开发现状解析
同样地,对思想品德隐形课程资源内教师自身资源与学生自身资源有显著的关联性,学生自身资源和校园文化与当地乡镇文化也有显著的关联性,而教师与校园文化和当地文化没有较大关系。
四、针对调查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1.对新课程资源开发总体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在农村初中的新课改中,虽然思想品德教师开始慢慢转变课程资源观念,但是总体水平依然有待提高。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情況:第一,农村初中学校的领导阶层对思想品德课程重视度低,例如对思想品德教师的支持度有待提高;第二,思想品德教师自身的观念、专业化程度等对该课程有重大影响;第三,从思想品德课程开设的深度上来说,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2.对该显性课程资源开发现状的讨论
对于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显性课程资源,校内的教育设施与校外教育设施之间有颇大的关联,而且教师对校内的教育开发好于校外的。研究也显示出,学校出的经费与学校的教育设施间有极大的关联。现在,因为经费有限,较多的农村地域办学条件差,缺乏与时俱进的办学条件,教师在学校的教育资源有限,影响了教学质量。
3.对该隐性课程资源开发现状的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隐形课程总体开发程度较低。首先,因为农村初中思想品德隐形课程资源的特点是隐蔽性、间接性,所以很容易被忽略,而且开发也比较困难。其次,从调查结果来看,教师自身资源与学生资源、学生自身资源与校园文化资源及本土乡镇文化都有很大的关联。产生该结果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学生自身资源被开发的程度是最低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为辅”的陈旧观念忽略了学生作为主体的特点,才导致这一结果。
五、针对该课程资源开发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建议
根据对农村初中该课程资源开发的调查研究发现,为了使课程资源开发具有可行性与实践性,我们应该建立一个“立体式”的课程体系。
首先,要结合本土的资源特色,从总体上建立“立体式”的课程体系。对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师树立一种多元的课程资源价值观,因为在中学时期,老师是学生成人与成才的良师益友。并且学校的领导阶层也要增强对这个课程的开发力度的意识,因为领导的意识直接影响着这一所学校的整体发展与教师对待教学的态度。将两者适当结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以教材为唯一资源的教学方式,打破以室内教学为唯一场所的教学方式,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古老传授方式,形成一个教师可以因地制宜,从本土自然资源,淳朴民风,日常生活中选取教育例子与内容。也要加强学校、教师、家长三者之间的交流。师生间增强交流与探索,学校之间加强资源共享与交流学习。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新课程实施与实施过程评价”课题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就、问题与对策——部分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问卷调查分析[J]. 中国教育学刊,2003(12).
[2] 闫守轩. 学生:不容忽视的课程资源[J]. 当代教育科学,2003(16).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袁庄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