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证辨证施治验案2则
2017-04-22陈霞崔云竹
陈霞 崔云竹
【摘要】《内经》对汗的生理及病理已有一定的认识,明确指出汗液为人体津液的一种。程益春教授在治疗汗证时以辨证论治为主要理论指导,并与经验用药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关键词】汗证;程益春;辨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7)07-0088-02
程益春教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30余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整理程益春教授治疗汗证验案2则,以飨同道。
汗证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是人体阴阳不和、腠理不固而出现的汗液外泄的病证。《 素问· 阴阳别论》曰:“ 阳加于阴谓之汗”。历代医家对汗证病因病机的认识不断发展和完善。如《灵枢· 五癃津液别》曰:“……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为气,天热衣厚则为汗”,认为汗乃津液所化[1]。仲景认为营卫不和可致汗出,张介宾提出:“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 朱丹溪指出痰、湿邪等亦是汗证之因。程益春教授善于借鉴历代医家经验成果,且治疗不拘常法,临床灵活辨证。
1气阴两虚,汗液外泄案
患者,女,60岁,2016 年1月4日初诊。主诉:多汗3月余。患者诉近3月无明显诱因出現自汗,活动后出汗明显,汗后无恶风。伴双目干涩,失眠,心烦,食后脘腹胀满,时泛酸,烦躁易怒。停经10年。二便调,舌质暗红少津,苔薄白有剥脱,脉沉。既往史:胆结石术后1年。中医诊断:自汗。辨证:气阴两虚。处方:黄芪30g,麦冬20g,五味子10g,茯苓15g,党参30g,炒白术15g,黄连9g,煅瓦楞子15g,乌贼骨15g,炒山药9g,决明子15g,鸡内金10g,鳖甲12g。7剂,水煎服,日1剂。2016年1月11日二诊,上方服7剂,自诉服药后汗出减轻,脘腹不适消失,双目干涩消失,但活动后颈部汗出仍甚,口干,潮热,舌红有裂纹,苔薄黄,脉沉。处方:中药上方去煅瓦楞子、乌贼骨、白及、鸡内金、决明子,加栀子12g,生地黄15g,知母20g,煅龙骨30g,煅牡蛎30g。7剂,水煎服,日1剂。2016年1月20日三诊,上方服7剂,自诉服药后汗出明显减轻,仍失眠,舌红少苔,脉沉。处方:上方去煅龙骨、煅牡蛎,加夏枯草15g,清半夏15g,合欢皮30g,夜交藤15g,炒酸枣仁30g。2016年10月27日四诊,上方服7剂,自诉症状好转,随诊无特殊不适。
按:本例汗证属气阴两虚。患者年老体虚,术后伤正,耗气伤阴,气虚不固,阴津亏损,阴不制阳,则汗液外泄;汗出则伤阴更甚,阴不内守,则失眠、烦躁;阴液耗伤,则口干;阴虚火旺,则潮热。程益春教授对于气阴两虚证,治疗予以益气养阴之法。方中黄芪补气固表;麦冬养阴生津;五味子酸收止汗,益气生津;党参、茯苓、炒白术、炒山药补气健脾。佐以煅瓦楞子、乌贼骨、白及、鸡内金制酸护胃;决明子明目;鳖甲退热除蒸。二诊脘腹不适消失,双目干涩消失,但潮热明显,故去煅瓦楞子、乌贼骨、白及、鸡内金、决明子,加栀子、知母清热除烦;生地黄滋阴清热;久病汗出,煅龙牡均质体沉重,煅龙骨能益阴潜阳,收涩止汗,煅牡蛎味咸软坚,气寒能除热,质重能潜阳,性涩能收敛,二者配伍,镇静安神,益阴潜阳,收敛固涩之效明显[2]。三诊汗出明显减轻,但失眠,故去煅龙骨、煅牡蛎,加合欢皮解郁安神;夜交藤养血安神;炒酸枣仁养心安神,《本草纲目》曰:“其仁甘而润,故熟用疗胆虚不得眠,烦渴虚汗之证”,可兼顾失眠及自汗之症;夏枯草与清半夏二药合用治疗失眠,正如《医学秘旨》曰:“盖半夏得阴而生夏枯草得阳而长,是阴阳配合之妙也”。
2阴虚火旺,伴湿热内蕴,汗液外泄案
患者,男,23岁,2016年1月15日初诊。主诉:寐中出汗半月余。患者自诉近半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寐中出汗,伴口干,双目干涩,乏力,手足欠温,纳眠可,二便调。舌尖红,苔黄腻,脉细。中医诊断:盗汗。辨证:阴虚火旺,伴湿热内蕴。处方:生黄芪45g,当归12g,黄芩12g,黄连9g,黄柏12g,苍术30g,薏苡仁30g,豆蔻10g,滑石30g,煅龙骨30g,煅牡蛎30g,浮小麦30g,山萸肉30g,干姜9g。7剂,水煎服,日1剂。2016年1月25日二诊,上方服7剂,自诉服药后盗汗明显缓解,随诊无特殊不适。
按:本例汗证属阴虚火旺,伴湿热内蕴证。患者肾阴亏虚,不能上济心火,心火独亢,致虚火伏藏于阴分,寐则卫气行阴,助长阴分伏火,两阴相加迫使阴液失守而盗汗;阴液耗损,故口干,双目干涩。加之患者饮食多肥甘醇酒,辛辣炙煿,损伤脾胃;工作,压力较大,所欲不遂,隐曲不伸,情志内伤,肝气郁滞,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水谷不化,酿湿生热,故舌苔黄腻,湿阻遏阳气,故手足欠温,证以肾阴亏虚为本,湿热内蕴为标。程益春教授选当归六黄汤为主方,李东垣称之为:“治盗汗之圣药也”[1],方中黄芪益气固表,既能补卫表之阳,又能摄外泄之液;当归养血,血充则虚火可制;黄连清热泻火;黄芩、黄柏泻火而坚阴,阴固水能制火,热清则耗阴无由;滋阴养血、益气固表、泻火彻热,三法同施,标本共图。佐以苍术、薏苡仁、豆蔻、滑石清热化湿;煅龙骨、煅牡蛎、浮小麦、山萸肉收敛止汗;干姜温阳化湿,以达郁阳。
3结语
以上2则病案,临床症状均以汗出为主。虽同为汗证,但因各人体质阴阳的盛衰、气血的盈亏、腠理的开合、发病的时间、所处的环境、正邪消长、病情发展、病机变化而形成不同的证型,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相异的治法,正如《素问· 异法方宜论》:“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2]。程益春教授在汗证的治疗中,依据患者的不同情况,灵活运用辨证论治的理论,善于抓住主症,结合舌苔脉象以及治疗后的证候变化,司外揣内,临证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程益春教授认为,中医治病强调个体化,重在灵活。辨证的基本要求是审证求机,抓住了病机,等于抓住了病变实质,治疗也更有针对性。在审证求机中做到知常达变、圆机活法,才能真正掌握中医辨证的实质[3]。
参考文献
[1]胡珂,李明方. 陈瑞春从湿热论治汗证经验[J]. 江西中医药,2011(05):12-13.
[2]陈原邻. 刘喜明教授治疗汗证验案4则[J]. 环球中医药,2014(01):60-62.
[3]过伟峰. 审证求机知常达变—周仲英教授谈中医临床辨证的思路与方法[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6(3):133-136.
(收稿日期:2017-02-10编辑:穆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