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科学视域下中医学运行演化机制及其现代转型问题探讨*
2017-04-22申俊龙周晨婷魏鲁霞
申俊龙,周晨婷,魏鲁霞
(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 210023)
【中医多学科研究】
复杂科学视域下中医学运行演化机制及其现代转型问题探讨*
申俊龙,周晨婷,魏鲁霞
(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 210023)
中医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在发展中伴随着对传统文化、传统哲学、传统科学吸收与创新,构建独特的一套理论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科学的演进,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使中医学面临转型问题。中医学应该是什么样的转型?这涉及到中医学的发展方向问题。总结中医学历史上的演化发展规律,发现中医学是一种复杂适应系统,在现代应该是动态适应进化型转型,这可为中医药学现代转型提供基础理论。
中医学;运行机制;现代转型
传统中医学(以下简称中医学)是在数千年的医疗临床以及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形成的风格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1]。中医学是一门复杂性科学,这里的复杂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整体系统的存在性及其知识的多样性,二是指整体系统运行和演化过程及其结果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中医学与传统文化相伴而生,两者相辅相成,共生演化,这种特殊规律为中医学的转型提供了内在根据。
1 中医学的特征
1.1 复杂多元的知识结构
中医学的核心观念是整体恒动辨证观,认识范式是一种系统范式,它代表了我国古代的辩证法思想,形成中医药学基本的思维方法。在整体框架下,构建出各个相关系统的子系统“知识仓”,如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四气五味学说、升降浮沉学说和证候学说等。它们相互独立而又相互贯通,纵横交错,经纬分明,织成了中医学知识体系稳定的骨干构架[2]。这种系统范式有利于对各科知识的吸纳改造,创造出属于中医学的独特理论和技术。这种演化与进化机制,使中医药保持了强大的进化的生命力[3]。
1.2 整体的思维方法
在近代专业化的分科理论学科产生之前,中医学采用宏观整体辨证思维方法,融合多种技术,运用交叉综合的诊疗手段解决疾病问题,是一种有效的临床实践。《灵枢·邪客》:“人与天地相应”,就概括地阐明了中医学关于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涵。它暗含着人与自然同构的规则,以此可以指导人们运用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来认识生命现象;同时通过对生命的观察来理解自然,互相反映、互相映照。这种“天人合一”思维方式暗合了生命的整体性、依赖性、适应性等特征。
2 中医学的运行机制
2.1 中医学的传承机制
2.1.1 早期医学知识由皇家独享转向与民间共存的二元体系 中医学主要产生于黄土平原的先民们在农耕生存生活方式背景下,发展出中国特有的医学理论体系,它与传统文化有着直接的关联性,所以它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既有理论体系,更有具体的实践操作方法。由于中国上古时代社会结构是大一统的中央机构与各地分封诸侯王并存,所以西周及其以前,文字和诸多的专门知识都是由王朝专门的官吏掌握(称“巫”或“吏”),医学也是如此。此时,医学知识仅是掌握在一些钻研医学的官吏等少数人手里。到了春秋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中医学才开始在民间流传开来,进入师承模式的早期阶段。此后,皇家与民间的医学共存互补,共同发展。
2.1.2 官医精英选拔与民间师徒相授的传承模式 秦两汉时期,皇家在“太常”(西汉)和“少府”(东汉)系统中设太医令丞,太医令官职是沿袭秦制,太医主要为宫廷提供医疗服务。同时,宫廷医疗服务也向陵台寺庙延伸以及统治者为标榜仁政设立医药慈善机构,政府官方医药走向民间。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五年),“征天下,通知……方术,本草……教授者,一遣诣京师,至者数千人”(《汉书·平帝纪》)。西汉时遣“侯绅方士、使者、副使、本草待诏七十余人皆归家”(《汉书·郊祀志》)。这些医官又转复变成民间医生,官医与民间医生处于流动互补之中。
2.2 中医学的创新机制
2.2.1 中医学在历代发展中不断吸收新的哲学思想 中医学是一种开放系统,在其历史发展中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而不断地融合进一些新的思想理论、新的医疗技术方法和引入新的药物。中医学的发展首先不断吸取各时代的哲学思想。哲学是每个时代精神的精华,我国历代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是深远的,传统哲学既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也为中医药学的不断进化提供理论支持。
2.2.2 中医学在历代发展中不断吸收外来思想与技术 中医学在发展中离不开对外来思想与技术的吸收。如金针拨障术是在唐代由印度传入的,《外台秘要》中就曾有金针拨障术的记载:“脑流青盲眼……宜用金蓖决一针之后,豁若开云,如见白日。”所谓“脑流青盲眼”即是“白内障”,“金蓖决”即是金针拨障术。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及中朝、中日的医药交流,许多药材从朝鲜、日本、东南亚、中东等地传入我国,不仅增加了中国药物学的种类,而且促进了中医学的进步和发展,亦出现了许多进口药组成的新药方。
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四大说”理论与中医学理论结合,对中医学的元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又有了新的解释。如唐·孙思邈用气来解释四大,结合中医的阴阳虚实观阐述佛教医学观,用佛教来调和中医学文化,有利于丰富临床辨证实践。明末清初医学家喻嘉言经过深入研究佛教四大说,结合长期的医疗实践创造性地提出四大归阴说,吸收佛教“四大”宇宙构成论,说明所集合世界的生灭变化和万法无常的结构模式,为中医学所吸收以解释人的生理功能和病理不断转化关系提供结构功能模式[4]。
2.2.3 流派涌现与百家争鸣的创新发展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药理论的根基所在,中国传统哲学和医家的临证经验相整合是中医药理论的精华所在,传统文化中的儒家、道家、墨家、阴阳家、兵家及法家等思想为中医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每个医生的知识结构不同,理解力也不一样临证经验归纳能力不一样,在诊疗过程中会形成不同特点和风格,其中产生出一些有创造力的医学家。所以在中医学发展的漫长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一批批著名医家,如扁鹊、张仲景、华佗、葛洪、陶弘景、巢元方等,他们在学术上各领千秋、自成一家,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流派之间的相互争鸣与渗透,又促进了中医学的传承创新与发展,使其理论和技术不断完善与提高。
3 中医学的现代转型
3.1 转型定义
中医学转型是当代中医药学发展的特征,自从近代科学进入中国以后,尤其是西方医学传入后,中医学就一直面临着“转型”问题。在现实中,在与西医的竞争中,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转型”,所以当代的中医已不是真正传统意义上的中医。但是由于“转型”是一个十分敏感、非常复杂的问题,极少有学者去深入研究这个棘手的问题。本文试图从中医学转型的概念界定、转型的目标、转型的内容、转型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一些探讨。
“转型”是指传统的原型社会规范结构向“发展逻辑”的高层次演化[5]。这种社会转型实质是传统体制获取现代功能的现代化进程,是一种社会质变,包括社会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和文化结构整体变迁。所以从本质上看,社会转型是社会结构的变迁[6]。这种转型理论突出了“结构”问题,但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变迁中的“进化”或“演化”问题,尤其是运用于中医学转型,更需要深入探讨“转型”的本质问题。由于转型主体所处的领域不同、状态不同、客观环境以及变迁模式不同,导致转型内容和方向的多样性。我们认为转型实质上是一个求变的过程,其本质是主动求新求变吸收新知识,因此中医学转型应向自动转型、自觉转型发展,有利于中医学原创优势的回归。
首先理解中医学为什么要转型?现有的诊疗观念和行为已不能适应人们生活方式和需求特点的变化,中医学理论和疗法迫切需要适合现代社会的医药需求。转型需要理论支持,复杂性科学可以为中医学的转型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中医学的开放性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中国传统哲学、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外来医学的精华,以不断丰富自己,发展自身。可见在历史沿革中,中医学本来就是不断演化、不断变革转变的,但是始终秉承“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变革原则,所有的变革都是在辨证施治大法下融会成新知识、新技术。因此,现阶段的中医学转型更适合采用进化型或融合型转型。即在发展中转型,在转型中发展,对原有知识结构继承创新,扩充整合,形成更高层次、更加复杂的生长形态。
3.2 中医学现代转型的必要性
3.2.1 中医学经验特征要向生态医学转型 中医学是经验科学,在人与大自然斗争中创造了原始医学。如食疗方法是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的;热熨法和炙法则是人们在生活中发现烧热的石块由兽皮或树皮包上能局部镇痛,经过反复实践与改进产生的;砭石疗法源于刺激人体某一部位或使之流血可以治愈某些疾病;随着砭石的广泛应用,人们又发明了骨针与竹针。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针刺疗法,并归纳总结形成经络学说理论。这种经验医学要向生态医学转型,需要以复杂科学理论为支撑。
3.2.2 中医学是以辩证法为核心的思维科学 中医学在临证经验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运用哲学辩证法的方法去认识健康和疾病发生发展的本质与现象关系,形成了最核心的“关联规则”思维。从初始朴素、简单的规则开始,如“阴阳平衡”规则、五行生克乘侮规则、扶正祛邪规则等,不断演化形成各种复杂理论。中医学的理论就是通过对阴阳平衡和五行生克基本模型在实践中直接和间接模拟运用而建立起来的众多具体模型理论的综合体[7]。这种辨证方法需要有复杂科学理论支持。
3.2.3 中医学的个性化诊疗需要向复杂适应系统转型 中医学根据不同人群、不同地域、不同季节形成不同治则,同时针对妇女、儿童和老人的生理特征和证候表现制定治疗与养生的不同规则,构成在临床应用中的复杂化、区域化和个性化。这种个性化的诊疗依据是“三因制宜”的思维规则,认为人的体质禀赋不一样,不同地域人的适应能力不一样,虽然是同一种致病原因,但在不同人的病理(即症候)表现不一样,这样便形成治疗中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规则。中医学的这种临床适应性导致理论结构的复杂性,医疗活动的适应性在演化过程中产生了无穷的多样性、差异性和突现性,形成了中医学的复杂适应系统。依据混沌理论,混沌的本质是确定性动力系统所表现出的内在随机性或不确定性现象,演化创新过程的关键是激发创新混沌的产生,引导创新混沌的发展和促进创新混沌的结束,进而促使系统从低级有序向高级演化转化。因此,中医学在发展中既保证了动态平衡,也向新的高级复杂系统转型。
4 转型的方式
4.1 中医学范式的转型:从分析范式回归到系统范式
中医学不能只聚焦对经典医家著作的注疏整理、演绎发挥及临证心悟体验、丰富完善式的发展模式,所以我们讲的进化转型不是量的渐变过程,而是量变不断产生质变的过程,因此医药工作者更应跳出中医体系的自我“设限”,促成“熟透”了的中医体系不断“解构”[7]。根据社会需求、社会感知,扩大自我,承受和容纳新的哲学知识、科学知识,在临证实践、诠释经典的过程中,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冲击,不断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实现中医学的转型。
图1 中医学转型基本解释模型
4.2 中医学医学观转型:从疾病观回归健康观
中医学医学观的转型从疾病观向健康观转型,中医学原来是养生保健与疾病治疗一体化的医学体系,近代受西方生物医学影响,也走向疾病医学。现代转型的视角不应仅局限于生物医学方面,更应扩展到心理、社会、气候与环境生态方面。与病人面诊时,要仔细留心观察病人的状态,多方面捕捉病人发出的信息,从生物、心理、社会和环境的视角关注疾病和健康。以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使得中医学回归本源理念,注重未病先治,防治并重,从整体角度出发,其未病之脏腑,以防止疾病之传变。运用“见微得过,用之不殆”的疾病预防思想,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方面综合思考、综合干预,方能取得最佳效果。
4.3 中医学方法学的转型
由于中医学在学习现代医学过程中,如今不仅面临研究方法转型的困境,还面临中医药自身发展的困境,仅依靠还原论理论不足以解决,因此中医学应向复杂医学转型回归。在复杂科学的指导下,突破传统视野研究的局限,把人体看作是具有复杂性的生命自组织系统。引进当代复杂性科学的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突变论、浑沌理论、分形理论、自组织理论及非线性科学理论等, 在传承原有中医学术辨证思维的基础上, 构建新型的现代中医人体生命大科学体系[8]。
4.4 中医学医学治疗手段的转型
自古以来,中医药干预疾病的特点是既针对病因又针对病理环境,既有局部治疗又重视整体干预。人体作为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系统,由各种要素和组织器官构成,每个要素和组织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与环境交换物质、信息、能量中产生某种“动态平衡”[9]。加之中医学是在生命网络系统下理解脏腑的相互关系,干预时从脏腑相互传变影响和相互制约的整体去进行,一脏有病可以影响其他脏,也可能是其他脏引起。因此,应实现从既重视局部治疗又重视整体网络干预治疗转型,从整体系统的角度防治疾病,既发挥中医宏观优势,又借鉴现代微观医学的方法,创新出趋向混沌边缘的有序状态,有助于维持整个机体的“动态平衡”。
4.5 服务体制的转型:从医院模式向社区模式转型
中医服务体制亟需转型,中医诊疗是靠望闻问切,更适合在社区进行,中医药服务的重点应从医院模式向社区模式转型,从以治疗为主的体制向以预防为主的体制转型,应利用中医药文化的优势,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与促进,定时定点运用不同传媒向社区居民普及中医药健康知识,促进居民的健康生活方式改善,从而实现居民不生病、生小病的健康社区目标。
5 结语
随着现代社会健康需求的发展,中医学走到了一个新的拐点,近代以来许多学者医家也在不断探索转型。此前推行的中西医汇通、中西医结合和中医现代化,就是一些学者意识到中医学不能停留在原先的阶段,不能死守之前的理论体系,中医学需要转型,需要现代化。由于没有找到有效的科学理论与方法,这些盲目转型往往导致中医药西化,越来越失去其自身特色和优势。本文试图依据中医药历史发展规律,探索在复杂科学理论指导下创新中医药,实现中医药的进化型转型。
[1] 李约瑟. 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思想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8.
[2] 聂广.试论中医学的知识结构[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5,9(2):16-20.
[3] 魏鲁霞,申俊龙,周晨婷,等. 探讨中国传统医学发展的进化机制[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8):2919-2922.
[4] 申俊龙. 佛教四大说对传统医学的影响[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1,38(3):73-78.
[5] 和学新.社会转型与当代中国的教育转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5(2):135-140.
[6] 陈宴清.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8.
[7] 刘晓华. 模型思维的中医学方法论[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96-105.
[8] 李志刚,张吉军,苟建林. 基于系统混沌理论的企业创新过程管理研究[J].企业经济,2011(2):31-34.
[9] 刘晓庄. 中医转型时期与比较医学——读《差异·困惑与选择》[J].医学与哲学A,1991(11):52-53.
[10] 王象礼. 重构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二次革命、四次浪潮的先导工程[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9(2):2-10.
[11] LUDWIG VON BETALANFFY. General System Theory (revised Edition)[M]. New York,George Braziller,1973:124-131.
Study on the Evolution 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Its Modern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lex Science
SHEN Jun-long, ZHOU Chen-ting, WEI Lu-xia
(Nan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JiangsuNanjing210023,Chin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rooted in the soil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long with the absorption and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traditional science in development, to build a unique set of theoretical system.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modern science, there are many changes in people’s social lifestyle and social demand. Therefore, traditional medicine is facing problem of transformation. What kin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in transformation? Using “system paradigm” of Complexity Science theories as analyzed method, to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operating mechanis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conclus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a complex adaptive system, In modern times it is supposed to be a dynamic adaptation of evolution, which can provide basic theory for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perating mechanism; Modern Transform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2&ZD114)-中医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及其现代转型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5BGL158)-基于知识代际转移问题的国家“名医工作室”政策效应评估与研究
申俊龙(1952-),男,江苏泰兴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药管理、中医药知识代际转移和卫生经济与政策研究。
R2-03
A
1006-3250(2017)03-0342-04
2016-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