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要素禀赋、配置效率与农业安全生产的研究进展

2017-04-21于伟咏漆雁斌韦锋

关键词:要素农药农户

于伟咏,漆雁斌,韦锋

(四川农业大学 经济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要素禀赋、配置效率与农业安全生产的研究进展

于伟咏,漆雁斌,韦锋

(四川农业大学 经济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农产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当前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心之一。本研究从农产品安全生产角度出发,系统总结了生产者要素禀赋中土地、劳动力、技术和资本对安全生产行为的影响,指出组织化程度、社会化服务、政府规制、贸易壁垒等方面可促进农业安全生产,并对资源、环境和碳排放约束下农业要素配置效率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讨论,提出了安全视角下农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的对策,基于目前研究进展提出研究展望。

农产品安全;要素禀赋;配置效率;农业生产转型;研究进展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的加剧,农产品安全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健康消费的最紧迫性困扰。农产品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还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农产品市场秩序和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甚至还影响人们对经济以及社会安全的预期,从而降低社会的福利。[1]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本研究基于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研究,总结和梳理已有成果,为更好解决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提供理论参考。

农产品安全问题主要诱因是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要素不合理投入[2],特别诱致的农药残留、化肥面源污染尤为突出。1995年—2014年我国单位面积化肥、农药施用量不断增长,单位产量施用量稳重有升(见图1)。农业生产安全问题具隐蔽性、广泛性和突出性,而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环节中唯一直接参与者,其产前、产中和产后决策及行为影响着农产品安全生产,而农户行为体现为农业生产要素禀赋和配置效率方面。

图1 1995-2014年我国单位化肥、农药施用情况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所得。主坐标为化肥指标,次坐标为农药指标。

一、要素禀赋与农户安全生产行为

农产品安全生产研究包括农业投入要素、农户生产行为等方面,两者是紧密连带行为,农户生产行为决定着农业投入要素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农产品安全产出。宏观上看,农户经济目标、农户要素禀赋、政策环境、安全意识和市场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影响农户的安全生产行为[3-4];微观上看,农户知识水平、心理认知水平、经济条件水平等对农产品安全生产影响较大[5]。

土地规模对农户安全生产影响研究存在差异化。农户的种植面积对农户安全农产品生产行为有明显的影响。[6]一方面认为具有消极影响。种植面积与农户蔬菜质量安全生产行为选择呈反向关系,粮食种植面积比重对化肥施用密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8]由于细化管理难度大,为节省劳动力投入而加大用药频数和剂量。另一方面研究认为具有促进作用。陆彩明[9]研究发现农业生产者家庭种植规模与规范农药施用行为呈正相关。张云华等[10]等实证研究中也证明了这一点。一是因为农地规模经营集中将会提高劳动禀赋的利用率[11],规模越大会得到更大程度上的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对自身损害更大,他们也更加注重自我管理,规范自我生产行为,其产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程度更高;二是规模扩大可以提高追溯技术的实施力度,但对于是否能够提高被追溯主体的“素质”,则不能确定,这样生产行为改变可能性不大。研究还指出农业发展规模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临界点。代云云等[12]基于省级动态面板数据对此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显示各地区内的平均经营规模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但对经营规模进行划分后,发现在生产面积尚未达到大规模经营的拐点之前,经营规模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之间为负相关关系;在大规模生产的拐点之后,两者的关系不确定,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随着经营规模的增加而增加,农药施用量则是减少的。另外土地产权强度对农产品安全生产存在影响。田传浩等[13]研究表明土地调整对农地租赁市场的交易质量有着负面影响,使得农户间签订租赁契约的可能性下降,租赁期限缩短,进而降低农户对土地的投资。从这一结果出发,可以认为农户流入土地占比偏大或租赁期限较短,会使得农户不偏向于对土地改良和安全生产投入。

劳动力要素对农产品安全生产行为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劳动力数量、质量、性别等异质性。劳动力数量方面;劳动力素质方面,受教育程度对农户采用少耕技术[14]、新技术[15]呈显著性影响;劳动力年龄方面,农户年龄越大越会使用可持续农业技术[16],年龄也决定了种植经验,研究也发现种植经验越丰富,对农药伤害感知越明显,施药时越注重采取防护措施[17];性别方面,女性对农药使用不安全使用风险更高[18],男性相对于女性养殖户来说更愿意选择新品种新技术,而女性则更愿意选择节约资金的技术[19],但另一些研究结论相反,基于风险偏好角度,女性比男性更愿意施用生物农药,由于女性比男性更关注自身安全的健康[20],这一解释并得到了Kruger和Polanski[21]的研究支持。

技术要素包括对安全存在直接关系的化肥、农药、品种、生长素等方面安全技术,对安全技术使用的影响因素包括农户特征、认知行为、组织化程度、社会化服务、政府规制、贸易壁垒等多个方面。一是区域特征对农户安全技术使用的影响。地理位置不同,由于病虫害发生种类、几率和程度不同,导致农药使用量不同[22],例如热带地区农作物农药平均施用量明显高于同一经济水平的温带地区[23],非洲男性更偏向于使用优良品种[24];时节不同,农药使用量也存在差异,当气候条件利于虫害发生时,农药使用量一般会增加[25]。二是农户认知行为对安全技术的使用。P.C.Abhilash[26]对印度农药使用行为的研究中发现农户为追求产量,安全生产意识淡薄。部分农户对农药包装随意处理,或者将剩余农药兑水后洒向作物,造成残留同时造成环境污染[27-28]。农民对农药残留的认知程度与农药残留形成密切相关,特别是在欠发达国家,如泰国[29]、巴西[30]等地农民大多采用传统施药机械喷施农药,效率低且容易造成残留。造成农户农药安全认识度低的原因除了农户自身原因外,农药生产商或供给商也有直接关系,如不安全农药的生产、农药包装上使用标识和方法不明显、不简易。Andrea等[31]研究发现,农药标签的语言过于专业而难以阅读,增加了农药残留的风险。有学者认为养殖户对农药认识以及是否参与专业技术协会都会影响养殖户采用安全农药[10],家庭农场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水平也整体偏低[32]。

资本要素对农产品安全生产影响表现为收入水平,收入程度不同,农民对农药使用不同。[33]朱淀等[34]研究结果显示非农收入在3万元及以上的蔬菜种植户更愿意施用生物农药,政府补贴对农户施用生物农药意愿驱动不足,这与Amaza[35]有关农户家庭特征影响和改变其对农药新技术施用的研究结论相吻合。毛飞等[36]对苹果种植户安全农药选配行为分析,发现种植户家庭人均收入水平与选配农药是否安全存在正相关关系。这是由于人们在受到收入风险和融资约束时,对受教育投资水平低于社会最优水平。[37]

二、农产品安生生产影响因素研究

除了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四大基本要素对农产品安全生产直接影响外,还有一些关键要素也直接作用于农产品安全生产,包括组织化程度、社会化服务、政府规制、贸易壁垒等方面。

一是组织化紧密程度、契约完整性可强化供应链节点共生合作行为,促进农产品安全生产。除了政府设置强制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之外,有效的农产品供应链组织和运营模式也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长效机制之一。[38]企业与农户构建的纵向合作模式能够有力地推动块状经济的组织化、标准化管理,包括“公司+合作社+农户”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能够较为有效地克服技术性贸易壁垒。[39]通常情况下,当行业危机来临时,块状经济内产业集群主体会加强合作,特别是垂直化合作程度提高,以渡过难关。合作组织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作用路径是农民合作组织在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交易成本和市场风险、共享组织优势与合作收益上具有制度优势,使其在应对小规模分散经营内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缺陷上具有效率。[40]究其原因,从组织理论讨论,由于合作组织具有共同利益和长期目标,有条件对品种、农药、饲料、兽药的使用明确规定,发挥组织内部自律功能,有效防止单个农户的机会主义行为,实现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控制[41];从共生角度讨论,互动程度与依赖程度、安全农产品生产能力、利益分配方式和安全农产品生产意识对农户与企业共生合作的行为选择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安全农产品生产环境中农户对企业质检监督的评价以及农户特征中的家庭收入对农户与企业共生合作的行为选择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42],农产品安全经济效益对企业的共生合作行为存在一定的正向影响[43],强调互补性、协同性、增值性和共赢性。[42]钟真和孔祥智[44]通过对奶业抽样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尽管生产模式和交易模式对食品品质和安全都具有显著影响,但是在控制了其他条件的情况下,生产模式更为显著地影响了品质,而交易模式更为显著地影响了安全。这为解释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有效治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同样研究表明交易的紧密程度、次级市场的数量、契约的完整性等体现交易模式差异的因素亦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显著的影响。[45-47]这是由于合同及信誉机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

二是安全相关的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产品安全提升。国外一些研究发现,农户由于缺乏农药施用知识的正确引导而倾向依靠大剂量施用农药来控制病虫害[48],这也正是导致发展中国家绝大多数农户施用高毒农药的根本原因[49],国内研究也进一步证实,政府政策以及农业科技人员对农户开展的农药施用知识和技能培训是影响农户的农药残留认知的最直接原因。现实中安全相关社会化服务包括了机械化服务、供销社、农技推广等方面。研究发现农技人员、农药经销商、大众传媒、亲友邻居等多种类型的农药施用知识与技能培训对于减少农户施药量均具有正向影响[50-52];郝利等[52]研究发现71.2%的农户认为政府应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培训,67.5%的农户认为应加大对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补贴。国外的研究表明利用最佳管理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面源污染,且效果显著。[53-54]

三是政府规制短期可促进农产品安全生产。农产品安全状况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政府需要从公共利益出发,制定和实施一系列规制措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目前我国质量安全监管体制薄弱是形成“柠檬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在解决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失灵问题时,主要应靠政府来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55]学者们从不同层面对政府规制作用于农产品安全的影响进行研究,一是操作层面视角,操作层面的具体制度安排对农户安全农产品供给有着直接的影响[56];二是公共利益理论视角,政府规制对食品安全具有必要性[57];三是从法规视角,依法规范农产品安全生产和经营行为,更有效维护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权益[58];四是公共品外部性视角,政府已有措施不能有效解决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需要建立和完善食品监督管理体系和相关教育宣传活动[59];五是规制理论视角,社会转型期中国由于市场机制的缺陷和制度的不完善所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及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盛行、政府规制失灵所加剧的食品安全问题,需要重构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政府规制[60];六是生产地环境保护视角,生产地环境保护技术是目前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中心问题,属于结果性因素,而标准法规类技术属于过程性因素[61];七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技术扩散影响视角,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相关技术创新扩散是确保产品安全的关键,政府的管理与引导在此类技术扩散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管制因素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扩散的多个阶段产生显著影响[62];八是经济收益视角,无公害认证、政府补贴、渔业保险额度、违规处罚认知对养殖户经济效益具有显著的影响,而养殖户质量安全监管认知对养殖户经济效益影响不显著[63]。因此,政府规制行为能够促进农产品安全生产与供给。

四是在不考虑贸易壁垒对农产品出口障碍因素外,贸易壁垒对农产品安全生产存在促进作用。全球化过程中,贸易壁垒问题日益突出,理论和实践都显示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和卫生和治污检疫措施(SPS)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具有双重影响[64],且持续的负面影响会随着实践推移而逐渐缩小[65],从而促进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提升。从宏观上看,贸易壁垒对农产品出口表现为贸易禁止、贸易抑制和贸易扭曲[66];而微观上则提升了出口国企业技术完善和创新,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发挥贸易壁垒的中长期效应[67]。贸易壁垒从内外双重约束来倒逼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国内蔬菜生产标准提高、法规完善、进口国标准与法规从短期看对我国蔬菜出口产生抑制作用,但长期看有助于提升我国蔬菜安全生产水平和国际竞争力[68];外国农业技术壁垒与我国农药使用量间存在负向关系,对我国出口农产品的农药使用量具有抑制作用,在TBT强制性下产生的倒逼效应促使出口农产品农药使用量远远小于在我国环境法规下销往国内市场的农产品农药使用量[69]。因此,从中长期看,贸易壁垒有助于我国农产品标准体系和监控体系的完善,提升企业规范化生产经营。[70]

除上述之外,价格、风险、成本、目标收益等经济因素也是农户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普遍考虑因素[71-73],农药补贴、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对农户安全生产意愿具有正向影响[74]。

三、安全视角下农业要素配置效率研究

农业发展目标已不再局限于如何在资源刚性约束下确保农产品基本供需平衡和粮食安全,为国民经济增长提供传统生产要素,还必须考虑环境承载能力和农产品安全,实现“两型农业”目标。目前针对农产品安全视角下测算农业生产率的研究较少,由于环境影响会进一步影响农产品安全。故基于资源、环境和碳排放约束下对农业生产效率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讨论,具体研究见表1。

表1 资源、环境、碳排放约束下农业要素配置效率的研究进展

由于农业面源污染带来人们健康损失、农产品质量下降、农作物减产以及食品安全等问题,农业面源污染视角下生产效率核算和研究对实现环境和产业增长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农业面源污染包括化肥施用、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田固体废弃物和农村生活五个污染单元。[91]

四、安全视角下农业生产转型升级研究

加快安全视角下农业生产转型,需要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首先从要素投入角度出发,应将要素市场改革作为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出路和突破口。[92]一是合理提高土地规模化程度。进行土地确权(如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等)有助于减少土地调整,增进地权稳定性[94],进而增加农户投入积极性。田传浩等[95]也对此进行了验证。二是强化技术培训和提升。包括强化培训频率和质量;研发和推广安全技术,如使用生物农药代替化学农药[95-97];建立可追溯体系,由于可追溯体系实施有助于加强农产品供应链节点的合作关系[98],并在食品安全危机时,能够采取有效的产品召回行动[99]。三是提升劳动力素质。可通过安全生产技术培训,规范标示标签制度等做法[100],提升农产品安全生产水平。四是加强对农业安全生产扶持力度。包括继续实施测土配方补贴、土地改良补贴、无公害农药补贴等措施。盖庆恩等[101]从广义视角研究了要素市场扭曲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若资本市场扭曲得到改善,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可以提高57.79%;若劳动力市场扭曲得到改善,全要素生产率可以提高33.12%。针对要素组合的研究,罗必良等[102]研究指出定额租约适用于高质量土地和低能力佃农的要素组合。

其次是强化组织化程度。组织化松散与紧密程度影响着农业生产行为,组织化程度越紧密,农户越倾向于规范生产。包括实施“农户+企业”“农户+合作社+企业”等模式,更能保障农产品安全生产,同时引入合同约束。针对我国当前农户劳动力老龄化、兼业化特点的现实背景下,提升农产品生产安全需要发挥产业化组织在生产档案记录培训等方面的优势。[103]

再次是从外部管控角度出发。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驱动来自于产业外部的监督压力,即体现“堵”的思路。为有效化解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具有隐蔽性、层次性和外部性风险因素,目前各国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治理实践看,主要措施包括:提高质量安全准入标准、完善质量安全评价体系、强化抽检力度、建立可追溯体系、加强立法和惩罚力度等[104-106]。而以社会监督为核心的信息揭示也是提高食品安全的有效途径。[107]

最后还需要提高违法成本,解决道德风险。完善食品安全预警制度,提高食品经营者的违法成本,促进食品安全行业自律和相互监督,推动多方监管力量的合作[108],强化舆论宣传作用[109]。针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由于面源污染防治服务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市场无法供给,需要政府提供,而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经济价值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激励,强调示范效应。[110]总之,需要政府增加农业政策和财政投入,因为各项农业政策对粮食生产均具有正向激励作用。[111]

五、总结与展望

从已有的研究看,近年来国内外对农产品安全生产问题的研究非常丰富,相关研究理论、方式和技术不断完善,国外学者的研究视角更加全面和深入,从理论构建到实践分析比较系统的基于生产要素配置对农业安全生产转型问题作了探讨。国内外研究相关理论已比较成熟,从农户计划行为理论、成本收益理论、政府规制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等方面对农户农产品安全生产进行了研究;研究区域方面,从宏观和微观尺度对区域差异性和个体异质性行为进行分析;研究方法方面,分别从环境、资源和碳排放约束下对农业生产效率做了实证分析;要素配置方面,大多从宏观角度进行测度和探讨,也提出了要素再配置路径;保障机制方面,研究者们从政府监督检查、市场诱导、科技投入等方面提出解决对策。

目前研究仍存在关键性的遗留问题,且视角不够全面,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深入和扩展。一是在农户安全生产的影响因素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个体特征和行为特征,偏重于技术要素和劳动力要素,且研究结果存在差异化,而对于土地要素和资本要素的深入分析偏少;二是农业生产要素禀赋差异性导致的区域安全相关研究不足,但市场效应与示范效应是目前解释区域安全的重要因素;三是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产出效率约束条件为资源、环境和碳排放,但对于安全约束下农业全要素配置效率研究较少;四是目前农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或再配置研究多集中在区域宏观层面,而针对微观层面的研究较少;五是从组织形式、交易类型、市场结构等构成和影响农业发展模式的相关因素入手来研究较少,但对转型机制构建却是十分必要的;六是农产品安全问题治理措施偏重于政府管控和可追溯建立,但从投入要素安全和行为安全及市场机制作用的研究偏弱;七是农业生产转型多是从产量提高、规模收益、提高机械化水平等视角研究,从安全视角基于要素配置来研究转型的文献较少。

[1]徐晓新.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成因、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2(10):45-48.

[2]万俊毅,罗必良.风险甄别、影响因素、网络控制与农产品质量前景[J].改革,2011(9):78-85.

[3]王华书,徐翔.微观行为与农产品安全——对农业生产与居民消费的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23-28.

[4]冯忠泽,李庆江.农户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及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7(4):22-26.

[5]王建华,马玉婷,王晓莉.农产品安全生产:农户农药施用知识与技能培训[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4):54-63.

[6]孙庆珍,郑祥华.农业产业化经营在食品安全中的作用——以山东苹果生产为例[J].农业科学研究,2008,29(3):49-52.

[7]江激宇,柯木飞,张士云,等.农户蔬菜质量安全控制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河北省藁城市151份农户的调查[J].农业技术经济,2012(5):35-42.

[8]龚琦,王雅鹏.我国农用化肥施用的影响因素——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生态经济,2011(2):33-38,43.

[9]陆彩明.经济发达地区农户对轻型农业技术采用的实证研究——以南通如皋为例[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4.

[10]张云华,马九杰,孔祥智,等.农户采用无公害和绿色农药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对山西、陕西和山东15县(市)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1):41-49.

[11]倪国华,蔡昉.农户究竟需要多大的农地经营规模?——农地经营规模决策图谱研究[J].经济研究,2015(3):159-171.

[12]代云云,徐翔,向晶.经营规模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研究——基于省级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求索,2015(1):58-62.

[13]田传浩,方丽.土地调整与农地租赁市场:基于数量和质量的双重视角[J].经济研究,2013(2):110-121.

[14]Rahm M R,Huffman W E.The adoption of reduced tillage: the role of human capital and other variables[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84(66):405-413.

[15]AtanaSaha,H.Alan Love,RobeitSchwar.Adoption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under output uncertainty.[J].American Jour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4(76):836-848.

[16]D'Souza G,Cyphers D,Phipps T.Factors affecting the adoption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practices [J].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Review,1993,22(2):159-165.

[17]Hashemi S H,Hosseini S H,Hashnemi M K.Farmers' perceptions of safe use of pesticides: determinants and training needs[J].Intent Arch Occupation Environment Health,2011:47-56.

[18]Kishor A P.Use knowledge and practices: a gender differences in nepal[J].Environmental Research,2007(104):305-311.

[19]宋军,胡瑞法,黄季.农民的农业技术选择行为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1998(6):36-39,44.

[20]邢美华,张俊飚,黄光体.未参与循环农业农户的环保认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晋、鄂两省的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2009(4):72-79.

[21]Kruger D J,Polanski S P.Sex differences in mortality rates have increased in China following the single-child law[J].Letters on Evolutionary Behavioral Science,2011,2(1):1-4.

[22]Saphores J-D M.The economic threshold with a stochastic pest population: a real options approach [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1,82(3):541-555.

[23]Cooper J,Dobson H.The benefits of pesticides to mankind and the environment[J].Crop Protection,2007(26):1337-1348.

[24]Chery LR.D.Designi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for African women farmers: lessons from 25 years of experience[J].World Development,2001,29(12):2075-2092.

[25]Epstein Lynn,Bassein Susan.Patterns of pesticide use in California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strategies for reduction of pesticides[J].Annual Review of Phytopathology,2003(41):351-375.

[26]P.C.Abhilash.Nanditasingh pesticide use and application [J].An Indian Scenario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09(165):1-12.

[27]Hurtig A K,Sebastian M S,Soto A,et al.Pesticide use among farmers in the Amazon Basin of Ecuador[J].Arch Environ Health,2003(58):223-228.

[28]Ntow W J,Gijzen H J,Kelderman P,et al.Farmer perceptions and pesticide use practices in vegetable production in Ghann[J].Pest ManagSci,2006(62):356-365.

[29]Anat Thapinta,Paul F Hudak.Pesticide use and residual occurrence in thailand[J].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2000(60):103-114.

[30]Lopes Soares W.,Firpo de Souza Porto M.Estimating the social cost of pesticide use: An assessment from acute poisoning in Brazil[J].Ecological Economics,2009,68(10):2721-2728.

[31]Andrea Viviana Waichman,Evaldice Eve.Do farmers understand the information displayed on pesticide product labels? A key question to reduce pesticides exposure and risk of poisoning in the Brazilian Amazon[J].Crop Protection,2007(26):576-583.

[32]向月军,张恩广,赵琳,等.家庭农场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三峡库区的调查数据[J].南方农业学报,2014,45(7):1309-1314.

[33]Hubbell Bryan J.Estimating insecticide application frequencies: a comparison of geometric and other count data models[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Applied Economics,1997,29(2):225-242.

[34]朱淀,张秀玲,牛亮云.蔬菜种植农户施用生物农药意愿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4):64-70.

[35]Amaza P S,Ogundari K.An Investigation of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Soybean Production in the Guinea Savannas of Nigeria[J].Food,Agriculture & Environment,2008,6(1):92-96.

[36]毛飞,孔祥智.农户安全农药选配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陕西5个苹果主产县的调查[J].农业技术经济,2011(5):4-12.

[37]才国伟,刘剑雄.收入风险、融资约束与人力资本积累——公共教育投资的作用[J].经济研究,2014(7):67-80.

[38]Matopoulos A.,et al.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 [J].Supply Chain Management,2007,12(3):177-186.

[39]刘峥.组织化管理、技术性贸易壁垒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基于浙江临海西兰花产业的分析[J].财贸研究,2011(3):43-49.

[40]苏昕,王可山.农民合作组织:破解农产品质量安全困境的现实路径[J].宏观经济研究,2013(2):76-79.

[41]郭晓明,曾旭晖.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与地方政府的角色[J].中国农村经济,2005(6):25-29,36.

[42]彭建仿,杨爽.共生视角下农户安全农产品生产行为选择——基于407个农户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1(12):68-78,91.

[43]彭建仿,孙在国,杨爽.供应链环境下龙头企业共生合作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105个龙头企业安全农产品生产的实证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28-140.

[44]钟真,孔祥智.产业组织模式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来自奶业的例证[J].管理世界,2012(1):79-92.

[45]Hennessy D.Information asymmetry as a reason for food Industry vertical integration[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6,78(4):1034-1043.

[46]Young L.,J.Hobbs.Vertical linkages in agri-food supply chains: changing roles for producers,commodity groups and government policy[J].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2,24(2):428-441.

[47]朱文涛,孔祥智.以宁夏枸杞为例探讨契约及相关因素对中药材质量安全的影响[J].中国药房,2008,19(21):1601-1603.

[48]Epstein L,Bassein S.Patterns of pesticide use in California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strategies for reduction of pesticides (Review)[J].Annual Review of Phytopathology,2003(41):351-375.

[49]Mekonnen Y,Ejigu D.Plasma cholinesterase level of ethiopian farm workers exposed to chemical pesticide[J].Occupational Medicine,2005,55(6):504-505.

[50]王建华,马玉婷,王晓莉.农产品安全生产:农户农药施用知识与技能培训[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4):54-63.

[51]周洁红.农户蔬菜质量安全控制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396户菜农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6(11):25-34.

[52]郝利,任爱胜,冯忠泽,等.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户认知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8(6):30-35.

[53]Adams T O,Hook D,Floyd M A,et al.Effectiveness monitoring of silvicultural 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south Carolina[J].Southern Journal of Applied Forestry,1995(19):170-176.

[54]Kao J J,Chen W J.A multiobjective model for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control for an off-stream reservoir catchment[J].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3,48(10):177-183.

[55]李功奎, 应瑞瑶.“柠檬市场”与制度安排——一个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的分析框架[J].农业技术经济,2004(3):15-20.

[56]和丽芬,赵建欣.政府规制对安全农产品生产影响的实证分析——以蔬菜种植户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2(7):91-97.

[57]王芳,王可山,钱永忠.食品安全政府规制理论分析[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29(12):139-141,148.

[58]夏英,宋伯生.食品安全保障:从质量标准体系到供应链综合管理[J].农业经济问题,2001(11):59-62.

[59]谢敏,于永达.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2(1):39-45.

[60]林闽钢,许金梁.中国转型期食品安全问题的政府规制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8(10):48-51.

[61]李中东,孙焕.基于DEMATEL的不同类型技术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效应的实证分析——来自山东、浙江、江苏、河南和陕西五省农户的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2011(3):26-34,58.

[62]宋英杰,李中东.政府管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扩散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3,34(7):61-70.

[63]郑建明,张相国,黄滕.水产养殖质量安全政府规制对养殖户经济效益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上海的案例[J].上海经济研究,2011(3):92-99.

[64]张小蒂,李晓钟.论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双重影响[J].管理世界,2004(6):26-32,58.

[65]詹晶,叶静.日本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基于VAR模型实证分析[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3(3):25-33.

[66]董银果.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影响农产品贸易的理论模型——以猪肉为例[J].国际贸易问题,2006(2):102-108.

[67]李春顶.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国的经济效应综合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7):74-79.

[68]章棋,张明杨,应瑞瑶.双边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蔬菜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3(3):46-58.

[69]詹晶,叶静.中国农产品出口遭遇TBT的环境倒逼效应分析——基于农药使用量的实证研究[J].生态经济,2014,30(6):131-136.

[70]何安华,楼栋,孔祥智.中国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研究[J].农村经济,2012(2):3-9.

[71]吕美晔,王凯.山区农户绿色农产品生产的意愿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4(5):33-37.

[72]江激宇,柯木飞,张士云,等.农户蔬菜质量安全控制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河北省藁城市151份农户的调查[J].农业技术经济,2012(5):35-42.

[73]郝利,李庆江.农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成本收益的认知分析——基于18省农户的抽样调查[J].农业技术经济,2013(9):61-67.

[74]李世杰,朱雪兰,洪潇伟,等.农户认知、农药补贴与农户安全农产品生产用药意愿——基于对海南省冬季瓜菜种植户的问卷调查[J].中国农村观察,2013(5):55-69.

[75]曾福生,郭珍,高鸣.中国农业技术设施投资效率及其收敛性分析——基于资源约束视角下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4(8):173-174.

[76]李涛.资源约束下中国碳减排与经济增长的双赢绩效研究——基于非径向DEA方法RAM模型的测度[J].经济学(季刊),2013,12(2):667-692.

[77]李静,马潇璨.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产粮区粮食生产用水效率与影响因素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36(2):252-258.

[78]李益敏,张丽香,王金花.资源环境约束下的怒江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生态经济,2014,31(2):117-120.

[79]刘战伟.环境管制与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18):232-237.

[80]潘丹,应瑞瑶.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研究[J].资源科学,2013,35(7):1329-1338.

[81]韩海彬,赵丽芬.环境约束下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收敛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3):70-76.

[82]李谷成,范丽霞,闵锐.资源、环境与农业发展的协调性——基于环境规制的省级农业环境效率排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10):21-36,49.

[83]岳立,王晓君.环境规制视阈下我国农业技术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基于距离函数研究法[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53(4):85-92.

[84]张屹山,崔晓.资源、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物料平衡原则下的省级农业环境效率计算[J].农业技术经济,2014(6):21-30.

[85]钱丽,肖仁桥,陈忠卫.碳排放约束下中国省际农业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9):100-112.

[86]田云,张俊飚,吴贤荣,等.碳排放约束下的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与分解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29(11):7-12.

[87]于伟咏,漆雁斌,李阳明.碳排放约束下中国农业能源效率及其全要素生产率研究[J].农村经济,2015(8):28-34.

[88]张林,冉光和,蓝震森.碳排放约束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分解[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2-32.

[89]史清华,彭小辉,张锐.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的田野调查——以晋黔浙三省2253个农户的调查为例[J].管理世界,2014(5):80-92.

[90]刘应元,冯中朝,李鹏,等.中国生态农业绩效评价与区域差异[J].经济地理,2014,34(3):24-29.

[91]赖斯芸,杜鹏飞,陈吉宁.基于单元分析的非点源污染调查评估方法[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4(9):1184-1187.

[92]吴玉鸣.中国区域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弹性测算——基于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的实证[J].中国农村经济,2010(6):25-37,48.

[93]叶文辉,楼东玮.资源错配的经济影响效应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4(11):47-57.

[94]田传浩,方丽.土地调整与农地租赁市场:基于数量和质量的双重视角[J].经济研究,2013(2):110-121.

[95]丰雷,蒋妍,叶剑平.诱致性制度变迁还是强制性制度变迁?——中国农村土地调整的制度演进及地区差异研究[J].经济研究,2013(6):4-18,57.

[96]Mandal S M A,Mishra B K,Mishra P R.Efficacy and economics of some bio-pesticides in managing helicoverpaarmigera(hubner)on chickpea[J].Annals of Plant Protection Sciences,2003(11):26-30.

[97]Bhalla R S,Prasap KV P.Neem cake-urea mixed applications increase growth in paddy[J].Current Science,2008,94(8):1066-1070.

[98]傅新红,宋汶庭.农户生物农药购买意愿及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四川省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0(6):120-128.

[99]Rabade L.A.,J.A.Alfaro.Buyer-supplier relationship's influence on traceability implementation in the vegetable industry[J].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Supply Management,2006,12(1):39-50.

[100]Dabbene F.,P.Gay.Food traceability system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optimization[J].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2011(75):139-146.

[101]盖庆恩,朱喜,程名望,等.要素市场扭曲、垄断势力与全要素生产率[J].经济研究,2015(5):61-75.

[102]罗必良,何一鸣.博弈均衡、要素品质与契约选择——关于佃农理论的进一步思考[J].经济研究,2015(8):162-174.

[103]周洁红,李凯.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中农户生产档案记录行为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3(5):58-67.

[104]Starbird S A.Moral hazard,inspection policy and food safety[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5,87(1):15-27.

[105]Pouliot S.,D.A.Sumner.Traceability,liability and incentives for food safety and quality[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8,90(1):15-27.

[106]万俊毅,罗必良.风险甄别、影响因素、网络控制与农产品质量安全[J].改革,2011(9):78-85.

[107]龚强,张一林,余建宇.激励、信息与食品安全规制[J].经济研究,2013(3):135-147.

[108]文晓巍,刘妙玲.食品安全的诱因、窘境与监管:2002-2011年[J].改革,2012(9):37-42.

[109]倪国华,郑风田.媒体监管的交易成本对食品安全监管效率的影响——一个制度体系模型及其均衡分析[J].经济学(季刊),2014,13(2):559-582.

[110]唐学玉,张海鹏,李世平.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经济价值——基于安全农产品生产户视角的支付意愿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2(3):53-67.

[111]陈飞,范庆泉,高铁梅.农业政策、粮食产量与粮食生产调整能力[J].经济研究,2010(11):101-114,140.

(编辑:武云侠)

Research progress on factor endowment,allocation efficiency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afety

Yu Weiyong,Qi Yanbin,Wei Feng

(CollegeofEconomics,SichuanAgriculturalUniversity;Chengdu611130,China)

Food safety problem is increasingly prominent and has become one of the focus of the current reform of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afety, this article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s the impact of factor endowments of land, labor, technology and capital on safe production activities, finds that organizational degree, social services, government regulation, trade barriers can promot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afety. It also summarizes and discuss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agricultural allocation efficiency under the constraints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carbon emissions. Finally it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 for transforming and upgrad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afety from the security perspective, and the research prospects based on the current research progress.

Agricultural products safety;Factor endowment;Allocation efficiency;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ransformation;Research progress

2016-12-15

于伟咏(1988-),男(汉),四川雅安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理论方面的研究。

漆雁斌(1969-),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qybin@sina.com.

国家社科基金(14XGL003);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资助项目(CR1624)

F321.1

A

1671-816X(2017)05-0033-10

猜你喜欢

要素农药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无人机喷洒农药 农药混配顺序
未来三年将淘汰十种高毒农药
农药打得少了 好桃子越来越多了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农药二次稀释 防治一步到位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