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性视角下的城市经济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比较研究
2017-04-21潘林陈昊汪侠
潘林,陈昊,汪侠
(安徽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包容性视角下的城市经济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比较研究
潘林,陈昊,汪侠
(安徽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运用处理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与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对2006年—2014年“长三角”城市群与“中三角”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在包容性视角下的经济效率、包容性全要素生产率(包容性TFP)进行了测度、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2006年—2014年,12个城市的总体经济效率为0.8344,说明这些城市在较高程度上实现了城市经济的包容性增长;“长三角”城市群与“中三角”城市群的经济效率均呈现出U型趋势,并且这两大城市群在2010年以前差距较为明显,但是从2010年以后二者之间的差距性在不断缩小;包容性TFP比传统TFP小得多,技术效率变化、技术进步亦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说明不考虑环境污染与收入差距大大高估了城市的TFP。最后,本研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一些有益的政策启示与借鉴。
经济包容性增长;SBM模型;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包容性TFP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2014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2015年国务院批复实施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这标志着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合肥为副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和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的“中三角”城市群城市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应该积极促进城市群之间的资源优势互补、产业分工协作、城市互动合作,优化提升城市群辐射带动功能,城市发展从过去的一味追求经济增长转变为经济包容性增长,所谓经济包容性增长是指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经济增长中考虑了环境因素与收入差距的影响,体现了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增长过程和结果的共享、减贫、收入的提高等。因此,正确评价城市经济发展绩效就必须在传统生产率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到环境因素以及收入差距的影响,这也是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意。包容性
视角下的城市经济发展效率水平如何?城市的传统TFP(不考虑环境因素与收入差距的全要素生产率)与包容性TFP(考虑环境因素与收入差距的全要素生产率)有何不同?各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如何?本研究试图分析以上问题,为城市经济实现包容性增长提供政策参考。
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将非期望产出变量纳入到效率和生产率的研究框架之中。相关研究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运用处理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将环境污染变量纳入到效率分析中。如李静等(2009)[1]和王兵等(2010)[2]运用SBM模型测度了我国区域环境效率;涂正革等(2011)[3]和屈小娥(2014)[4]利用SBM模型测度了我国工业行业的环境效率;王兵等(2011)[5]运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测度了我国各省份的农业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周泽炯等(2013)[6]运用Super-SBM模型对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杨清可等(2014)[7]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进行测算;白雪洁等(2014)[8]利用动态SBM模型对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效率进行了测算。二是运用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的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研究考虑非期望产出的生产率问题。如王兵等(2008)[9]、吴军(2009)[10]、涂正革等(2009)[11]、李小胜等(2012)[12]、陈红蕾等(2014)[13]运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了环境技术效率或全要素生产率;杨文举(2011)[14]和田银华等(2011)[15]运用序列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方法对我国省际工业或省际地区的环境效率进行了测度;郑丽琳等(2013)[16]利用全局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法测度了我国省际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
综上所述,一方面,在环境污染物指标的选取上,国内研究大多以某一个污染物(如CO2、SO2产生量等)作为环境因素的代理变量,而这种简单的处理方法显然很难反映环境因素对经济发展效率的影响程度;另一方面,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在包容性视角下的城市经济效率的研究还主要基于理论层面,从城市角度去进行实证研究极为少见,而涉及到实证分析的文献也只是单纯从环境约束角度或民生改善角度来衡量其效率水平,其并不能全面反映城市发展观念由重“量”转向重“质”、重“物”转向重“人”这一核心思想。因此,笔者主要从三个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扩展:(1)选择工业“三废”排放量来代替环境污染变量,克服了单一污染物指标难以全面反映环境因素的不足,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将其转换为一个污染物综合指标[17]。(2)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非期望产出,故选取收入差距指标来反映城市经济包容性增长过程中民生改善状况。(3)构建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模型以及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来测度包容性视角下的城市经济效率和包容性全要素生产率。
一、研究方法介绍
(一)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
考察第j0个被评价单元DMUj0,Xj=(x1j,x2j,…,xmj)T表示评价单元DMUj的投入向量,其中xij为DMUj对第i种投入的投入量,xij>0,(i=1,2,…,m);Yj=(y1j,y2j,…,ysj)T表示DMUj的期望产出向量,其中yrj为DMUj对第r种期望产出的产出量,yrj>0,(r=1,2,…,s);Zj=(z1j,z2j,…,zkj)T表示DMUj的非期望产出向量,其中ztj为DMUj对第t种非期望产出的产出量,ztj>0,(t=1,2,…,k)。
记X0=Xj0,Y0=Yj0,Z0=Zj0,建立以下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
(1)
(二)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构建
(2)
(3)
其中,方向向量g=(y,z),当考虑非期望产出时,令方向向量为g=(y,-z)。根据Chung等(1997)[9]构建的产出导向的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可以定义为:
(4)
生产率指数ML可以分解成效率变化(MLEFFCH)与技术进步(MLTECH)的乘积:
(5)
(6)
ML、MLEFFCH、MLTECH大于1表示生产率增长、效率提高和技术进步;反之,ML、MLEFFCH、MLTECH小于1则表示生产率下降、效率降低以及技术退步。
二、城市经济效率、包容性TFP的实证研究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测度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合肥为副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和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的“中三角”城市群部分城市的投入、产出效率时,着重于分析其在投入、产出过程中是否实现了能源节约、环境保护以及民生改善等方面的目标。因此,本研究以劳动力投入、资本投入、资源投入作为投入指标,以地区生产总值、污染物排放量、居民收入差距作为产出指标来对包容性视角下的城市经济效率和包容性TFP进行测度与分析。
(1)投入变量。劳动力投入选取全社会从业人员数(万人)。资本投入选取社会资本存量(亿元),社会资本存量使用永续盘存法进行计算,其涉及到的变量和参数选取主要参照了张军等(2004)[18]和张学良(2010)[19]的做法。资源投入选取能源消耗总量(万吨标准煤),其中,林伯强(2010)[20]指出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故使用万吨标准煤来代替能源消耗变量。
(2)产出变量。产出变量既包括经济产出变量又包括能度量环境污染因素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指标变量,经济产出变量用当年价格GDP和不变价格GDP指数计算出来的以1978年价格衡量的各城市实际GDP表示。刘星(2007)[21]和胡鞍钢(2008)[22]认为,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工业污染占据了总污染量的70%,并且生活和农业固体废弃物数据统计较为困难。因此,选取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以及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来衡量污染物排放状况,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污染物排放量综合指标。基尼系数是最常见的度量收入差距的指标,然而各城市基尼系数的数据很欠缺。由于中国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故可以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倍数来表示收入差距,倍数提高说明收入差距扩大,反之,说明收入差距缩小。
上述变量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的统计年鉴等。选取的投入、产出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二)基于SBM模型分析城市经济效率
本研究利用12个城市的投入、产出数据,将12个城市作为12个待评价的决策单元,运用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模型对各城市在包容性视角下的经济效率进行测度与绩效评价。
根据SBM模型,利用MaxDEA软件求解得出各决策单元的经济效率,结果如表2所示。
表1 投入、产出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注:不变价计算的基期为1978年。以上基础数据均来源于《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的统计年鉴,经作者整理计算得到。
表2 2006—2014年各城市经济效率水平
资料来源:经作者整理计算得到。
由表2可知,整体上,2006年—2014年,12个城市的平均经济效率为0.8344,说明在这一时期城市总体经济基本上取得较好的成效,经济效率水平较高,较高程度上实现了城市经济的包容性增长,这和“十一五”以及“十二五”以来我国政府加大环境规制力度以及实施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密切相关。从各城市来看,城市经济效率异质性特征明显,上海、杭州、苏州3个城市在包容性视角下的经济效率为1,即一直处于最优前沿面上,经济效率最高,说明这三个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保护与民生改善问题,实现了城市经济的包容性增长。南京、无锡、宁波3个
城市距离最优前沿面较近,表明在环境保护与民生改善因素的制约下经济效率水平较高。而经济效率较低的城市有合肥、长沙、南昌,这三个城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所面临着环境污染与收入差距问题依然严峻,表明这些城市经济并没有实现包容性增长。
为了比较12个城市平均经济效率的动态差距性,可以首先将12个城市分为“长三角”城市群与“中三角”城市群,然后通过比较这两大城市群在2006年—2014年的平均经济效率水平来研究其差异性。由表2的计算结果能够绘制出“长三角”城市群与“中三角”城市群的经济效率动态变化趋势图,如图1所示。
图1 城市经济效率动态变化趋势图
由图1显示,“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效率在2006年、2007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都在0.85以上,甚至在2012、2013、2014年达到0.9以上,虽然在2008、2009年期间下降到0.85以下,但是仍然维持在0.8以上的较高水平,明显高于“中三角”城市群以及总体效率水平,表明“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实现包容性增长较为成功的先进地区,这与“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开放程度较高、FDI技术溢出效应较大、治污技术较先进以及民生保障制度较完善有很大关系。合肥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经济效率是最低的,其在2006年—2014年平均效率为0.6910,城市发展过程中投入冗余与产出不足现象较为严重,这主要与合肥处于中部地区,经济开放程度较低,高新技术水平较为落后以及加入“长三角”城市群较晚等因素有关。“中三角”城市群的经济效率在2006年、2007年都保持在0.65左右,经济包容性增长的程度较低,这可能与我国区域经济梯度差异以及产业梯度转移有关,由于“中三角”城市群地理位置更临近东部沿海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配套条件也较好,使“中三角”城市群近年来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一些高能耗、高排放的工业项目从东部沿海地区转移至“中三角”城市群[23],这些外部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城市经济实现包容性增长的程度。自从2010年其效率水平逐年上升,直到2013年其经济效率达到0.8的较高水平,说明“中三角”城市群投入、产出的资源配置能力在近几年得到明显改善,这主要与国家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中三角”城市群发展的扶持政策有很大关联。“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效率明显高于“中三角”城市群,这两大城市群在2010年以前差距较为明显,但是从2010年以后二者之间的差距性在不断缩小,这说明“十二五”期间国家对于“中三角”城市群的城市发展扶持政策的激励效应趋于强化,促使了城市发展模式发生根本性的内生变化以及实现了在包容性视角下的城市经济效率的逐年提高。此外,由图1可以进一步看出,2006年—2014年,“长三角”城市群与“中三角”城市群的经济效率均呈现出U型趋势,U型分布的拐点大致都是出现在2008年—2010年,可能与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有很大关系,间接导致城市经济效率的降低。
(三)基于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分析城市包容性TFP
为了对比分析包容性TFP与传统TFP间的差异性,利用Malmquist指数估算城市的传统TFP。其中,模型1是用Malmquist指数估算的传统TFP,模型2是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估算的把环境因素与收入差距作为非期望产出的包容性TFP,估算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从城市整体情况来看,2006年—2014年城市的传统TFP年均增长率为2.75%,技术效率变化与技术进步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43%、5.32%,传统TFP增长的主要源泉为技术进步,而技术效率变化则出现恶化现象。从各城市情况来看,传统TFP实现正向增长的城市有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苏州、无锡、宁波、常州、扬州、武汉、长沙。其中,传统TFP增速最快的城市有上海、苏州、武汉、南京,增速分别达到10.42%、4.30%、4.03%、3.87%,技术进步增速分别达到10.42%、7.45%、3.45%、8.01%,技术进步对传统TFP增长的贡献最大,然而,这四个城市中只有武汉的技术效率出现正增长,但增长率只有0.56%,其他三个城市的技术效率并没有得到改善甚至出现恶化现象,表明2006年—2014年这三个城市经济发展更加注重技术进步而忽略对生产效率的提高,这样势必导致社会资源配置失衡和出现资源浪费现象。12个城市中只有南昌的传统TFP呈现负向增长,年均增长率为-5.77%,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25%、-1.59%,技术效率的大幅下降是导致传统TFP下滑的最主要原因。
由表3可以看出,从城市整体情况来看,2006年—2014年城市的包容性TFP年均增长率为-1.30%,技术效率变化与技术进步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66%、2.44%,包容性TFP呈现负向增长的主要原因为技术效率的大幅下降,而技术进步仍然呈现一定程度的正向增长。包容性TFP比传统TFP下降很多,并且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都小于传统的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指数,这可能是因为考虑环境污染因素与收入差距以后,投入要素除了用于促进经济的增长以外还用于保护生态环境与促进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公平,相同的投入考虑环境污染因素与收入差距的产出比不考虑环境污染因素与收入差距的产出要少得多,所以包容性TFP及其分解要比传统TFP及其分解更低,进一步说明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全要素生产率被高估了。包容性TFP呈现负向增长说明“长三角”城市群与“中三角”城市群目前经济增长的包容性全要素生产率比较差,虽然经济总量GDP增长较快,但这是建立在环境污染较为严重以及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的基础上,要成功地实现城市经济的包容性增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各城市情况来看,只有上海、南京、杭州、武汉的包容性TFP实现正向增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8.94%、0.26%、1.33%、0.42%,除了上海以外,其他三个城市的增速都非常缓慢。其中,上海的包容性TFP与传统TFP相比增长率并没有出现大幅度下滑,表明上海在经济包容性增长的过程中很好地实现了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及收入差距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这也进一步体现了上海经济较为发达,治污技术较为先进,民生保障制度较为完善的特点。另外,12个城市中只有武汉的技术效率在2006年—2014年期间是改善的,其余城市的技术效率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恶化现象,这说明城市在实现经济包容性增长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先进技术的引进与技术创新,而忽视对生产效率的提高,存在资源配置失调现象。
表3 2006年—2014年各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及其分解
注:M、MEFFCH、MTECH分别表示传统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指数和技术进步指数;ML、MLEFFCH、MLTECH分别表示包容性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指数和技术进步指数。以上数据经作者整理计算得到。
三、结论与政策启示
当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城市经济实现包容性增长是一个全新的时代主题。目前,城市面临经济增长高度依赖低成本资源与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经济结构失衡、生态环境污染、雾霾气候频发、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等问题,这一系列问题已经导致城市发展偏离了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本研究利用2006年—2014年“长三角”城市群与“中三角”城市群的城市面板数据。首先,应用处理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度了12个城市的经济效率水平并比较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和“中三角”城市群这两大区域经济效率的动态差距性。其次,运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方法对各城市的包容性TFP进行了估算并对其进行了分解,比较其与传统TFP之间的差异性。研究结果主要有:
(1)2006年—2014年,12个城市的平均总体经济效率为0.8344,说明在这一时期城市总体经济基本上取得较好的成效,经济效率水平较高,在较高程度上实现了城市经济的包容性增长。其中,上海、杭州、苏州3个城市在包容性视角下的经济效率为1,即一直处于最优前沿面上,经济效率最高,说明这三个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保护与民生改善问题,实现了城市经济发展的包容性增长。
(2)2006年—2014年,“长三角”城市群与“中三角”城市群的经济效率均呈现出U型趋势。“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效率明显高于“中三角”城市群,这两大城市群在2010年以前差距较为明显,但是从2010年以后二者之间的差距性在不断缩小。
(3)2006年—2014年,城市的传统TFP年均增长率为2.75%,技术效率变化与技术进步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43%、5.32%,传统TFP增长的主要源泉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变化则出现恶化现象。城市的包容性TFP年均增长率为-1.30%,技术效率变化与技术进步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66%、2.44%,包容性TFP呈现负向增长的主因为技术效率的大幅下降,技术进步仍呈现一定程度的正向增长。包容性TFP比传统TFP下降很多,且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都小于传统的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指数,说明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全要素生产率被高估。
据以上结论,可以得出一些政策启示。城市发展要成功实现经济包容性增长,一是城市需要转变发展理念,由重“量”转向重“质”、重“物”转向重“人”,不能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要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增长结果的共享。二是政府应该为城市发展做出积极引导,不断完善节能减排的法律法规,并保证其执行的严格性与一致性,政府可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以支持节能减排,比如政府可为节能减排方面表现优秀的企业提供利用社会资源的优惠政策。另外,政府应不断扩大民生保障的覆盖面及不断完善民生保障制度。三是积极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先进的环保技术向“中三角”城市群扩散,逐步缩小这两大城市群之间的环保技术差距,提高城市群整体的环保技术水平。四是鉴于技术进步是推动城市传统TFP与包容性TFP增长的主要动力,故城市发展应该继续保持技术创新水平,进一步加强企业产品的研发和创新力度,不断提高企业产品的内在价值。如果城市的经济发展只是单纯的依靠技术进步,而不重视对企业生产效率的改善,势必导致社会资源配置失衡。因此,政府应着重采取各种政策对社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改善企业生产的技术效率。
[1]李静,程丹润.基于DEA-SBM模型的中国地区环境效率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9,32(8):1208-1211.
[2]王兵,吴延瑞,颜鹏飞.中国区域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J].经济研究,2010(5):95-109.
[3]涂正革,刘磊珂.考虑能源、环境因素的中国工业效率评价——基于SBM模型的省级数据分析[J].经济评论,2011(2):55-65.
[4]屈小娥.中国工业行业环境技术效率研究[J].经济学家,2014(7):55-65.
[5]王兵,杨华,朱宁.中国各省份农业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SBM方向性距离函数的实证分析[J].南方经济,2011(10):12-26.
[6]周泽炯,胡建辉.基于Super-SBM模型的低碳经济发展绩效评价研究[J].资源科学,2013,35(12):2457-2466.
[7]杨清可,段学军,叶磊,等.基于SBM-Undesirable模型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以长三角地区16城市为例[J].资源科学,2014,36(4):712-721.
[8]白雪洁,汪海凤,闫文凯.资源衰退、科教支持与城市转型——基于坏产出动态SBM模型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4(11):30-43.
[9]王兵,吴延瑞,颜鹏飞.环境管制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APEC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8(5):19-32.
[10]吴军.环境约束下中国地区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收敛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11):17-27.
[11]涂正革,肖耿.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增长模式研究[J].世界经济,2009(11):41-54.
[12]李小胜,安庆贤.环境管制成本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研究[J].世界经济,2012(12):23-40.
[13]陈红蕾,覃伟芳.中国经济的包容性增长:基于包容性全要素生产率视角的解释[J].中国工业经济,2014(1):18-30.
[14]杨文举.基于DEA的绿色经济增长核算:以中国工业为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1):19-34.
[15]田银华,贺胜兵,胡石其.环境约束下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再估算:1998—2008[J].中国工业经济,2011(1):47-57.
[16]郑丽琳,朱启贵.纳入能源环境因素的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再估算[J].统计研究,2013,30(7):9-17.
[17]钞小静,任保平.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分析[J].经济研究,2011(4):26-40.
[18]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10):35-44.
[19]张学良.长三角地区经济收敛及其作用机制:1993—2006[J].世界经济,2010(3):126-140.
[20]林伯强,刘希颖.中国城市化阶段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和减排策略[J].经济研究,2010(8):66-78.
[21]刘星,聂春光.中国工业经济发展与工业污染排放的变化[J].统计与决策,2007(2):65-67.
[22]胡鞍钢.考虑环境因素的省级总体绩效排名(1999—2005)[J].经济学(季刊),2008(3):933-960.
[23]周五七.低碳约束下中国工业绿色TFP增长的地区差异——基于共同前沿生产函数的非参数分析[J].经济管理,2014(3):1-10.
(编辑:武云侠)
Comparative study on urban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from inclusive perspective
Pan Lin,Chen Hao, Wang Xia
(SchoolofEconomics,AnhuiUniversity,Hefei230601,China)
Using SBM models and Malmquist-Luenberger index,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from inclusive perspective and inclusive TFP for the central city of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triangle” urban agglomeration. Results show that overall economic efficiency of 12 cities is 0.8344 during 2006-2014,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se cities have realized the city’s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inclusive growth in the higher degree;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of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triangle” urban agglomeration tend to U-shaped with the obvious efficiency gap before 2010 and narrowing after 2010; Inclusive TFP is much lower than conventional TFP, and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technical progress have varying degrees of decline, which indicates that TFP of the city was overestimated without considering 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income gap. Finally, this paper put forward some policy enlightenment and reference on the basis of the study.
Inclusive growth in economy; SBM model; Malmquist-Luenberger index; Inclusive TFP
2016-12-27
潘林(1960-),男(汉),安徽临泉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农村金融方面的研究。
安徽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研究项目(yfc100280)
F224.0
A
1671-816X(2017)05-00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