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2017-04-21陈灿煌

教育界·下旬 2017年1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新常态课程体系

陈灿煌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需要而形成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目前我国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还存在诸多问题,应通过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丰富创新创业实践课堂等措施,促进新常态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新常态;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项目编号:XJK0168GD030)、湖南理工学院教研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6B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社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的重任。而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加快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是高校担负这一重任的关键。目前,我国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等方面与重点高校存在较大差距。为适应经济新常态发展的要求,地方高校必须更加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是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需要而形成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是一种以形成创新创业基本素养为目标,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为受教育者创业奠定良好基础的新型教育思想、观念和模式。在经济新常态下,转变大学生原有的就业观念,培育其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提高其创业能力,以逐步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包含两个层面的目标。第一个层面是培养大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如通过相关课程的设置和知识传授,使大学生具备比较广博的经济、金融、管理、法律等领域的知识,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技术上的支持。第二个层面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如积极探索,勇于挑战,不屈不挠和勇于实践的精神和人格等。这些是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二、新常态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

新常态下要实施创新驱动的国家战略,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关键。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是实施自主创新国家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因此,各类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各项职能,转变发展观念,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将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落到实处。对于地方高校而言,要培养满足创新型国家战略需要的人才,改革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应该是重要的突破口。它是地方高校特色发展、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首先条件。

(二)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在高校学习阶段是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阶段。学校应该不断引导他们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将专业知识和技能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之中,以启迪思维,激发兴趣,开拓创新,将学生培养成不仅仅是岗位的求职者,更是岗位的创造者,以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新常态下,社会对人才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地方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应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又注重拓展学生的实验、实习及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具备运用创造性思维独立地、自主地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大学生的自我发展。

(三)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现实要求

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56万人,高校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再加上今年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被称为“最难就业季”。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意味着就业岗位竞争激烈程度的急剧上升,就业压力加大。因此,以高校为主体,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水平势在必行。中国权威教育数据统计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4屆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达到2.90%,比2013届高0.6个百分点,比2012届高0.9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表明,近三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呈现持续和较大的上升趋势。因此,地方高校应当把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作为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

三、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

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主要将一些创业的案例简单地嫁接到投融资、财务会计、市场营销等课程中,没有实现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或者是,有些地方高校只是开设了诸如创业管理、创业学导论等选修课程,供有兴趣的学生选择学习,缺乏相应的实践课程的衔接,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尚未实现学科化与体系化。另外,不同学科之间的创业课程缺乏渗透,即使开设了相关课程,课程的数量也屈指可数。在这种不健全的课程体系的培训下,大学生对企业家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的认识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这种感性认识很难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二)课程设置目标与新常态下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偏离

新常态下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这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但是,一些地方高校存在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割裂开来的现象,偏重于学科知识的传授,忽视大学生就业观、择业观的培养。另外,地方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上存在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偏离。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初始阶段,片面追求课程培训带来的短期效果,如注重大学生创业人数、创业项目的数量等,却忽视了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的长期规划中。

(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缺乏

目前,在大部分地方高校,该课程的教学主要由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兼任。这些教师在本职工作之外,另外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师资队伍稳定性较弱,影响教学质量。同时,由于工作任务繁重,教师很难对创新创业课程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加之教师本身对创新创业的相关理论知识掌握有限,且缺乏创业实践方面的经验等,在知识传授中难免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创新创业教育对专业教师综合素质的高要求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力量薄弱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推动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紧迫要求。

四、新常态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路径

(一)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首先,高校应利用网络资源和各种渠道,吸收国内外其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优点,针对受教育者的年级、专业及就业需求特点,设置分层次、有特色、可操作性强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同时课程设置还应当兼顾深度和广度,形成结构化、规范化、系统化的课程结构。

其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体现出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创新创业课程作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主要载体,在设置上必须与创新创业教育目的相一致,这就要求创新创业课程必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形成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与创新创业课相互渗透、功能互补的立体化课程体系。

(二)丰富创新创业实践课堂

实践课堂的打造主要从两方面入手。

首先,在校内建立创新创业的虚拟平台。如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竞赛活动,鼓励大学生参与其中并给予指导;或者在校园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创业文化活动。

其次,在校外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真实的训练平台,使大学生真正有机会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中,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发挥教育的最大作用。这种真实的训练平台可通过建立校外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等形式实现。

(三)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是在校内选拔一批既掌握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又有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教师组建创新创业指导团队。在此基础上,鼓励教师到企业的生产一线实践锻炼,从实践中积累更多的创业实战经验。

二是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教育培训。

三是聘请社会上的创新创业教育专家、成功人士以创新创业讲座、担任创新创业大赛评委等多种形式参与高校的创业教育项目;另外,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在教师职称评定、绩效考核、项目研究等方面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其中,激发教师的热情,稳定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郭明顺.基于经济转型升级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J].现代教育管理,2014(12):56-59.

[2]李伟铭,黎春燕,杜晓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演进、问题与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3(06):42-51.

[3]童晓玲.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4]石国亮.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M].北京:研究出版社,2010 .

[5]张倩,符玉洁.“磁石模式”视野下中美創业教育课程的比较研究——以百森商学院和清华大学为例[J].教育,2016(05):107-108.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教育新常态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