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类社交媒体与网络直播融合的发展趋势与监管建议
2017-04-21张伟
张伟
摘 要 社交媒体与网络直播均是互联网营销热点,而资讯类社交媒体与直播融合是互联网发展的新特点。文章详细介绍了二者融合的趋势与融合后的内容变化,并探讨了应对此类新兴业态的监管手段。
关键词 直播;社交媒体;融合;新形态;监管手段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05-0121-02
1 资讯类社交媒体与网络直播融合的发展趋势
网络视频直播是近年来兴起的互联网营销新热点。直播并非新鲜事物,早在网络时代之前,电视直播已经普遍存在于人民文化娱乐生活之中。早期网络直播多以体育类文字直播、网络电台、即时通讯工具的一对多直播为主,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了网络直播的基本特点,即直观、快速、表现形式好、内容丰富、实时性强、地域不受限制、受众可划分,并积累了大批用户。随着网络条件进一步改善和硬件发展,众多网络直播平台在2016年爆发性成长,个人就可以轻松搭建的影像直播系统让用户对时效性的追求被放大到了极致,网络主播的门槛也大大降低,“全民皆可直播、人人可成网红”的时代似乎正在降临。
网络直播的兴盛可视为国内互联网市场又一次吸引用户时间和注意力的竞赛,而这类竞赛中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各大互联网公司一向不会缺席。
如表1所示,百度系和阿里系的直播布局更多依托于收购资源,二者共掌握8个纯直播平台。而腾讯更是一口气拿下7个直播平台,并将几乎所有旗下产品都加入了直播元素。腾讯的迅猛发力背后是其社交软件的市场饱和、微信“小程序”推广的不见起色,和由此引发的对直播流量引入的极度渴求。但过去的一年中,掌握整个直播市场半壁江山的腾讯却依然未能避免主播大量流失、“生活直播”新模式缺乏持续热度等问题,旗下各平台依然停留在成熟的游戏直播与秀场模式中。各种肤白貌美、唱歌跳舞的姑娘并没有帮助腾讯实现流量引入的既定目标,甚至变成直播行业本身多元化发展的障碍。
腾讯的困境具有代表性,至少代表了同样在社交媒体与直播的十字路口徘徊的新浪微博、网易等一大批互联网企业。而资讯类社交媒体与直播的融合或许就是这些企业的下一个发力点。
网络直播直观、快速、交互性强、受众可划分的基本特点,恰好也是互联网各社交生态体系的强项。虽然微信朋友圈等社交类产品的封闭性让“生活直播”这种围观模式不易施展,但已经蓬勃发展的“公众号”等资讯类社交媒体与网络直播却有天然的融合性。作为资讯类社交媒体的代表,公众号以纯文字、图片内容为主、辅助少量视频资源的表现形式仍显单一,却要与各类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激烈竞争。直播的引入不仅带来了其渴求的用户流量,而且弥补了其与传统媒体时效性上的最后一点差距,成为了完整的“自媒体”,意义不言而喻。而各公众号良好的专业形象和成熟的商业模式也可以带来直播平台梦寐以求的形象转型升级和新的盈利变现手段,从而脱离单一秀场模式,打造更加多元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实现双方互利共赢。
资讯类社交媒体与网络直播融合的技术条件也已经成熟,目前目睹直播(mudu.tv)等多家公司可以提供针对微信公众号的网页嵌入式直播服务,还可以生成链接或二维码供分享。新浪微博等社交平台则开发了自有的直播App,虽然需要二次下载安装,但平台兼容性方面有一定优势。
2 资讯类社交媒体与直播融合后的内容形态变化
资讯类社交媒体与直播融合后,双方的内容形态有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1)线下活动:资讯类社交媒体作为互联网产品,与线下活动的结合一直是弱项,而网络直播的引入为其进行各种线下互动提供了新渠道。如备受瞩目的王菲“幻乐一场”演唱会,多个微信公众号就借助腾讯视频直播平台进行了完整直播,并借助专业VR拍摄技术与网络直播“弹幕”相结合的形式让用户实现了全新的交互体验。
2)在线教育:现今以语音内容为主的在线教育或单一的公开课网站必将让位于更接近真实体验、互动性更强的网络视频直播教育,而现有的众多教育公众号、教育专家微博号与网络直播的结合无疑是实现这种教育形式最便捷的方式。除了各公众号的权威性与受众的精准性外,其积累的庞大教育资源更是网络直播教育良好的內容来源。
3)电子商务:网络购物近年来蓬勃发展,带动了一大批以比价、推荐为主的社交媒体账号的发展,积累了大批拥趸。网络视频直播的融入可在导购、售后等诸多方面更真实地还原线下购物场景,进而以直播工艺品制作、生态农场管理等产品生产过程的方式,为商品提供附加价值,在传统的电子商务红海中开辟出新的发展方向。
此外,资讯类社交媒体与直播融合也会推动诸如亲子互动类直播、医疗辅助类直播等的发展,对互联网领域技术进步、用户体验提升有重要意义。
3 资讯类社交媒体与网络直播融合后的监管机制建议
社交媒体和网络直播都有准入门槛低、用户基数庞大、与移动互联网融合快、传播方式多样的特点,也都必然存在各类违法违规问题。特别是网络直播对“眼球经济”依赖度远高于社交媒体,以“充值送礼物”为主的盈利模式将违规问题迅速放大,短短一年之内因为色情直播、不文明直播被封停的直播账号已逾万个,主播不雅视频事件层出不穷。资讯类社交媒体与网络直播融合后传播范围更广、影响更大,相应的监管对于相关部门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国内互联网领域,法律完善速度与网络发展速度不相适应的问题一直存在。社交媒体与网络直播均属新鲜事物,背后又均有大量资本为其背书,监管过程中急需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导与规范。目前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与网信办下发的各项规定对网络直播与其他媒体手段融合的监管均未有涉及。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合作要求,界定违法标准,规范制作、发布行为,设定处罚依据,既可以打破无法可依的困局又可以避免执法无力的窘境。
2)实行备案合作制度。资讯类社交媒体账号数量过于庞大,监管部门盲目扩大检查范围容易陷入与社交平台事实上的无规则博弈。资讯类社交媒体与网络直播融合后,对其的审核可以从备案其合作行为入手,凡在社交媒体账号内引入网络直播元素的商家或节目方,需首先在社交平台进行备案,对所出现的直播时段、内容、次数和涉及的相关服务进行描述,并需对后续方案更改及时反馈。通过社交平台提交的备案信息,国家相关部门可以进行审核,保障直播的合理合法有序进行。
3)多部门合作搭建联动机制。资讯类社交媒体与网络直播传播方式有各自特点,对二者融合后的监督管理必然涉及多个行政部门,对各部门间的沟通合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为防止政令不一、令出多门的局面,应在正确预判其融合趋势的情况下建立合理的联动机制,顺畅沟通渠道,统一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现和判定过程,由各单位相应部门划分取证范围和上报机制,做到对备案内容的严格审核、对违规内容的有效阻断、对监管资源的有效利用。
4)研发自动化监管平台。在联动机制开展的前提下,相关部门也应重视技术手段在监管上的应用,组织研发相应监管平台,实现对资讯类社交媒体内进行直播行为的自动识别、报警、提取、对比功能,掌握执法主动权。前期软件可以参考各社交媒体平台嵌入直播的技术特点,抓住其均需要在社交平台上发布分享直播预告、直播入口的特征,提取直播标识出现的时间段和类别。直播标识出现时,软件报警,监看人员查看报警信息,若确定为直播活动阶段,则可查对备案信息、核实直播内容。后期逐步对软件进行优化改良,针对不同社交平台的直播方式设计不同取证渠道,自动提取直播内容和备案信息,包括所属平台、时间、类别、详细内容、联系方式、其他服务信息等,并对直播内容进行录像取证。监看人员可根据提取的内容详细审核后做出汇总,统计后上报交由执法部门处理。
参考文献
[1]张均斌,王林.遭遇“最严监管令”网络直播何去何从[N].中国青年报,2016-09-20(09).
[2]冯卫娜,房敬敬,毛岽博.论融合背景下对传统电视节目中微信“摇一摇”的监管[J].广播电视信息,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