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游历伦敦,批判社会

2017-04-21谢敏

教育界·下旬 2017年1期
关键词:伍尔夫

谢敏

【摘要】对伍尔夫而言,汽车、火车、飞机不仅是方便的现代交通工具,更是政治、商业与战争的象征。文章以伍尔夫作品中的现代交通工具为研究视角,从对权威力量的批判、对战争的批判和对自由的追求等层面剖析伍尔夫对当时社会制度的批判。

【关键词】现代交通工具;伍尔夫;批判思想

20世纪初的英国,现代交通工具的广泛应用引发了社会空间的变革,带动了新生活方式的产生。它们大大缩短了旅行的时间,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出行方式。在伍尔夫的随笔中,她表示:“就像人类首次意识到蒸汽机的力量一样,我们的全部生活都将随之发生彻底的变化。”由此可见交通工具对伍尔夫的影响。本文以伍尔夫两部最为著名小说《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 ,1925年)和《幕间》(Between the Acts ,1941年)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作品中出现的现代交通工具为研究视角,力图探求伍尔夫对社会制度的批判。

一、对权威力量的批判

伍尔夫所在的布鲁姆斯伯里团体对权威舆论持有一种漠视态度——“它对事物具有一种强烈的荒谬感,并将这种荒谬感用于一切约定俗成的庄严对象,如大不列颠的海军、大英帝国、荣誉和权力。”而伍尔夫在创作《达洛维夫人》时,也在其1923年6月19日的日记里谈道:“我想写出生与死,神志正常与不正常;我想批评这个社会制度,表现它的极度紧张的运转情况。”

《达洛维夫人》中,一辆汽车发出的爆炸声引发了各个阶层的民众对于权威的反应。过往的行人、双层汽车上的老妇人、骑自行车的小伙子都驻足观看,“他们刚看见紫灰色的车座前有个非常重要的人物的脸”,大家纷纷猜测坐在车上的“大人物”究竟是谁。当轿车窗帘紧闭,慢慢驶向皮卡迪里街的时候,大家依然注视着,充满敬畏地向那辆车行注目礼,他们可能“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与英王陛下,即永不磨灭的象征近在咫尺”,穷苦人则“在这辆或者那辆汽车开过之时重温赞美之词使其永远新鲜”。而贵族和上层阶级则因身份认同而抬头挺胸,面容肃穆。克拉丽莎认为王后坐在车上,甚至想象王后和自己一样都将在当晚举行晚会。这里轿车是国家权威中心的象征。有学者认为,这个场景反映出“大英帝国统治的象征——皇室在伍尔夫心目中的地位:它的威权与亲民形象并举,既被民众敬畏,又得到民众的信任。这其中自然包含了伍尔夫心仪的大英帝国统治模式以及赖以建立起来的社会秩序”,并以此断定伍尔夫对大英帝国现存制度的拥护。

然而同时从小说的描述中又可以发现伍尔夫对极权的讽刺。她对路人看到汽车的描写中写道:“埃德加胳膊上套着一卷铅笔,他大声地、无疑是幽默地说:‘所相(首相)的汽擦(汽车)。”当汽车经过时,许多侍卫“马上站得更直,把手移到身侧,好像随时准备侍奉他们的君主,如果需要的话,随时准备走向炮口……”而汽车上大人物的身份则也许等到“当伦敦变成了长满野草的小径的时候,当所有那些在这个星期三的上午匆匆行进于人行道上的人都变成了白骨”的时候才能知晓。幽默的讽刺和夸张的描述尽显人们对汽车即对权威盲目而荒诞的崇拜。正如其能够灵活地从伦敦的一条街穿越到另一条街一样,汽车所代表的权威力量也在不断侵蚀着人们水平的生活空间,宣示着自己的主权。

而飞机的飞行则代表了权威力量在垂直层面的侵蚀。一架飞机在伦敦上空做广告,行人的注意力便由对轿车的注视转移到对飞机所写字母的关注。所有的行人都怀着相同敬畏的心情费尽心思地对字母的意思进行猜测,连襁褓里的婴儿也凝望着天空。做太妃糖广告的飞机在天空中“加速飞翔,随心所欲地俯冲,快捷,自由自在”,这完全吸引了民众的注意,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则是原本受尽大家猜测与敬仰的小汽车——并没有人觉察到那辆轿车驶进王宫大门。飞机打破了民众对汽车所代表的君主权威的仰慕,转向民众对商品消费的敬畏。飞机自由自在地做广告更吸引民众的广泛注意凸显出整个社会已被现代商业所笼罩,非理性的集体无意识使普通民众陷入对商品消费的盲目崇拜。人们由对帝国统治的权威力量的盲目崇拜转向对现代商业和现代消费以及更加先进的科技权威的盲目崇拜。

二、对战争的批判

经历过一战中痛失亲人的伍尔夫对于战争一向持有批判态度,《达洛维夫人》中精神失常的塞普蒂默斯就是一战精神层面的牺牲品。而在伍尔夫创作《幕间》之时,第二次世界大战也逐步升级——英法对德宣战、巴黎沦陷、英国战役、德军空袭伦敦等。她曾亲眼见到德军战机飞过苏塞克斯郡田野上空去轰炸伦敦。此外,她在于1939年写给凌叔华的第三和第四封信中都提到了飞机从屋顶擦过的场景。因而在这部作品中,战争的魅影尤其是战机的影子也一直贯穿始终。

作品中经常出现以战机影射战争带给人们恐惧的场景。伊莎在卧室的梳妆镜看着自己的眼睛,当她试图确认她对于海恩斯的爱时,在镜子深处看到了深藏的不安——两人中间像一根铁丝一样震动不停地情感让她的意识过渡到她曾于一天拂晓时分在克罗伊登区看见的歼击机群呼啸而过:“快些,快些,再快些,螺旋桨发出呼呼声、嗖嗖声、嗡嗡声,直到所有的连枷变成了一条连枷,飞机腾空而起,越飞越远……”于是潜意识里强烈的不安全感代替了现实中对爱情的思考,伊莎的死亡意识和战争即将来临的意识迫使她不断做出“维系我们的一切将会失去”的论断。

战争所带来的恐惧尤为表现在新式交通工具——飞机应用于战斗之中,潜意识对战争的恐惧环绕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通過描写战机对人心理的摧残突出人物分崩离析的内心世界。

三、对自由的向往

在伍尔夫的作品中经常以交通工具作为主人公追求自由的工具。安德鲁·查克在其作品Moving through Modernity中指出:“伍尔夫将乘坐公共巴士与自由以及女性进步联系起来。”例如在《达洛维夫人》中,达洛维的女儿——伊丽莎白就非常热衷于坐公共汽车:“她在上层找了个座位坐下。那鲁莽的家伙——那海盗船——启动前行,不停地跳跃;她不得不拉住扶手以保持平衡,因为它是一只海盗船,鲁莽、肆无忌惮,毫不留情的逼近,冒着危险闪躲……她很高兴今天这样自由自在……这个穿着小鹿皮色外套的美丽身躯随着汽车的每一下颠簸自然地晃动,好似骑手,好似船头上雕刻的破浪女神。”在这样一种自由自在的“公车之行”上,她自己似乎也变成了敢于对抗的“破浪女神”,她甚至自主决定多投一便士去斯特兰德街以继续她对自由的畅想——伊丽莎白沉思道:“各种职业对这一代妇女开放了。”她甚至想到自己“可能成为医生、成为农场主、有可能能进议会,如果她认为有必要的话”。此时,具有强烈女性意识和反叛精神的伊丽莎白孤身一人乘坐公共汽车来到了象征公共领域的斯特兰大街。对于出身上流社会的伊丽莎白来说,这是大胆而冒险的行动——生活在传统的男权主义至上的社会,这个社会中女性被视为家庭的附属物,只能以家庭为中心,不能接受正规教育,更不用说出去独立工作了。而在公共汽车上伊丽莎白可以自主决定去哪里,也可以无所顾忌地思考自己的职业,公共汽车在此时就是伊丽莎白追求自由的工具。

而在经历过残酷战争的塞普蒂默斯眼中,他所生活的世界逼着每个人去顺从它的习俗、制度和秩序,使人成为傀儡,他坚决不肯顺从。他要抵抗压制与迫害,对于追寻自由反对压迫的他而言,世界压抑而虚无,但他却在“一次去汉普顿科特宫,坐在公交车上层,简直开心极了”。他在看到一列火车或者一辆公共汽车驶过的时候,有一种“好像着了迷”的眼神。伍尔夫将汽车视为能够承载自由思想与自由灵魂的媒介,将伊丽莎白和塞普蒂默斯呼唤精神自由的诉求诉诸现代交通工具,以汽车高速、自由的特征让思想也随之万千变化。

【参考文献】

[1] Adrienne E.Gavin, Andrew F. Humphries. Transport in British Fiction. The U.K.:Palgrave Macmillan,2015.

[2] Benjamin D. Hagen.A Car, a Plane, and a Tower:Interrogating Public Images in Mrs.Dalloway. Modernism/modernity, 3 Sept.2009:541.

[3][英]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维太太[M]. 谷启楠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4]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M]. 马爱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5]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M].曹元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6] 弗吉尼亚·伍尔夫.幕间[M].谷启楠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7] 凌建娥,张敏.存在与艺术:弗吉尼亚·伍尔夫《幕间》的矛盾哲学[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115-120.

[8] 卢琳.城市电影·移动空问·文化隐喻[J].东京文学,2011(12):28-29.

[9] 毛靖.从异托邦空间看《达洛维夫人》的空间政治观[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22(02):66-71.

[10] 牛宏宇.社会的弗吉尼亚·伍尔夫[J].世界文化,2014(05):13-16.

[11] 潘建.伍尔夫对父权中心体制的批判[J].外国文学评论,2008(03):95-103:98.

[12] 魏小梅.都市、心靈、阶层:《达洛维夫人》中的伦敦[J].国外文学,2012(01):96-102.

[13] [英]弗吉尼亚·伍尔芙.伍尔芙随笔[M].伍厚恺,王晓路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14] 寻阳.论伍尔夫小说的多点聚焦叙述手法的运用及其意义[J].现代语文,2004(04):15-16.

[15] 杨静远.弗·伍尔夫至凌叔华的六封信[J].外国文学研究,1989(03):8-11.

[16] 张燕,杜志卿. 从《达洛卫夫人》看伍尔夫矛盾的帝国情怀[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156-163.

猜你喜欢

伍尔夫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伦敦风景》中的情景交融
To the Light House—A Journey of Life from Moments to Eternity
为《小评论》连载的《尤利西斯》辩护:析伍尔夫名篇《现代小说》的创作背景和传播路径
她提醒了我们感觉的重要性
——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批评随笔的阅读经验
与伍尔夫相遇
弗吉尼亚·伍尔夫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接受——以凯伊、鲁宾斯坦和莱因侯的研究为例
伍尔夫《黛洛维夫人》的意识流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