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相关思维破解“多点联动”型最值题的DNA*

2017-04-21湖南常德市芷兰实验学校初中部陈金红

中学数学杂志 2017年6期
关键词:动点重合圆心

☉湖南常德市芷兰实验学校初中部 陈金红

用相关思维破解“多点联动”型最值题的DNA*

☉湖南常德市芷兰实验学校初中部 陈金红

因果思维即逻辑线性思维,干净利索,但在解题教学中给学生一种“高冷美”的错觉,上课时听得懂但很难自由活用,实乃“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之常态.如何破解?先看一个“猜字灯谜”:点点成金!用数学的视角看,即求在条件“点点”运动下的“金”的原像,逆思维抽取两点不难得知“全”字即为所求的字谜!这样得出显然不是使用严格的逻辑推断,而是使用了有关联的但合情合理的联想,即裴光亚老师所言的“相关思维”,相关思维更“关乎”解题者内心的冲动、直觉与直观,“联动”更为自然和自由,运用其破解中考热点“多点联动”型最值题作用明显,下面给出具体例子.

例1(武汉2013年中考数学第16题)如图1,E、F是正方形ABCD的边AD上两个动点,满足AE=DF,连接CF交BD于点G,连接BE交AG于点H,若正方形的边长为2,则线段DH长度的最小值是____.

先看几个特殊位置.

(1)E点与A点重合时,显然此时F点与D点亦重合(初始状态),见图2,DH=AD=2.

(2)点E与边AD的中点重合时,“AE=DF”,故点F与边AD的中点也重合!见图3,很难直接看出DH的具体大小数值!但可以看出H不在边AD上运动了!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3)当点F与A点重合时,显然此时E点与D点亦重合;此时点H恰为正方形的中心即对角线的交点!见图4,简单计算即可知

结合上面3个特殊位置的定点分析,把这三个定点位置直觉连起来“颇似”一个圆上的一段弧(如图5)(特例下的猜想)?!

一般情形相关思维:

点F运动(点E亦同步运动,因为AE=DF),此时定线段BD与动线段CF的交点G也会随之运动,即线段AG也是动线段,它与动线段BE的交点H必是动点,从而线段DH必是动线段,于是它必有一个大小范围,即可知必取得一个最小值!但从中发现先有G动,再有H动,从而DH变化!

分析点G的运动路径(轨迹):始终在线段DB上运动,起点在D位置,终点在对角线的交点P位置!

分析点H的运动路径(轨迹):结合上面(1)(2)(3)直觉得出是一个圆上的一段弧,从(1)(3)两个特例位置发现H是一个直角顶点,于是猜想H在以AB为直径的圆上运动,见图6,即证明∠1+∠4=90°.

显然,由AB=CD,∠BAD=∠CDA=90°,AE=DF,可知△ABE≌△DCF(SAS),于是有∠1=∠2.由AD=DC,∠ADG=∠CDG=45°DG=DG,可知△ADG≌△CDG(SAS),于是有∠3=∠2.则∠1=∠3.又∠3+∠4=∠BAD= 90°,于是得∠1+∠4=90°,则∠AHB=90°.于是确认猜想:H的运动路径(轨迹)是以AB为直径的圆(圆O)的的一段弧(弧AP),见图7.

图6

图7

图8

最后用基本经验模型:见图8,由圆外一点(如点D)向已知圆(如圆O)引割线,过圆心和圆第一次的交点线段是最短的(如线段DH),过圆心和圆第二次的交点的线段是最长的(如线段DQ)!

借用胡适之说“大胆假设,小心论证”,数学中的假设来自于大量特例引起的冲动认知,提出假设即猜想,在放眼一般给出特例导向下的本质规律的探求即推证猜想,把自己的科学小心变为被说服者的科学放心!于是有:特例处猜想,一般推本质,相关思维即可破解此类几何最值问题的DNA即“动点轨迹”!

例2如图9,边长为3的菱形ABCD中,∠ADC=60°,M、N分别是线段AB、BC上的两点,且BM=CN,AN与CM的交点是E,连接BE,Q是BE的中点,求AQ的取值范围.

图9

图10

(一)准备工作.

读题发现:已知菱形是两个正三角形拼合形成的.结合基本经验联想到:

(1)正三角形的特殊性质,如高、中线、角平分线均相交于一点,交点到对边的距离即内切圆的半径(r),交点到顶点的距离即外接圆的半径(R),且R=2r等若干结论的相关联想.

(2)熟悉的常规习题,见图10,已知正△ABC中,BM= CN,连接AN、CM相交于点E,有很多有价值的数学结论,如全等、相等的角、相等的线段、比例线段、“弦切角等于夹弧所对的圆周角”、与圆有关的切线和圆的模型与结论.

(二)探究工作:相关思维.

先看几个特殊位置.

M点与B点重合时,N点与C点亦重合(初始状态),见图11,此时AN、CM的交点E落在了点C位置,于是BE的中点即BC边的中点Q,于是AQ等于正△ABC的高,即AB·

图11

图12

M点与A点重合时,N点与B点亦重合(终结状态),见图12,此时AN、CM的交点E落在了点A位置,于是BE的中点即BA边的中点Q,于是AQ等于正△ABC的边长的一半,即

把上面的分析与原题图合成,见图13,“直觉”得出(垂足)中点Q1、Q2和普通中点Q在以正△ABC两高交点O为圆心、半径为OQ1(或OQ2,等于正△ABC高的的圆的一段弧Q1QQ2上!理论根据是什么?关键是要证明出点Q满足条件OQ=OQ1(或OQ2),因为“如果一个点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那么这个点就在这个已知圆上”!在此基础上“绞尽脑汁”仍无济于事、无力回天!但这么多的“中点”相关联想三角形的“中位线”是否是一线生机、一点火花、一粒种子!?

图13

回到“原点”相关思维:点Q来源于线段BE的中点,而点E来源于动线段AN、CM的交点,线段AN和线段CM源于点M和点N的运动,注意到点A、B、C是定点,只有点M、N、E、Q是动点!把点E的模型(或点E的“DNA”)弄明白了的话必可“直觉”得出点Q的模型(或点Q的“DNA”)本质!于是作相关讨论.

分析点M的运动路径(轨迹):始终在线段AB上运动;分析点N的运动路径(轨迹):与点M同步,始终在线段CB上运动.

分析点E的运动路径(轨迹):结合上面图11、图12点E的特殊位置:点E与点C重合、点E与点A重合;还有一个特殊位置见图14,点E与“正△ABC两高的交点O”重合时,“直觉”得出点E在一个圆的一段弧上运动!

图14

为什么点E的运动路径是:在一个圆的一段弧上运动呢?始终有结论△ACN≌△CBM(SAS),始终有∠BCM=∠CAN,相关联想到“弦切角等于夹弧所对的圆周角”即直线(BC)与圆(圆O′)相切的数学模型!△ACE的外接圆的圆心必在线段AC的垂直平分线上,即在已知菱形的对角线BD上,不难和正△ABC类比得出此圆心在正△ADC两高交点O′处,BC是圆O′的切线(其中C为切点),同理可证BA是圆O′的切线(其中A为切点),见图14,于是半径O′C=O′A=正△ADC高的点E在以点O′为圆心为半径的圆上的一段弧上.

最后分析点Q的运动路径(轨迹):

不难知相关思维起到了回到“原点”、“饮水思源”的战略高度的作用!

图15

图16

最后用基本经验模型:见图16,从圆外一点(如点A)向已知圆(如圆O)引切割线,过圆心和圆第一次的交点(不是题目中点Q的位置故舍之)的线段是最短的,过圆心和圆第二次的交点的线段是最长的(如线段AQ=AH,即△ABC的高

根据Q点的运动路径,可知最短的线段AQ应该是切线长AI(边长的一半.即

(三)具体解答线索.

先得出点E的运动路径是圆弧,从而找到圆心O′.

再构造图16中△BEO′的中位线模型,再次确认线段BE的中点Q的运动路径也是圆弧.

最后运用基本经验模型“由圆外一点向已知圆引切割线,过圆心和圆第一次的交点的线段是最短的,过圆心和圆第二次的交点的线段是最长的”,得出线段AQ的取值范围!

类似中考试题:

(1)见图17,正△ABC的边长为6,点E从B向终点C运动,同时点F从C向终点A作等速运动,到各自终点后停止,运动过程中线段AE、BF交于点P,H是线段BC的中点,则线段PH的最小值为().

图17

图18

(2)见图18,正△ABC的边长为3,M是高CH上一动点,连接BM,将线段BM绕点B逆时针旋转60°得到线段BN,再连接HN,则点M在运动过程中线段HN长度的最小值为().

(四)反思工作.

捋一捋相关思维用于解题教学的一般程序:先对“要求的动点”特殊位置作确定性分析与一般猜想,引起多个直觉、构造模型;再对直觉和模型“追问道理”,“联动”点的“子父辈”关系即先“爷”后“父”最后“儿女”辈的递进其实是运动路径的过程分析,而这个路径其实就是“动点”的运动“轨迹”即动点的“DNA”本质分析.

同时我们还发现“基本经验模型”和“熟悉的常见习题”是我们思维“跳跃”的最佳“支点”,为我们缩短“思维长度”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和作用.

代数法用数量彰显自己的长处,向目标夯实放心前行,几何方法用直观轨迹彰显自己的优点,揭示问题的本质.无论代数还是几何方法,都是数学思维方法,但更多的是用的逻辑思维,而逻辑思维是线性思维,更易掉“链子”、做题时易“短路”,结合上面“多点联动”型问题分析发现:相关思维除了具有“片段、区间”的因果逻辑,还有整体思考上的“人文性”,我调侃因果思维是相关思维的“极限”,“相关思维”有时显得更有用、有效、好使!经验表明它是破解“多点联动”型最值题的DNA的良策,尽管可能是个性化的!因此我有个小小的呼吁:让几何基本“轨迹”重新回到初中数学教材的“怀抱”中来!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地赋予更好的“素材”!

1.裴光亚.大数据:教学研究的曙光[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2016(12).

2.陈金红.数学教学我特有的五句话[J].数学教学研究,2016(12).

3.陈金红,郭作华.自然生成道理追问——从一道填空难题谈起[J].河北理科教学研究,2016(1).

4.陈金红等.“同一法”如何处理更有效——谈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观点[J].中学数学(下),2016(5).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生命课堂视野下的教学案例研究”(课题编号:FHB130512)的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动点重合圆心
动点图象类问题的求解策略
巧用信息技术有效解决“二次函数动点问题”
一类动点路径模型及其应用
函数中的动点问题解答策略
以圆周上一点为圆心作圆的图的性质及应用
电力系统单回线自适应重合闸的研究
参考答案
四种方法确定圆心和半径
浅析重合闸
圆心仍对应圆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