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天地 自由呼吸

2017-04-20付华成

新课程·小学 2016年12期

付华成

摘 要:自由是人的天性,任何时候人都不能没有自由。教育是人的教育,具有生命性。因此,教育过程也应是充满自由的。从“宽容与关爱,解开心灵的束缚;交流与分享,舒展想象的翅膀;创新与实践,享受自由的乐趣”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营造自由的空间,在学生心中播种自由的种子,让他们自由地徜徉在语文学习的天空下。

关键词:宽容与关爱;交流与分享;创新與实践;自由阅读

启蒙思想家卢梭说过如此经典的一句话:“人是生而自由的。”自由是人的天性,任何时候人都不能没有自由。教育是人的教育,具有生命性。因此,教育过程也应是充满自由的。而事实上在教育中“自由”往往是被忽视、被遮蔽的,如果想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就不能不尊重儿童,让他们在教育的雨露下自由呼吸。

一、宽容与关爱,解开心灵的束缚

儿童是正处于成长中的人,他们身上孕育着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他们总是对未来充满憧憬。因此,教师应用心关爱儿童的这份心境,并给予他们足够的宽容与关爱。作为一个走在新课程改革之列的第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创造自由、轻松、民主的气氛,帮助孩子们解开心灵的束缚,如教育家瑞吉欧说的:在旁边站一会儿,给学生挪出一些空地,仔细观察孩子们的所作所为,而后如果你能很好地领悟什么,教学就可能不同往常。

二、交流与分享,舒展想象的翅膀

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语文学习不是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死读书,而是要打破时空的限制,通过交流与分享互相推动,让各种奇思妙想彼此碰撞。为此,我做了以下几点有益的尝试。

1.话题墙

语文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在课堂上要完成各种各样的教学任务,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和交流就必然不会很充分,他们的很多想法甚至都来不及表达。为了让学生把课堂上未尽的思考和交流进行下去,我专门在班级的板报上开辟了“话题墙”专栏。我会针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不定期地在“话题墙”上发布话题,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并把写有自己见解的小纸条贴到墙上供大家交流。这种开放式、不限时的交流方式深受学生的喜爱,也让我有了很多意外的收获。

2.留言簿

在校期间,学生有各门功课要学习,课间还要玩耍,放松身心,同时,老师也有各种事务要忙,不可能时时守在班级,这就导致师生之间的交流有了时空上的障碍。为了化解这一难题,我在班级留下了“留言簿”,让他们在上面畅所欲言,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写上去。下班后,我及时翻阅学生的留言,梳理他们提出的问题,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安排,以便第二天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这种隔空对话,让孩子们少了束缚,多了自由,也让我能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3.漂流屋

思维只有碰撞才能产生火花。学生的课外阅读是他们所有读书活动中最自由、最喜爱的,但也是交流最少的。老师不知道孩子今天读了什么书,同学之间也鲜有关心相互读了什么内容的,他们只是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有了一些独特的体验,但这是单一的,不充分的。为了让这些个性化的体验“动”起来,我把班级图书角改造成了“漂流屋”,让他们把写有自己读书体会的笔记放在里面以便在班级漂流。我定期推荐书目,组织开展读书活动,此时学生的读书笔记就成为他们交流的最佳媒介。别人的读书体会会给他们新的触动,让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阅读,在阅读—体悟—交流—再阅读的循环中,学生会不断产生新的感悟,从而推动读书活动走向深入。同时,这种自由选择、自主交流也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读书热情,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让他们感受到了自由阅读的乐趣。

这一系列的互动交流,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扭转了教与学的被动局面,使教与学能够在自由、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多方位地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三、创新与实践,享受自由的乐趣

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倡导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在语文学习中,简简单单地只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来实现语文学习的目的是不够的,需要多方面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使语文真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泓活水,正如朱熹说的“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当下,很多一线教师都对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有很多较为成熟的活动形式可供我们选择,比如编写手抄报,排演课本剧,开展讲故事比赛等。人是有差异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爱好和擅长的一面,在这些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他们总能找到适合自己表演的舞台。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能锻炼他们多方面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让他们在创新与实践中,进一步感受自由学习的乐趣。

综上所述,语文学习应该是一个非常自然的浸润过程,我们应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实际上,儿童的自由思想、学习与生活中的自由等都是他们生命成长所必需的,也是“有节制的自由”。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关注儿童的心灵世界,让我们的教育自然地注入儿童的心坎。

参考文献:

倪江.理想语文[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