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品德与社会课中的“以学定教”
2017-04-20刘丽华
刘丽华
摘 要:以学定教就是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以学定教”要做到多站在学生学习角度思考,顺应学生的发展需求施教;“以学定教”要结合学情,随“学”而变,灵活调整教学内容;“以学定教”要选用恰当教学策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以学定教;教学模式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要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不难看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品德与社会课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以生为本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需求来进行教学,使学生的各項能力得到提高和发展。怎样“以学生为中心,以学定教”成为基地校品社研修教师探究的焦点。经过几年来的研修与实践,对于品德与社会课堂中“以学定教”我们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深入研究“以学定教”的内涵,体会课堂转型的意义
首先我们要弄清什么是“以学定教”。所谓以学定教就是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这里的学情包括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学生的年段认知水准,学生课前的预习程度,学生对新知的情绪状态等学习主体的基本情况。而“定教”,就是确定教学的起点不过低或过高,在恰当的起点上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让每一位学生达到最优化的发展。“以学定教”要做到:尊重学生,以生为本,真正体现教学是为了学生主体的发展这一理念。
二、以学定教,要全面了解学情,做好课前充分准备
陶行知认为:“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这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都应依据学情而定,那么,我们要了解哪些“学情”?教师在备课前必须要做到掌握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及生话经验,调查学生课前的准备程度,掌握学生个性差异等。只有教师对学习主体——学生的情况做到充分了解,才能在备课时正确地确定重点和难点,准确地根据学生的认知需要整合新课教学资源,恰当地依据学生年段特点和认知规律确定教学策略,使所有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获得再发展。
课前充分地了解学情,会让教师在品德与社会课课前有准备,课上有的放矢,从而做到“有备无患”。
三、“以学定教”要立足学生实际需求,灵活调整教学内容
传统教学中好多教师会受到教材的限制,照着教材教,却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要,当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时就难以做到“以学定教”。例如,在教学《噢,家乡》一课时,教材中呈现的是祖国东、西、南、北四个代表地区的风景图片。当教材里“家乡”不是学生眼中的家乡时,如果就这样直接把书上家乡硬“灌”给三年级学生,孩子能亲切感受到“家乡”的美吗?忽略学生亲身体验而去教育他们爱那些陌生的“家乡”还有意义吗?此时教师要领会教材本意,应在了解祖国不同地区的美丽之后,让学生重新审视欣赏自己的家乡——渤海之滨复州湾,亲自画一画家乡或拍摄家乡各处风景图片——金灿灿的油菜花田、红彤彤的樱桃园、蔚蓝的大海、纯朴勤劳的乡亲……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对乡亲们的敬佩,对家乡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便会油然而生。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结合起来,理清哪些内容可在课内讲,哪些内容需要拓展丰富,又有哪些内容需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去查阅资料、调查、实践、参观……只有立足学生实际需求,灵活调整教学内容,才能做到“以学定教”。
四、“以学定教”要随“学”而变,选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构建合理教学模式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关键在于得法。教学的方法有很多,必须要随“学”而变!“以学定教”就是要恰当选用教学策略随“学”而变,从而构建合理的教学模式。
1.巧设课堂情境,找出“学”的兴趣点
教师备课时,首先要找出新课中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思考采用哪种方法能引发学生主动学习,通过精心的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新知学习。例如,在《这周我当家》一课中,怎样才能让很少参与到家务活动中的低年级学生有兴趣“当家”,积极地参与到活动当中呢?教师找到学生喜爱的动画片《大头儿子小头爸爸》,播出大头儿子“当家”的片段,搞笑与幽默的情节逗得孩子们哈哈大笑,他们热闹地讨论着大头儿子做法的对与错,同时也对自己“当家”产生强烈的尝试欲望,此时,教师再提出“这周我当家”的话题,顿时触发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对“这周我当家”活动全都跃跃欲试起来!当然,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很多,例如《珍惜时间》一课中可用猜谜语方法了解时间的特点;《身边的规则》一课中可创编小游戏,让学生在做游戏中感受规则的作用;《中华大家庭》一课中可以给学生播放各民族的视频,引导学生发现不同民族的异域风情……
2.合作交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是指学生产生主动学习意识,自发地探索自己关心的问题。品德与社会课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知识储备情况采用启发式教学——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兴趣,或让学生自由选择关心的问题,激发个人自主探究的兴趣。例如五、六年级学生可自主选择感兴趣问题,寻找有共同探究意向的队员合作探究,或由教师抛出新课中矛盾焦点问题,学生通过阅读提纲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三、四年级学生可结合个人生活经验在教师启发下选取新课中感兴趣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3.教学方式多样化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我们要学会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做中学”“实际演练”“现场应用”都是很好的教学方式。例如,在学习《学会自救——火灾逃生》一课中,学生在了解逃生知识之后,开始现场演练,“捂住口鼻、贴墙躬行、快速有序”的要令在实际演练中很少有学生能同时做到,于是他们又进行了第二次演练,第三次演练……直到每个孩子都准确掌握逃生技能为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突发火灾事件中,我们的学生能运用逃生技能顺利逃出火海。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教学方式要多样化,教师要尽量调动学生动的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参加课堂活动,也可在每堂课后征询学生意见,了解学生喜欢怎样的教学方法,争做一个有心人,选择最优的方法,让学生愿意主动学习,成为认知的主体,这样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五、关注学生主体性,评价方式多元化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应面向全体学生,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每一句话都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评价方式要基于学生基础和个性做到因人而异。要做到以上几点,品德与社会课的评价方式就要多元化,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可以是自评、组评、师评,也可以是生生互评、师生共评甚至家长参评。老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评价方式。
总之,“以学定教”要做到多站在学生学习角度思考,顺应学生的发展需求施教;“以学定教”要结合学情,随“学”而变,灵活调整教学内容;“以学定教”要选用恰当教学策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刘次林.以学定教的实质[J].教育发展研究,2011(4).
[2]赵凤琴,张萍.以学定教新时代教学设计的原则[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11).
[3]韦国锋.以学定教凸显主体的课堂教学思想[J].广西教育,1997(3).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