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心理辅导活动的有效性设计

2017-04-20吉星月

新课程·小学 2016年12期
关键词:团体游戏心理

吉星月

本节课的主题是团队合作,通过设立的竞争环境,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活动目标是:(1)建立团队的归属感。(2)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学会宽容和理解别人。

一、活动设计

(一)热身阶段的活动

教师:大自然里有很多很美丽的花朵,他们有的很娇艳,比如牡丹;有的姿态很淡雅,比如水仙;有的气味很清新,比如茉莉;也有的很朴实,像我们路边常见的牵牛花。教师带领学生读绕口令:

牵牛花1瓣围成圈,杜鹃花2瓣好作伴;

山茶花3瓣结兄弟,马兰花4瓣手拉手;

野梅花5瓣力气大,茉莉花6瓣好亲热;

水仙花7瓣是一家。

教师引导语:我们一起来玩游戏,既然是游戏,就应该有游戏规则。

(1)每位同学都是一个小花瓣。

(2)老师任意报出一种花,你们根据这朵花的瓣数寻找同样数量的同学,组团成一朵花。

(3)在组团的过程中不能讲话。

(二)工作阶段的活动

教师:同学们,接下来我们一起进行喝水游戏,一定要认真读规则。

(1)每组选出两位同学,一位喝水,另一位负责喂水。

(2)喝水的同学不能用手。

(3)最先喝完水并且漏水最少者为胜。

(4)如果出现犯规,犯规的同学将得到一张笑脸,然后重新喝水。

教师重复规则并引领学生进行游戏。游戏结束后,将一、二、三等奖的奖品给各组组长,奖品的数量有限,请组长和组内成员决定如何分配。教师引领学生分享活动的体验。

二、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分析

1.建立团队的归属感

引导学生当团队中的成员遇到困难时要互相体谅与支持,帮助学生树立团队意识。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为了共同的目标努力,这样的一个氛围容易让学生体会到团队的力量。

2.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学会宽容和理解别人

换位思考能力并不是通过一次辅导就能得到提升。通过喝水这个辅导活动,学生亲身经历了从他人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体会他人的快乐,这对他们在生活中继续练习换位思考是一种激励和强化。学生表示愿意在生活中继续学习使用换位思考的技能解决问题。

(二)游戏规则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对象是班级,教师无法自行选择团体成员,学生也无法选择老师,并且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一般比较亲密,暖身阶段既是活动进行的动力,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团体的发展。

片段:在这次课的热身活动中出现了一些混乱的场面。在教师喊第二朵花“野梅花”的时候场面开始混乱。野梅花的花瓣是五瓣,意味着五个学生组团。而这时,学生因为情绪激动在场地上乱跑起来,有些已经组好的团被拆开,有些同学执意加入某个团体被拒绝后与之发生冲突,还有一组女生早早地组好团,于是手拉手跳起来。

这个游戏的实质是抱团游戏,通过肢体活动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增进学生之间的信任感和凝聚力。但是令人意外的是,一个简单的游戏将整个课堂的气氛引至极度高亢,于是接下来的活动开展便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如果是保持这样一个热火朝天的氛围,那么这节课就基本沦为一节简单的游戏课。后面的矛盾情景和反思环节无法展开。但压抑孩子们高涨的热情又容易将课堂氛围变得沉重,失去热身活动的意义,甚至破坏班级温暖安全的氛围。

原教案的失败在于:首先,没有对主要环节进行讲解示范,一些学生在活动一开始时无法进行快速反应。其次,游戏结果的评定也出现了问题,怎样算组团成功,学生模棱两可。最后,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很容易进入忘我的境地。在新教案中加入了不能说话的规定,情况果然得到了改善,气氛热烈而有序。

(三)活动情境的有效性设计

工作阶段的活动是以喝水游戏为依托,创设一个竞争的环境,在这个竞争的环境中必定会出现犯规的成员。这是学生体验责任和相互包容的情感、建立团体归属感、增强团体凝聚力的良好契机。

片段:小Y是第一组的组长,她们组大多是女生,并且个性开朗,在课堂上表现活跃,组内的男生小D相比之下有些羞怯,并在游戏中屡次犯规,参加活动的情绪低落。在喝水游戏中,第一小组的表现最好,得到了两朵花作为奖品,教师让组长带领组内同学商议如何处理奖品,第一组给出的答案是将这两朵花送给游戏中犯规的同学。组长说:“他们在游戏中失分了,心里肯定很难过,我们其他人都觉得应该把花送给他们,希望他们能开心。”这个游戏是一个非合作型的游戏,他们相互之间没有任何交流,每个组员都在尽力避免自己的失误,以确保自己的组能获得成功,这让他们感到压力。而团体的包容则让失误的同学乃至全班同学都被感动,成功地催化了团体动力。

心理辅导活动的宗旨是解决学生自己的问题,主要以参与者自身的经验为载体,体验是改变、完善自身经验的重要环节。所以活动情境的设计是提高活动设计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样一个活动,不同的引导方向,也可以达到不同的效果。喝水的游戏,既可以作为热身活动,旨在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又可以作为转换活动,让学生体会换位思考的重要性。

(四)心理课不是游戏课

对于心理课,小学生的心中往往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心理课就是游戏课。平时,小学生的课业压力較大,活泼好动的天性被压抑,于是到了心理课课堂上就容易变得自由散漫,把心理课当成一种放松课,而忽略了深入的情感体验。辅导教师秉着平等相处的原则,尽量温和地和学生交流,也容易被学生认为是“底气不足”,这样一来,课堂秩序的控制就变成了一个难题。而当课堂失控的时候,所有期望的教学效果都成为不可能。针对这一点,通过多次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了几条教师进行有效课堂控制的策略。

1.指导语的设计要明确、实际、易懂

具体详细的引导语,可以明确游戏规则,指明活动的进行方向。

2.及时建立具体团体规范

一个团体没有成员的顺从,团体无法运作,互动就会变得一团乱而且无法引导和预测,这就要求辅导教师在课堂伊始便建立团体的行为规范,这一点在小学心理课中尤为重要。具体规范可以给学生一个行为的导向,降低个体行为的模糊度。同时,团体动力也给规范的实施发挥了推动作用。这样也可以减少教师使用权利和控制的力度。

3.活动内容的安排

如果心理课以教师讲授为主,那就变成了学科教学,失去了体验性的价值。而如果全部由游戏组成,忽略了分享过程和教师的引导,心理课就成了无根之木,所以在课程安排上要注重动静结合,在游戏过程中为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

4.慎用小组讨论

小学生的知识面有限,生活经验的积累也相当淡薄,思维也有明显的具象化的特点。在讨论一些精神层次的问题时,学生往往不知道该说什么。所以,建议在小学阶段慎用小组讨论,如果要进行小组讨论,则要严格控制讨论时间。

(五)活动分享——关注每一个孩子

心理辅导教师在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是那些平时内向、不擅长自我表达的学生。同时,教师也要尽量使全体学生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有归属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一个安全温暖的环境里充分表达自己,体验内心感触,从而真正获得心理成长。团体辅导的预设使每位参与者都能融入团体,成为团体的积极因子,伴随着团体的发展获得个人的进步。但是个人与集体毕竟是有区别的,每个个体都有独特的需要、独特的个性、独特的行为方式和独特的成长步骤。在活动过程中,总有出乎我们意料的事情发生,很多时候在活动课上,教师希望帮助的学生,最后却往往因为过度关注而受到伤害,而对于这些特殊情况的处理则需要教师的极度敏感和恰到好处的行动。

吴增强等认为,心理辅导活动课就是一种“通过活动来促进学生感悟与发展,以活动为中介的课程形式。”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广的人际交往机会,与同伴亲密相处,与教师融洽交流,培养其积极主动的合作意识。

编辑 李琴芳

猜你喜欢

团体游戏心理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爆笑游戏
团体无偿献血难成主流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美团体打广告抗议“中国制造”
和谐班子——团体活力的绝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