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生命教育 提升生命价值
2017-04-20于红伟
于红伟
生命珍贵,它蕴含着灵光,彰显着活力;教育神圣,它催生生命个性,培育了生命的绚丽。教育的神圣和崇高就是因为教育与生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生命是教育之本。教育必须关注生命成长,教育学生热爱生命,发现并开发学生生命潜力,指导学生光大生命,提升生命价值,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教育的本质目的。作为一所学校,真正为学生创设人文的氛围,让学生的生命活力在这里焕发是每个校长应首先想到的,是每个教师应尽力做到的。
一、人性化管理学校,真正尊重每个生命
教育理念,治校方略已经确定,就要努力实施。校长是落实科学教育理念,实施治校方略的领头雁。为了让雁队有秩序高飞,加强管理才是保障。
学校就是教育人产生思想、产生人才,提升广大师生生命价值指数,体验生命意义的地方。为实践这样的教育理念,我们在广大师生中开展了许多主题活动,如:利用公共节日评判生命价值,讴歌为救人而献出生命的人的壮举和奋斗的历程;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抓住教材内容进行人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学生在研讨过程中,阐述各自的观点,气氛活跃,显现生命灵气;在建设“平安校园”过程中,教育学生珍惜生命,学会自护,如:灾难逃生,安全走路等,这些活动让学校真成了发展学生个性、放飞生命的平台。开展“生命教育”,要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学会宽容,学会共同生活。生命的存在只有在相互关爱中才有可能,也只有在爱他人中,自己的生命才能获得真正的提升。而且在开展生命教育的同时,应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逆境教育、死亡教育。学校更加重视教师对自己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了解和尊重,这是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一环。一个自己都无法体会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教师不可能教出对生命热爱的学生。
因此,教师自己对生命的尊重与珍惜,才能感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也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在实施生命教育过程中,需要对相关学科的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使教师更好地适应生命教育的目标和要求。
二、用科学发展观建设校园文化,让学校成为放飞生命的平台
社会发展需要科学的发展观,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更要有科学发展观来统领。作为一所学校,最能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是校园文化,为了建设科学的校园文化,我们经过学习和论证,确定了“着眼小学,放眼人生”的办学目标。为落实这样的目标,我们重新规划校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和人际关系文化。
1.在物态文化建设中:我们重新设计了校园的每个角落、每条通道、每面墙壁,让这些教育资源成为激励师生珍爱生命、发展生命、放飞生命的良田沃土,充分体现出学校方方面面的文化氛围和底蕴。
2.在制度文化建设上:既重视显性文化,包括师生的精神状态、言行举止的观感,又重视隐性文化,包括学校充满生命灵气的办学理念、思想、作风和态度。我们确定了“崇德尚智”的校风,“唤醒、激励、体验、共生”的教风,“自主、探究、领悟、创新”的学风和与之配套的校歌、校操、校标等文化载体。
3.在人际关系文化方面:变管理为服务,改变领导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的不平等关系。因为我深深认识到学校生活、学校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互动的过程,尤其是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达到教育教学目标的主要形式。师生间关系越和谐融洽,教育教学效果就越好。
在实践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教育是以教师灵魂塑造学生灵魂,以教师人格影响学生人格,以教师的知识引导学生学习的对话、唤醒、交流、沟通、合作、创新的生动过程,没有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师生间无法交流沟通,没有交流沟通的教育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
三、关注学生的人格养成和道德生活,是提升生命质量的重要途径
生命之所以让人敬畏,不仅是其个体的迥然不同而且还要有其社会属性。社会公共道德的修养及养成也是小学阶段极其重要的。小学德育也要求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运用整体性的德育内容,通过生命主体对象化的实践活动,培养健全、健康的德性与人格的教育过程。在教育过程中达到生命体的内在知、情、意和外在行为的和谐统一,成为真人。
加强和改进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今后一个时期内德育的主要任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在学校和家庭,社会是德育载体,为德育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资源,并检验和规范了学校和家庭的德育效果。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经常沟通,达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一体化”的和谐,减少不同步,而抵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效果。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培养的主渠道在课堂。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课堂教学内容与过程本身就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不是“渗透”,而是挖掘和展示,在挖掘和展示过程中,师生共同体验,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枬,王彦.教育叙事:在实践中体悟生命[J].教育研究(北京),2005(2).
[2]胡守棻.德育原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