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类比推理提升教学实效
2017-04-20陈国仙
陈国仙
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常感慨要新授的知识量太多,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而学生也难以达到学习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发现很多知识的教学都存在“相似”的感觉,如果教师能将这些“似曾相识”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运用类比推理进行教学,则能大大减轻学生学的压力,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与学;类比推理;方法;效果
一、运用类比推理巧记进率
例如,在教学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之后,学生对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进率常常混淆。学生对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记得比较牢,学了面积单位后,基本上还可以,但学完体积单位后,学生换算单位之间的进率,常将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当作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来用,以致出现:2.3米3=(230)分米3这样的错误。于是我在梳理知识时,引导学生从已学的知识进行推理:
发现:由长度单位变成带“平方”的面积单位或带“立方”的体积单位,其进率也跟着变成带“平方”或“立方”。这样,学生只要记住了长度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就能通过类推而巧妙记住面积或体积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由此,也就很容易由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为100,而记住米2到厘米2的进率为1002,为学生顺利进行相关单位之间的换算扫清了障碍。
二、运用类比推理巧解方程
在教学解方程时,新教材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达到移项的目的,来求得方程的根;旧教材则根据四则运算算式中各部分间的关系来求解。为提高学生解方程的正确率,在教学这两种题型的方程时,笔者尝试采用化繁为简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类比的思想,将同一种数学方法迁移到不同的数学问题之中,充分发挥类比思维在解题教学中的作用。如,教学8.5÷x=17时,先引导学生举一个10以内的除法等式写在原式相对应的数字上进行类比:
原来解方程可以这么简单!学生顿悟,学生一贯很害怕的解方程得以迎刃而解。教学中要学会常态化利用低年级的知识进行类比,使高年级的数学问题降为中年级,甚至低年级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在解题时能做到得心应手。
三、运用类比推理巧学规律
以关于两个事物某些属性相同的判断为前提,推出两个事物的其他属性相同的结论的类比推理,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正迁移作用。在小学阶段,学生要相继学习“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过商不变规律、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后进行教学的。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者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而分数和除式又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除号相当于分数线,这样就可以很容易推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而促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实现了从感性走向理性的一次飞跃。
四、运用类比推理巧获解法
如,一堆木材,呈梯形堆砌,最上面是4根,最下面是9根,每上一层少一根,共6层,这堆木材共有多少根?多数学生的解法是采用“4+5+……+9=39”来求得木材根数,这种“土”方法学生比较好理解,但是如果数据较大时计算起来就显得繁琐。是否有更简洁的计算方法呢?
有,可以利用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首项+尾项)×项数÷2,但是要将这么抽象的公式教给学生,肯定得花不少时间与精力。这时我引导学生观察这堆木材的横截面像什么——梯形,那么是否其根数计算方法与梯形的相关公式有关系呢?这样,让学生通过类推与验证,导出可套用梯形的面積公式: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木材根数=(上底根数+下底根数)×层数÷2=(4+9)×6÷2=39(根)
此时,我再继续深化教学:“有一堆木材,呈三角形堆砌,最上面是1根,最下面是7根,每上一层少一根,共7层,这堆木材共有多少根?”有了上面知识的积累与铺垫,学生很容易理解这堆木材虽呈“三角形”堆砌,实则是“上底为1、下底为7、高为7的梯形”,解法自然水到渠成:(1+7)×7÷2=28(根)。
类比推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强化对学生类比推理能力的培养,也定会让课堂绽放异彩。
参考文献:
[1]金李会.类比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1(3):35-36.
[2]黎光兰.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类比推理[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3(3):17-18.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