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2017-04-20王志红

新课程·小学 2016年12期
关键词:正负数负数起点

王志红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原有知识水平可以是知识的,也可以是有关技能的或活动经验的,还可以是数学思想与方法,下面笔者就学生的起点问题在教学中做一些尝试与思考。

一、了解学情,便于教学

摸清学生知识储备,真正让教学工作更具实效性,做到有的放矢。实施前测,便于老师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了解学生在新知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并据此设计出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方案,真正让教学工作落到实效。

2013年12月,金奎老师在执教的“认识负数”时,为了能更好地把握学生已有的负数基础,金老师对200名的市区学生和100名农村学生进行了前测,内容包括“正负数的读法和分类、负数的生活表示、正负数的意义理解、0的状态理解”四个方面。通过前测,发现一部分学生会把正负号读成加减号;数的分类模糊不清的占了71%;将数标在数轴上大部分孩子不能正确解答。根据调查结果,金老师将问题聚焦在0的归属问题,数轴表示数以及0的分界上。在上课时,金老师先让学生写负数、读负数、再去思考-2的含义并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来。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发散出了少、亏、左、地下、零下等不同含义。在此起点之上展开相反意义的量教学,内容更加广泛,感知也更加充分,建构正负数的知识框架也顺利多了。由此看来,金老师将本节课的起点设置在学生可以解决的问题上——读写负数及去生活中找出-2的意义。“认识负数”的起点设置,有些老师从需要入手、让学生经历负数产生的经过,有些老师是从生活素材引入,也有的老師从运算入手引出负数,还有的老师从负数的发展史引入……对比发现,金老师的前测理念及设计思路更加符合学生思维的发展。负数在生活中经常见到,但学生并不真正理解,结合生活场景,或图画或文字理解负数,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负数的意义,发散学生思维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因材施教,因人而教

探究学生技能与活动经验储备的底,力求“因材施教,因人而教”,这一点对于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来说尤为必要。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他们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我们教师只有把握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才能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设计出有针对性的问题。

比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例2“南山中心小学举行小学生足球赛,有4支球队参加,分别是红队、黄队、绿队和蓝队。如果每两支球队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其实例题本身很简单,只要孩子们能够用不同的形式进行有序列举,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即可。但是,老师往往会将此例题结合练一练(小强、小华和小丽是好朋友。如果他们每两人互相寄一张节日贺卡,一共要寄多少张贺卡?)作重组并提升。如果遇到的数字很大,孩子们还会继续用列举的方法吗?逼着他们动用算式方法或是找规律,这里的算式有加法,也有乘法,可以追溯到二年级数角、数线段问题,而列举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搭配问题。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先数角,学生数得很快也很有序,先一个一个地数,再两个两个地数……这里就为本节课的有序垫定下了技能的底。接着我让学生数线段,在一条线段的中间点了20个点,有些学生就不耐烦了,也有的学生抛出了21+20+……+1的加法算式,更有一个学生说出了“22×21÷2”的乘法算式,我乘胜追击:“为什么这样列式?这道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一部分学生说是根据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得来的,但究其意义,没有一人得知。于是我就布置了“提前想”这道乘法算式意义的作业。提前想,不仅要求老师提前根据教材作前移和后思,还要将相关问题作重组与包装,并将疑难点抛给学生作提前思考,以便学生以更好的姿态立足于起跑线前。

三、铺垫基础,选取典型

传递数学思想、方法、策略,力求“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数学是思维的学科,学生的解题能力需要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不断升华,不断提升。

比如,在对“多边形的面积”单元教学后,我要求学生整理,有的学生不仅罗列了公式,还用图示将推导过程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做了系统梳理;也有的学生将组合图形和不规则图形的方法作了总结,有的学生将公式法、分割法、添补法、转化法逐一标注与类化;还有的孩子将平时的易错题、不会的题都进行了整理……这样的铺底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整理与复习课。学生提前做了,老师也要提前去看,捋出有价值的题目和方式方法。这样的底,是学生自己提供、铺垫的,更是他们自己需要的。学生铺垫出的起点,起跑也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综上所述,找准起点,就是摸底、究底与铺底,只有做好了前测工作,才能真正地了解学生,才能为我们的学生设计出适合他们的数学课堂,这样的课堂也才是学生获取鲜活知识的课堂,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快乐地、高效地起跑,在数学课堂上不仅收获知识,更享受快乐。

编辑 段丽君

猜你喜欢

正负数负数起点
弄清楚“起点”前面有多少
起点
我的“新”起点
学好乘方四注意
走进生活,感受正负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