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及对策探究
2017-04-20喻德琴张丽
喻德琴+张丽
摘 要:重视小学语文课外阅读顺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也是教育改革成功的表现。围绕“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调查与分析”和“解决小學语文课外阅读问题的有效策略”两大方面进行探究,从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课外阅读;阅读现状;新课改;对策;语文
一、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调查与分析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可以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规定了不同年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小学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保证他们在交流时有话可讲,写作时有词可写,语文素质进一步提升。但是,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外阅读处于一个尴尬的情况,社会、学校、教师、家长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一直无法完成指标。笔者为了有效推进《农村小学课外阅读整体推进的行动研究》的课题研究,更好研究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而进行长达一个星期的问卷调查,本校学生对语文课外阅读的态度,结果如下:
37%的小学生对语文课外阅读表示喜欢,25.6%的小学生对语文课外阅读表示不喜欢也不讨厌,37.4%的小学生对语文课外阅读表示了明显的不喜欢。由此可见,大多数小学生对语文课外阅读不感兴趣,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他们还处于一种无意识的状态。其实,小学生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五个方面:一是教师在语文基础建设时,对语文课外阅读不够重视,导致学生对语文课外阅读的兴趣不高,还间接影响到班级的阅读环境。二是学生在课外阅读时,一般只是简单进行阅读,既不动笔进行摘记,也不动脑进行思考,根本起不到丰富阅读量的作用。三是小学生在选择课外阅读材料时,多数选择阅读故事书,对文学类、科技类、生活类等书籍置之不理,十分不利于学生扩大阅读面。四是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学生只专注于从电视或电脑获取信息,大大减少了课外书本阅读的时间。五是阅读目的不明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但有的学生却是为了功利而阅读,严重曲解了阅读目的。
二、解决小学语文课外阅读问题的有效策略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需要不断创新,丰富导读模式,让学生慢慢地喜欢上语文课外阅读,从而激发小学生对语文课外阅读的兴趣。
1.设疑诱读,激发学生好奇心
设疑诱读法一般应用于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教师可以利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设置意想不到的悬念,从而引起小学生对文章的好奇心。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读《鲁宾孙漂流记》时,可先讲述故事开头:内心渴望航海的鲁宾孙,前几次出海都平安归来,后来有一次出海时遇到风暴,船上所有人都遭遇了不幸,唯有他一人存活,并漂流到一座荒无人烟的岛屿上,一直养尊处优的鲁宾逊将如何生活下去?面对食物匮乏、野兽泛滥的孤岛该何去何从?还有,故事主要告诉我们怎么样的一种精神?通过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会不知不觉地进入深度阅读的状态。
2.精彩片段赏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小学生一般缺乏耐心,对于一些文字过多的名著,他们很难对其产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从名著中选取一段优美的章节或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情节,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名著讲述的内容,又可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一举两得。例如,《水浒传》中最经典的章节是《武松打虎》,教师就可以截取该章节进行课外阅读教学,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一边示范朗读,一边用肢体展示,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引导学生乐学,培养阅读兴趣。
3.竞赛促读,提高阅读能力
竞赛促读法是最能调动小学生课外阅读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可以组织一些诗歌朗诵、三分钟速读等竞赛活动。教师在明确目标的情况下,要求学生竞赛朗读。这个竞读,可以是同桌,也可以是分别代表两个小组的同学,还可以以打擂的方式进行挑战性竞赛阅读……通过这些竞赛阅读的方式可以促进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这种策略的优势在于能够极大地激发小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他们自主阅读的主观能动性和表现欲,同时促进学生之间阅读经验的交流,从而达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目的。
总之,课外阅读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务必引导学生完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的课外阅读量,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军.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意义及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
[2]张玲.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J].新课程,2016.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