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
2017-04-20李长征
李长征
摘 要:新课程改革下,教育领域愈发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新教材中,也纳入了“解决问题”的内容,这也明确了着重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将这一要求作为教学重点,并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展开有效培养。就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是为了确保学生能够通过这些知识的良好运用而改善生活,为社会创造效益。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也应注重指导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注重解决问题教学的开展,结合小学生这一年龄段的心理、发展规律、兴趣爱好等,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实现学生思维能力、思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的有效培养。
一、于情境中激发问题意识
问题解决的前提是学生具备良好的问题意识,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并产生探究、解决的欲望。据相关调查表明,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能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并主动产生、探索相关问题。因而,小学数学教师应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创建情境,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例如,在“24小时计时法”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一边为学生展现龟兔赛跑的图片,一边为学生讲述新的龟兔赛跑故事:这一次,小兔子和乌龟约定某一天的六点钟赛跑,而比赛时,兔子已经跑完了,乌龟还没有来,于是裁判便判定兔子赢。直到下午六点的时候,乌龟才慢慢爬来,发现兔子成了冠军,便十分不服气地找到裁判,说自己并不知道是上午六点,成绩不算数,而兔子则反驳,如果是下午六点,就应该说成18点了,而裁判觉得两个人说的都有道理,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小学生在教师所创建的情境下,问题意识能够得到激发,会不由自主地产生问题“究竟是乌龟对还是兔子对呢?”“下午六点应该说成18点吗?”这时,教师再引出24小时计时法相关知识,并为学生提供课程表时间,学生便能够立即结合自身生活经验,主动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二、于合作中体验问题解决
问题的解决也需要不断的练习。小学生经验较少,仅依靠一次或是几次实践,根本无法获得问题解决能力的显著提升。且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而,教师必须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增加学生体验的机会,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问题解决能力的进一步培养。
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为了能够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其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为每组分发相同的平行四边形硬纸板、剪刀等学习用具,并要求学生跟组内成员合作,一同将平行四边形面积求解的问题用自己学过的知识予以解决。小学生对自己动手实践的方式十分感兴趣,在同伴的一同合作下,也能够更加放松,从而使自己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散,积极提出解决办法。一些学生会用剪子将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进行计算。还有一些同学则会在为平行四边形添上两个三角形,使其成为一个长方形,并计算其面积。通过这一实践,学生不仅能够获得亲身体验的快乐,同时也能够真切地感知转化思想,并在不断的体验中积累经验,最终获得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于解题中丰富解决方法
新课标中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也应鼓励学生采取多样化的方法,并在实际解题中,锻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为学生发放相同的积木,并请每小组根据自己的喜好,利用这些积木搭建成自己喜爱的东西。一些小学生会利用积木搭成房子,一些小学生则会搭成小船,还有一些小学生利用积木搭成了一套迷你的室内摆设。通过这种问题解决实践,学生不仅认识了各种立体图形,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并且还意识到,同一个问题可以利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在日后面对问题时,能够主动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尝试利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最终实现学生解决方法的丰富和学习主动性的提升。
小学数学中解决问题的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激活学生思维,增加其学习主动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创设情境、合作学习等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不断积累问题解决经验,并鼓励其采用多样化方法解决同一问题,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思维,从而使其数学知识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冷少华,刘久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目标、内容和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2.
[2]马龙.谈新课程背景下我区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J].西藏教育,2015.
[3]張铭.“对症下药”:有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的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J].华夏教师,2015.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