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序”定教,以疑促学,教学相长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实录及评析

2017-04-20执教特级教师评析

小学教学(语文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后记序言旧事

◇ 执教/特级教师 评析/

由于是第一次和学生见面,需要“热热身”,我请大家做三件事。第一件事,有理有据地说话。今天是3月5日,我说“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请大家补充理由。第二件事,回忆自己的童年里,什么事、什么物或什么景给你留下过深刻印象,只能用一个词表达。第三件事,同桌之间交换预习笔记,并试着回答同桌在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评析:这三个要求看似简单,实则相当精心,这三件事,都与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密切相关,是“专业预热”。

一 理文脉,学概括,理清结构

1.默想默会——“过电影”,用耳用心“阅读”。

师:今天要上的课文,老师已经写了中间一个词,你觉得还有哪些关键词?

生:冬阳、骆驼队。

师:你觉得第一关键词应该是“冬阳”还是“骆驼队”?

生:骆驼队。

师:(板书“骆驼队”)还有一个词是什么?要有证据哦!

(生答,师板书“冬阳”)

师:同学们,看到这个标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沉思)你以前见过这样的标题吗?

生:没有。

师:我相信同学们会把这个标题留在心中,带入你的阅读,对不对?

(生读)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浏览过课文。我们再一次像过电影一样,回忆一下这篇课文写了什么。(音乐起)老师教大家一种“过电影”回忆的方法。当你闭上眼睛,你的想象力和听觉会特别敏锐。所以,老师建议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课文。

(师有选择地背诵课文)

评析:黄老师让学生听文字想象画面,将文章的情境再现,建构心理意象,这是培养良好读者的方法之一。有研究表明,擅长阅读者一般会在阅读的过程中做出大量的联想,他们想象到的文意情境往往比阅读能力弱的读者丰富得多,黄老师正是通过这样的方法一点点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计时浏览,有速度地阅读。

师:同学们,睁开眼睛,看幻灯片。这就是课文的内容,现在计时浏览每张幻灯片的内容,如果你能在规定时间里浏览完,你就浏览第二遍。开始!(生浏览,师计时)都浏览完了吗?没浏览完的请举手。(两人举手)有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多浏览一两遍的?(大部分人举手)很好,说明同学们的浏览速度基本上达到了要求,甚至超过了要求。

评析:黄老师根据课标的要求,采取非常实用的方法,逼迫学生提高阅读速度。

3.梳理文脉,抓要点简练概括。

师:仅有速度是不够的。浏览完之后,这些文字给你留下哪些印象,同学们再回忆一下。(生默想约30秒)打开课本,拿起笔,继续做一件事情。

(课件出示)

在课文当中,“我”回忆了童年的哪些事?注意老师的提醒:抓主要事件,用词语概括,字数尽可能少。

师:能用三个字就不要用四个字。

(生阅读,师巡视)

师:好!请只概括出一件事的举手。(两人举手)概括了两件事的同学举手。(8人举手)概括了三件事的同学举手。(较多)概括了四件事的同学举手。(较多)概括了五件事的同学举手。(两人举手)想知道黄老师是怎么概括的吗?

生:想。

师:读完整篇课文,发现这篇文章写的都跟谁有关?

生:“我”。

师:记住,写文章,“我”非常重要。老师在读这篇文章的前三个自然段时,一直在琢磨,这三个自然段写“我”的什么事?老师反复琢磨后,用了这样一个词,(板书:看骆驼队)老师用了几个字?

生:4个字。

师:能不能再减一个字?

生:看骆驼。

师:“看‘骆驼’”,还是“看‘骆驼队’”? (生沉思)文章一开头就说“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门前”,作者是看骆驼吗?

生:看骆驼队。

师:谁能告诉我,骆驼可以简称为“骆”还是“驼”?

生:驼。

师:(擦掉“骆”)看驼队。 简练吧?同学们想想,老师为什么在“看”下加“·”,在“驼队”下加“·”。现在修改一下你概括的那几件事,用最简练的词来概括。

评析:黄老师注重收集课堂证据,用数据说话。从学生表现看,五处信息,约4%能提取到相对完整的信息,可见大多数学生提取和整合信息的能力不高,这一现象,在平时阅读能力测试中也得到印证。究其原因,是长期以来学生的概括方法得不到有效的指导。针对这点,黄老师的教学策略非常独到:“如果是我来概括,我会怎样做?”巧妙地,像朋友般地,与学生分享概括的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学习到抓要点提取整合信息的方法。

师:同桌之间可以交换,包括你刚才用了什么词、省了哪些词,同桌交换一下意见。

(同桌交流,约30秒)

评析:交流的不仅是答案,而是学生思考和努力的过程,学生的阅读思维在不断地提升,真好!

师:谁来把你的成果跟大家分享一下?最后一位,请你告诉大家,第二件事是——

生:学骆驼咀嚼的样子。

师:“学骆驼咀嚼的样子”,能再减几个字吗?

生:学骆驼咀嚼。

师:少了三个字,能不能再少?

生:学咀嚼。

师:为什么去掉了“骆驼”二字?

生:因为这篇课文主要讲的都是骆驼。

师:你是说课文的内容都跟骆驼有关,所以把“骆驼”删掉,最重要的是哪几个字不能删?

生:学咀嚼。

师:“学”能不能删?

生:不能删。

师:对!因为是“我”在学骆驼咀嚼,不是“我”在咀嚼。(板书:学咀嚼)“嚼”是本课的生字,不能写错。中间是“倒目”,下面部分特别容易错哦。(师范写)好,继续!

生:第三件事是“修剪驼绒”。

师:是“修剪”驼绒吗?

生:想修驼绒。

师:“修”还是“剪”?

生:想剪驼绒。

师:(板书)“绒”字右边的“戎”也很容易写错,先写一长横再写一短横,然后是撇、斜钩、撇,最后是一点。但这是第三件事吗?

生:这是第四件事。

生:第三件事是谈驼铃。

师:“谈”能不能换成其他词?

生:议驼铃。

师:很好!(板书:议驼铃)“谈”“议”“论”都行,都是“议”的意思。第五件事——

生:问去处。

师:还可以——

生:问行踪。

生:问去向。

师:太好了!(板书:问去处)有没有概括六件事的?

生:有。

师:第六件是——

生:想念童年。

师:还可以少一个字,叫什么?

生:忆童年。

师:如果说《冬阳·童年·骆驼队》前面是叙事,(板书:叙事)那么“忆童年”就是——

生:回味、想念。

师:把自己心中的想念、把自己心中的情感表达出来,用一个词,叫——

生:表白。

师:还可以叫——

生:借景抒情。

师:是借景抒情,还是借事抒情?

生:借事抒情。

师:《冬阳·童年·骆驼队》这篇课文先“叙事”再“抒情”。 (板书:叙事 抒情)上学期学过很多回忆童年的课文,如《窃读记》《“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还有《我的“长生果”》《梅花魂》,有没有这种结构的?

生:有。

师:老师让你们写童年的事情了吗?

生:写了。

师:有没有用到这样的结构?

生:没有。

师:以后不妨用一用哦。同学们看看板书,再回忆默想一下,作者林海音写了哪些事,抒了哪些情?

评析:这个环节,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老师是如何教会孩子概括的,表现在以下四点:1.真实有效,概括六个小标题,学生在磕磕绊绊中自我修正,自我发展。2.讲究语言的精准,“修”“剪”之间,不迁就,不将就。 3.概括方法简易可行,写了什么事,抓关键词,用尽可能少的字数。简简单单,实实在在!4.个性化的教学,黄老师课堂教学的严谨,对语言文字表达的较真,是对经常遭人诟病的“语文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的修正。同时,黄老师敏锐的语感又表现在语言的丰富性上,“去处”“去向”“行踪”“谈”“议”,拿捏到位。 严谨与开放的教学思想,表现在他教学中的刚柔并济,收放自如。

二 查词典,解“序言”,导思启疑

师:同学们,看幻灯片。这两个片段就是同学们说的“忆童年”“抒情”,老师纠正一下,刚才这个“忆”不太准确,用“想念”更准确。

(出示最后两个自然段,删除了一句话。生默读)

师:记得课文怎么写的吗?对比课文,你发现了什么?

生:漏了“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师:你有没有问题要提出来?

生:为什么要漏了“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这句话?

师:是我有意漏了的,能换一种问法吗?

(生沉默)

师:(启发)作者——

生: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句话?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作者为什么要写这句话?

生:因为这是《城南旧事》的序。

评析:这是在让学生学会提问啊,提问有不同的层次,表层内容、推论、综合、评价,“写什么”是提取信息,“怎样写”是理解信息,“为什么写”是评价语言与内容,黄老师指导学生提有价值的问题并引发思考,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师:(板书“序言”)那么,你又有什么问题呢?

生:为什么要把《冬阳·童年·骆驼队》当作序言?

师:换句话问。

生:序言有什么作用?

师:再换句话问。

生:什么叫序言?

师: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序言”,就知道了为什么这篇课文是序言。那么什么叫序言呢?

生:“序言”是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师:同学们看,这是从《现代汉语词典》上抄下来的。

(出示)

序言(叙言、序文、叙文),一般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书内容。

师:这篇文章是序言,序言是干什么的?

生:说明写书的宗旨和经过。

师:同学们能不能回到课文,找一找作者写《城南旧事》的宗旨和经过?

(生阅读,圈画)

师:有同学往前面找,这就不太靠谱,宗旨和经过一般在最后的自然段。哪位同学来告诉大家?

生:作者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的那些景色和人物。

师:由于想念,所以作者要把它写下来,让更多的读者也来感受、欣赏她童年时看到的景色和人物。那她写作的经过呢?

生:(读)“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

师:就这么写着写着,怎么样?又看见了骆驼队,又听见了缓缓悦耳的驼铃声,作者还更多地想到了什么?

生:童年住在北京城里的那些景色和人物。

评析:将“序”引入课堂教学,以“序”定教让人耳目一新,黄老师让学生把握文类,了解同类型文章有相似的内容结构,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题和要旨。

师:就写成了《城南旧事》。看,当个作家多轻巧啊,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就写成了一本书。同学们,如果你写作文,也像作者这样默默地想,慢慢地写,那么,写着写着,你的作文就写成了,写着写着,你的童年就写成了。但在另外一个版本当中,《冬阳·童年·骆驼队》编在最后,说是后记。那么,问题又来了,什么问题?

生:什么是“后记”?

(生动手查词典)

师:看看谁最快查出来哦!这个女生最快查出来。你说。

生:写在书籍、文章等后面的短文,用以说明写作目的、经过或补充个别内容。

评析:听到学生问的问题了吗?黄老师通过上面几个环节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效果显著啊,练就了学生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好本领,这就是启——发。

师:同学们听到了吗?后记和序言有两个地方不一样,哪两个?

生:一个写在前,一个写在后。

师:写在前的叫——

生:序言。

师:写在后的叫——

生:后记。

师:写后记的时候可以补充个别内容。你觉得《冬阳·童年·骆驼队》会补充什么内容?

(生思考)

师:《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后记,后记除了说明写作目的、经过,这些序言都有,还补充个别内容。换句话说,你是要明白《城南旧事》到底写了什么,再来回读《冬阳·童年·骆驼队》,两相一比较,你就会明白《冬阳·童年·骆驼队》补充的内容是什么。同学们读过《城南旧事》吗?

生:读过。

师:那你说,《冬阳·童年·骆驼队》补充了什么?

生:补充的是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

师:《城南旧事》写的就是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呀。我问的问题是《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后记,它到底为《城南旧事》补充了哪些内容?

(生沉思,默想)

师:我们来看看,同样写在《城南旧事》前面的一篇文章(出示书),叫《城南旧事》后面有个括号,写着——

生:代序。

师:“代序”,就是代替序言。我们来看看这篇序言都写了什么,同学们赶快浏览。

(出示,生默读)

师:你从这段文字中,明白《城南旧事》写了什么吗?

生:明白了。写了小英子、爸爸、“小偷”、兰姨娘……

师:唯独没有写——

生:没有写骆驼队。

师:所以作者要写一篇文章,再版的时候,把它放在后边。你觉得把它放在后边更靠谱,还是放在前边更靠谱?

生:后边。

师:原因不要我说了,是吧?更多的(作用),在这里是补充说明。但是,你看这序言(指代序),它也有补充书本的内容。不相信,回家可以去读这本书就知道了。序言,也有对书本的补充。

评析:这一部分的教学可谓精彩迭出,本以为只要学生懂得什么是序言足矣,没想到黄老师由序言引出后记,并与之比照,引导学生从一篇文章走向一本书,站在思维的高处回顾和思考作者的谋篇布局,体会序言与后记的作用,很自然地,学生又站在评价文章的表达效果的高阶思维上了。此刻,我似乎已经看到学生们离开课堂走进书店,挑选心仪的读本,翻开一本书,眼光随即落在了书中的序言、后记……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看课文的标题,大家读!

生:冬阳·童年·骆驼队。

师:如果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这句话拿掉,这就是一篇——

生:通过叙事抒发自己对童年的情感、童年的感受的文章。

师:加上了“就这样,我写了一本 《城南旧事》”它就变成了——

生:序言。

师:或者——

生:后记。

师:如果序言或后记是开启小说正文阅读的序幕或者指南,那以后同学们去书店买书,从这里能不能获得些启发?

生:能。

三 聚焦标题,启思激疑,开启下一个精彩

师:现在我们回到课题。(师擦掉其他板书,只留课题)你觉得这个课题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问题?

(生沉思)

生:“冬阳”和“童年”之间为什么用“·”?

师:这个问题你查查字典就知道了。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冬阳”和文中有什么关系?

师:文中有没有具体描写“冬阳”?“冬阳”这个词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生:出现了两次。

师:你的意思是作者并没有认认真真地、正儿八经地描写“冬阳”,为什么“冬阳”要写在开头。对!像这样问。琢磨一下,还有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骆驼队”要放在最后面?

师:换句话说,这三个词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谁是重要的?能不能像开头黄老师说的“能用三个字,不用五个字;能用五个字,不用七个字”。(师用删除符号去掉课题“冬阳”)行不行?

生:不行!

师:不管行不行,我们把问题带回去思考。以后自己读文章,或者写文章,要记住:标题非常重要。今天的课就上到这。下课!

评析:课尾与开头对应,再次引发学生对标题的思考,堪称“画龙点睛”,使得课堂教学再起波澜,阅读的思考永不停歇。

总评:总而言之,黄老师的课用“独到”“创新”“求实较真”三个词概括可窥见一斑。

1.教学设计独到。《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黄老师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对教材再建构再开发,立足于阅读能力培养,把阅读面、阅读技巧和阅读深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精心设计教学,恰到好处地诠释了“以‘序’定教,以疑促学,教学相长”的过程与意义,拓宽了阅读教学的视野。

2.教学思想创新。《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有两大创新点:一是“总是问总是问”。黄老师总是鼓励学生提问,有方法地问,问有价值的问题,这个问题刚有点眉目了,新的问题又产生了,以疑带动思,整节课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释疑的过程也是阅读能力生长的过程、是学思结合习惯养成的过程。二是“阅读方法习得来带得走”,概括的方法,读写结合的方法,读懂标题的方法,序与后记的对比方法……学生从懵懵懂懂到恍然大悟,从一知半解到有理有据,学到了带得走的阅读方法。自我提问和良好的阅读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成为优秀的终身阅读者。

3.教学过程务实。求真务实的教学态度,体现在黄老师课的每一个环节。例如,练习概括,做到有方法,有策略,有要求,对于学生说法中的不妥之处黄老师不迁就、不将就,一言一行都见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和培养阅读思考的良苦用心。有时觉得可以顺过去了,黄老师还要回应:“可以吗?要有理有据哦!”“还可以怎么说?”……学生在“磕磕绊绊”中求得真本领。这是相当较真的教、是为学生学习的教,教而使学生“有分享、有方法、有思考地阅读”,教而使学生成为优秀的阅读者。

猜你喜欢

后记序言旧事
序言
序言
序言
农耕旧事十二韵
城郊旧事
《名人传》序言
后记 一生的麦地
城南旧事
后记
秦地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