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整体性观照下进行备课

2017-04-20

小学教学(语文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教案小女孩童话

对语文课程的内容目标缺少通盘的了解,过分依赖别人现成的课例教案,通常容易导致在“教什么”方面的随意和模糊。本文主要讨论关于备课的一些现象与问题,希望和老师们交流。

在我看来,语文老师备课,容易出现以下五个通病。

第一个通病:对语文课程的内容目标缺少通盘考虑,零敲碎打,备一课是一课,很少去想这一课或这一单元在整个课程中的位置与功能

有的老师擅长教一、二年级,内容教得滚瓜烂熟,但很少考虑三到六年级学生应当达到什么水平,低年级与中、高年级如何衔接。这叫“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限制了教学的视野,也就很难备好课,教学效果是不会好的。

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如何备课,或者说他们通常都是怎样着手、依靠什么资源呢?

1.揣摩教材编选的意图,包括为什么设定某个单元,单元主题是什么,选文如何搭配,每篇课文主要教什么。(特别注意看思考练习题的指向)

2.按照教参提供的结论去理解课文。

3.选择某一种教案,把前面两方面理解镶嵌进去,形成自己的教案。

这些都不能说错,只是不够,难于确定要讲的某一单元某一课到底要实现什么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在整个语文课程中到底是什么位置,通过这一单元或者这一课,能让学生具体学会什么,大致达到什么程度。现在各种版本的教材都是课改之后编写的,比较注重在选文和设计方面突出人文性,虽然有新意,但也有共同的弊病,就是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不突出,构不成系列。以人文主题来建构单元体系,考虑更多的是选文如何符合单元主题,而对语文课程内容目标如何实现,就较少观照。结果大多数教材只是在思考练习题上做点平衡和补救。每一课都有字词句分析积累,都有主题中心思想的探究,而阅读、写作的方法指导大都是比较笼统的。例如总是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到底怎样做到“有感情”,朗读有什么方法,并没有提示。思考题中总是见到诸如“抓住关键词”“发挥想象力”之类要求,可是你让学生怎样去“抓”、去“发挥”,也不见方法交代。修辞的“情景交融”“栩栩如生”之类,几乎大多数课文都这样讲,却看不到其中可以模仿练习的方法,也看不到教学的梯度。

备课不能直奔教材,应当对课文和练习做必要的调整和组合。教学参考用书只是参考,不能作为备课的唯一依据和资源。现有的教学参考用书普遍编得水平不高,对“教什么”往往也说不清楚。教师如果对课程内容目标缺少完整的把握,对各个学段到底主要教什么不是心中有数,随便找一个看得顺眼的教案就搬过来用,课肯定备不好,教学效果也就谈不上。

要革除这种弊端,首要的是对课程内容目标有整体的基本的掌握。你教一、二年级,不能只考虑一、二年级怎么安排,或者只是从教材与教学参考用书中了解掌握这个学期的教学内容安排,一定要有全盘的考虑。你教到五年级了,必须考虑到五年级在整个小学语文课程中的位置,把相应的课程内容目标分布到五年级的教学安排中。备课必须首先了解这一课在单元、年级、学段以及小学课程中的“方位”。这是备课的前提条件。

怎样去了解和把握整体?唯一的也是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习研究课程标准。课标中很重要的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其中有总体目标与内容,共10条。如果不认真研读课标,就一头奔向教材和教案,就想确定某一单元或者某一课的内容目标,那你的课必然会是随意的、混乱的、模糊的。还有些老师不看课标,只看考试大纲,那问题就更大了。其实考试大纲主要就是指定考试范围、重点等,不应当作为指导教学的文件。备课可以参考考试大纲,但首先还是要研读课标。

当然,课标对课程内容目标的要求毕竟只是一般的,所以在备课过程中,还要“转化”,要结合学校和班级的具体情况来确定课程的内容目标,不宜过度提高要求,不宜搞提前量。“转化”过程有一项工作很重要,就是安排每学期课程的单元组合和教学的梯度。比如识字与写字,小学各个学段,课标都有目标要求,我们可以把这些要求细化为一些要点,做有梯度的排序。其中识字量、笔画、常见偏旁部首、笔顺、铅笔写字、按部首查字典、钢笔写字、正楷、毛笔临摹等,都可以细化落实到每一单元和课上。应当有一条循序渐进的线索,比如从铅笔、钢笔到毛笔,从正楷到行楷,从描红到临写,都要具体落实。如何落实?现在的教材有的有所呈现,但很多并没有呈现,这就需要教师自己来排列组合。应当细致一点,实在一点,一课一得,突出重点。

再讲讲阅读,每个学段都有要求,但落实到教学上,如何细化?如何转为教学中可以把握的点?“有感情地朗读”怎么才能做到?在方法技巧上还是要具体落实。比如这一课要求朗读注重声调、停顿,下一课就可以强调把握节奏。又比如,阅读中很重要的方法——默读,从三年级(以前是一、二年级)就要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其实这样要求还未能解决如何做到的问题,所以还要教方法、技巧,并落实到教学系列中。现有教材比较偏重思想内容分析,以及字词句分析。这有必要,但好像普遍不太重视阅读技能的习得。精读、快读、浏览、朗读、默读,都有技巧,教材中体现不够。我们备课设计教案时就要想办法去细化、落实。

如何把课标的课程学段内容目标转化为教材的内容目标,这是决定教材编写水平高下的关键。部编小学语文教材,在这方面下了一点功夫,把课标的要求细化为数十个训练要点。但是设定的这些要点仍然比较粗,有的缺少可操作性。比如“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应当教给学生哪些基本的方法?可以具体一些。“在观察中发现”,如何去“发现”?观察不等于就能发现,也还是要有方法的提示。“体会关键词的表情达意”,如何找到关键词?最好都能细化、具体点,让老师、学生都可以找到方法去练习。有些要点不是一次两次课就可以解决的,要安排多次,甚至在不同单元、不同年级重复出现。当然,应当考虑有深浅的差别,呈螺旋式上升。要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实际情况,把知识能力点抽离出来,分布落实到各个单元每一课的教学中。

老师们应当从实际出发,不一定完全按照教材来安排教学,可以突破现有教材的框架,重新安排教学计划,其中就要格外注意遵循教学规律,讲究梯度。要认真参考课标对不同学段的要求,结合自己所在学校以及学生的情况,对教材的单元结构进行重组,遵循由浅入深的规律来安排语文学习的某些基本要素。课文的单元组合服从这种新的安排。比如这两周的课重点是讲解和练习“浏览”,下两周重点是“群读”(瞬间能看一组词);这一单元侧重学习描写,下一单元重点学习议论……以语文基本要素为侧重点形成教学顺序与线索,课文则是服务和体现这一顺序与线索的。如果感到这样改变的“工程”太大,难于操作,也可以仍然按照教材的单元顺序组合课文,但最好在讲解和练习等方面往语文学习的基本要素方面靠一靠,就是说,尽量回到语文学习与训练的框架上来安排课程,而不是“主题先行”,把教学计划弄得很零碎、很乱。当然,不是那么机械地分割、镶嵌,不是重回过去那种以知识点为中心的训练,而是每一课都要有“抓手”,最好每课一得,“得”就是语文素养的某一方面,包括知识、能力。

第二个通病:老师对课文缺少细读和研究,过分依赖别人现成的课例教案,通常容易导致在“教什么”方面的随意和模糊

教案的选择、设计要从学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再好的教案,也只能给自己以参考,必须和教师的个性能力相结合。如果总是图方便,随便搬用并过分依赖人家现成的教案,不但影响教学效果,还可能阻碍老师发挥创造性。

我听过许多课,看过不少教案,据说有些还是成功的样板级的教案,的确有不错的,但也有不少是“有技巧没有感觉”的。为何“有技巧没有感觉”?安排很有条理,甚至有些创意,很好看,但仔细看其对课文的理解,又没有自己的“感觉”。这会导致“教什么”的随意。

举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来说,很多教学参考用书和教案都这样定位主题:“唤起对资本主义社会中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同情,激起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憎恨,进而珍惜今天的美好幸福生活。”这就有点说教和空洞了,课文不见得有这么明确的现实所指。童话毕竟是借孩童的想象看这个世界,作品中写小女孩的遭遇无非就是让孩子想象和体会一下不平等和苦难。

其实,如果老师们备课前能认真投入地读作品,让自己感动,再设身处地想想自己如果是六年级小学生,读这个故事可能会有怎样的心理反应,会有什么问题,就“进入了”状态,有了感觉。你可能就不再满足于人们熟悉的那些定论,可能会想到诸如“贫穷”“孤独”“同情”等状况。《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童话,童话主要是激发孩子们去想象、幻想和感受的。能让孩子们展开想象,去体会小女孩所碰到的那种贫穷、孤独的状况,多少知道人世间并非事事顺遂,要学会同情不幸,就可以了。教这一课是否成功,就看能否激起孩子们的想象、体验和同情。如果我们只是照抄既有教案的结论,硬把那个所谓“主题”塞给孩子,那么孩子们是不会喜欢这个童话的。

有些老师因为对所讲课文很熟悉了,已经讲过许多轮,往往就捡起旧的讲稿,适当做点增删,以为就算是备好课了。这就会陈陈相因,毫无起色。每次备课都细读课文,很投入地读,“赤手空拳”去读,就可能焕发某种新鲜感,就可能重新找到让自己感动的地方,然后再备课、讲课,就有可能用打动自己的东西去打动你的学生。

第三个通病:遍地开花,重点不突出,没有明确教给方法

还是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我举出一个教案,是有代表性的,看看它是如何把握课文教学内容的,有没有问题。这个教案设定的教学内容目标有四条: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并掌握“火焰”“暖烘烘”“火柴梗”“填满”“橱窗”“闪烁”“灵魂”等新词。(这没有什么问题,所有课文都要学习积累生字)

2.理解文中的几个重点语句。(这比较笼统,理解这些语句,除了懂得,是否还要延伸某些方法)

3.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展开的合理想象,在现实与想象的强烈反差中唤起对资本主义社会中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同情,激起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憎恨,进而珍惜今天的美好幸福生活。(前面说了,这样的说教不符合童话的教学特点)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条也太笼统,几乎从小学到中学都是这样要求的)

这个内容目标的设定就没有重点,除了第三条,其余放到其他任何一课,好像都可以。

再来看这个教案设计的教学重点难点,也是有问题的:

1.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及作者想象的合理。(为什么要小学生去体会“作者想象的合理”?——大概是指作品描写很细致、合理)

2.从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又是“思想感情”。这都是超出这个学段课程目标要求的)

其实不必把问题复杂化,《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就是教学生对童话这种文体有粗略的了解。可以让孩子们知道,童话是专门为他们写的、适合他们阅读的作品,通常都是故事性很强,有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这篇童话的阅读主要引导学生去想象和体味作品描写的情景。想象力在阅读中的激发培养,是教学目标之一。从幼年开始,孩子们就接触过很多童话,那么学习这一篇,也可以让他们回顾接触过的其他童话,还可以从知识层面让学生了解何谓童话,以及安徒生童话的特点等,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童话的兴趣。这就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

因为上述教案未能把握好教学的内容重点,所以尽管设计的活动很多,又是讨论又是思考,但教学效果不见得好。

如果确定了让学生了解童话特点,知道阅读时应当去充分想象体会为教学重点,那么备课时也应当想办法落实这一点:如何读童话。我们还是来看前面说的这个教案是怎样展开教学的。

1.学习“美好幻象”部分。

(1)默读并思考:课文写了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各出现了怎样的幻象?

自由读第一次擦燃火柴部分。思考:为什么会出现火炉的幻象?说明了什么?(说明小女孩冷)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这句话怎么理解?(小女孩家里穷,她不敢随便用火柴取暖,因为火柴是他们家生活的依靠。她实在冷得受不了,终于抽出了一根,进一步说明她冷,渴望温暖,所以会出现大火炉的幻象)

(2)指出学法。

刚才学习这一段用的是“读—思—议—读”的方法,下面用这样的方法学习其他几次擦燃火柴出现的种种幻象的描写。

(3)小组自读自议,完成表格。(这种阅读教学太琐碎,而且没有从阅读方法上给予具体的可以模仿操作的指导)

2.感情朗读“美好幻象”部分。

可采用多种方式读,要读出小女孩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哪些读法?如何才是“有感情”?)

回顾全文,体会写法。

(1)思考、讨论:课文中哪些内容是作者的想象?你认为这些想象合理吗?

(2)你认为作者是根据什么展开想象的?你认为小女孩还可能看到什么?(这些题目难度太大。学习童话,没有多大必要要求小学生去讨论哪些是作者想象,作者是根据什么展开想象的)

3.布置作业。

(1)这篇文章写了一个可怜的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同时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读了以后,你有何感想?(题目不太合适,因为未能围绕主旨)

对于这样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易家的三个人,是三种表情。向南是错愕,易非是惊讶,只有妈,是掩饰不住的兴高采烈。

(2)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出来。(太虚。还不如写一篇童话,激发想象)

分析以上教案,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备课时如何把握课文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效果。像这样的课很说教,很琐碎,能让学生上完一课真有所得的知识或能力的培养并未能落实。

第四个通病:程序太多,安排学生读得太少

和传统语文教学相比,现在语文教学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读得太少,道理讲得太多。这自然也影响到我们备课。

各种教案,一般都很讲究程序。诸如导入学习、阅读课文、词语解释、段落大意分析、主题分析、艺术分析、分组讨论、布置作业等,有相对固定的七八个程序。老是这一套,课会讲得很琐碎,很技术化,破坏阅读的总体感觉,破坏语文课应有的熏陶的氛围。我建议备课时不要把一节课的几个环节划分很细,也不一定老是固定的程序与套路。文体不同,内容有差异,可以设计不同的程序。应当让学生在课上有更多的时间去读,老师的讲解主要起到点拨作用。

课改之后,有些老师上课比以前更加烦琐,课上得花里胡哨:人文教育、创新教育、合作教育,探究式、讨论式、发现式……各种各样的程序安排都有,一节课下来,学生说说笑笑,课堂热热闹闹,若问达到了什么教学目的,完成了什么学习任务,有哪些“干货”,则茫茫然恍兮惚兮,语文课变得好看而不务实。就阅读教学来说,我主张程序少一些,主要就是围绕“读”来进行。阅读教学固然要尊重学生的体验,容许多义的理解,课上也可以适当开展讨论,但不要讨论太多,更不能“放任”,教师的引导还是最重要的。

第五个通病:滥用多媒体,舍本逐末

现在很多教学检查就是看课程安排是否不拘一格,看课件的设计是否漂亮、吸引人,课件设计声光电并出,五光十色,但学生自己默读静思的时间反而很少,这叫舍本逐末。

课件做得好不代表课上得好。现在老师们都很在乎课件,跟导向有关。阅读教学主要是通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接阅读来完成的,过分依赖多媒体,可能会破坏阅读中的语感,限制想象力。多媒体的运用必须适度。小学低年级用一些课件,比较直观,还有些好处。到高年级,应尽量少用。

以上讲了目前小学语文备课过程中的五个通病,对如何克服这些通病,认真备好课,提高教学效果,也提出了一些建议。最重要的是,要在整体性观照下进行备课。这些看法和建议不一定准确,仅供大家参考。

猜你喜欢

教案小女孩童话
爱掐人的小女孩
《立定跳远》教案
卖火柴的小女孩
Does a kangaroo have a mother, too教案
5.4.1认识分式方程 教案
可爱的小女孩
爱哭的小女孩
童话镇
午夜童话镇
《半张纸》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