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许渊冲“优化论”在中国古诗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2017-04-20陈志海董淑新邓玉洁

北方文学·下旬 2017年3期
关键词:许渊冲变通译文

陈志海?董淑新?邓玉洁

摘要:许渊冲曾经说过:“理论来自实践,又要受到实践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我提出‘创中国学派文学翻译理论的哲学基础。”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上,许渊冲继承前人学说理论,又凭一己之力再次创造,提出了自成一派的翻译理论“优化论”,用“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这十个字加以概括,又在多部巨作中加以详尽论述,然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以下三论:“三美论”、“三化论”、“三之论”。

关键词:意美;音美;形美;浅化;等化;深化;知之;好之;乐之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正处于建设期,举国上下百废待兴。就文学方面而言在国外,中国的经典著作,除了被汉学家译成法文的四大名著之外,其余只有寥寥数字的小册,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中华上下五千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无一不是人类文化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尤以唐诗宋词为甚,除了“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诗仙”李白,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唐诗编纂成册的《唐诗三百首》就是就是每个中国人的启蒙教育书籍。试问哪个中国人不渴望如果有人能把唐诗宋词等中国文化的精粹译成外文,将使世界更加了解中國。然终究泛泛之辈占大多数,有其心意,也无才气,只能感叹一番而已。不料时势造英雄,果然出了一位精通中国古典诗词和英法两种外语的大才:许渊冲先生。

许渊冲,生于江西南昌。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翻译集中在中国古诗英译,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著译六十本,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中外名著。2014年8月2日许渊冲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系首位获此殊荣亚洲翻译家。 翻译向来是一座高山,而翻译诗歌更是难于上青天。

诗歌翻译历史上,前人总结理论多于牛毛。如罗新璋先生总结的“三非”,简言之既是外译中,非外译“外”;文学翻译,非文字翻译;精确,非精彩之谓;叶君健有“竞争说”;钱钟书有“化境”;朱光潜谈及“诗论”: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一切艺术的成熟境界;鲁迅提出的"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郭沫若有“再创论”;傅雷强调“神似说”说道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近代学者严复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等。

关于诗歌翻译许渊冲提出了自成一派的翻译理论“优化论”,用“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这十个字加以概括,又在多部巨作中加以详尽论述,然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以下三论:“三美论”、“三化论”、“三之论”。

何为“三美论”?许渊冲认为:翻译是一种语言转化成另一种语言的艺术,主要解决原文内容和译文形式之间的矛盾。所谓的“三美”既是意美、音美、形美。他认为翻译诗歌除了传达原来诗歌内容之外,还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还要尽可能传达它的音美和形美。

再详细点说,何为“意美”呢?“意美”既是内容美。但是内容也许是硬件,但是正如一台标准的电脑一定既有硬件配置又辅以软件。所以诗歌的“意美”有时是历史的原因或联想的缘故造成的。有时还是“音美”或者“形美”造成的。在翻译诗歌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外国诗人的名句或词汇,使之“洋为中用”。要传达毛泽东诗词的意美,可以选择与原文意似的绝妙好词。可以借用英美诗人喜见乐闻的词汇,还可以借助音美、形美来表达原文的意美。 如:英国诗人雪莱Ode to the West中Wild West Wind, To a Skylark中有The Sunken Sun,翻译中国古诗《娄关山》中的“西风烈”和“残阳如雪”时,也不妨借用,可能更好传达原词的意美。

“音美”,顾名思义就是音节韵律上的美感。诗歌要有节奏、押韵、朗朗上口。才富有音韵美。 许渊冲建议:由于中国诗主要分七言和五言;七言诗翻译成英语可以考虑亚历山大体,也就是指每行十二个音节的抑扬格诗句;五言诗可以考虑用英雄体,也就是指每行十个音节抑扬格诗句。 例如我们可以借用英美诗人喜闻乐用的格律,选择和原文音似的韵脚,还可以借助双声、叠韵、重复等方法来表达原文的音美。这一点常在于措辞的选取,在此我便不再赘述。

关于诗歌的形美,还有长短和对称两个方面,最好也能够做到形似,至少也要做到大体整齐。一般来说,要求译文和原文形似或者音似,是很难做到的,只能大体相近。例如:“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

(1) So many deeds, Bear no delay.Sun and earth turn, Time flies away.

(2) So many things, should soon be done.Sun and earth turn, Time waste for none.

关于“三美论”中的主次之分,但凡学过诗歌的人都明白,音韵节奏,行文句式向来都是锦上添花之物。诗歌内容才是重中之重。在三美之中,意美是最重要,形美最次,音美居中。我们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如果三者不可得兼,那么,首先可以不要求形似,但是无论如何都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

至于“三化论”,此中的“化”字既是指变化。许渊冲学者所言“三化论”,主要是在分析吕叔湘先生在《中诗英译比录》序的时候所提出的理论。其实也就是研究变通问题,即是比浅化,等化,深化。许渊冲认为:在谈到专有名词可以变通,按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时可以浅化为普通名词(如“秦汉”变通为“古代”)。而在特定情况下,为帮助理解普通名词又需要深化为更具体的普通名词解释。如“万里长征人未还”中的人可以具体化为“士兵”,“卫士”,“关”可以翻译成“万里长城”。吕先生说:“译事之不能不有变通,最明显之例为典故。”孟郊的《古别离》最后一句: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

Fletcher 的译文:

Your last returning does not anger me, but that another steal your heart away.

许渊冲的译文:

Your last return brings me less woe, than your heart being stolen away.

在此诗中最后两句引用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前者直接加以翻译,而许先生则将诗中的典故隐去。

其次,直译专门词语,如历史或地理的专门词语,人名,带有民族風味或地方色彩的专门词语,不能传达原文的“意美”时,需要变通用浅化或深化的方法;变通而有损于原文的民族风格或地方色彩时,又以等化或直译为宜。

在此,又举一例辅以理解。杜牧的名篇《赠别》之一:“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依据许渊冲的分析:第一行“十三余”用反译法变通成了“不到十四”,这是等化;第二行“二月初”简化成了“春天”,这是浅化;第三行“扬州”只译其音就不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因为当时的扬州相当于今天的上海,不用变通的办法是译不好的;第四行的“不如”译得“形似”而不“意似”,因为原文是“比不上”,所以他把第十四行诗深化了。

再者观点或语气,词语和意义,句型的变通均可归为此类。如郭沫诺在论述“再创说”中所说,许渊冲亦认为说:“翻译诗歌已经是再创作了”。

最后的“三之论”。数千年前,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此“三之”也是文学翻译目的论的三部曲。

苏东坡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罗郁正教授将之译为:

Shimmering water at its full sunny day is best; Blurred mountain is a haze marvelous even in rain.Compare West Lake to a beautiful girl.She will look just as becoming lightly made up or richly adored.

反之许渊冲分析过后认为:该译文可以说是译得“意似”的,但是原诗有韵,译文没有,所以读起来觉得没有传达原诗的“音美”,因此也就没有充分表达原诗的“意美”,只能使人知之,不容易使人好之。

当然文学翻译之事向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今学者认为许氏翻译理论继承中国传统译论,发扬传统美学是对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升华和总结;突破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原文中心地位,突出了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明确的把读者感受列入理论考虑范围。

参考文献:

[1]许渊冲著.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申雨平,戴宁著.实用英汉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毛荣贵著.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4]许渊冲著.翻译六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

作者简介:陈志海(1978,6-),男,吉林人,工作单位:长春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许渊冲变通译文
Tao Qian,Saussure and Taoism:The Paradox of Poetic Language
许渊冲:翻译是一生的事业,更是生命的坚守
摔得挺美
事不凝滞 理贵变通
翻译界泰斗许渊冲:100岁前译完莎翁全集
弟子规
弟子规
弟子规
数学变通
刻舟求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