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潘先生在难中》人物心理刻画的得与失

2017-04-20彭建翔

北方文学·下旬 2017年3期
关键词:儿童心理

彭建翔

摘要:《潘先生在难中》是叶圣陶早期创作的短篇小说。小说通过描写知识分子潘先生在军阀混战中苟全自安的一系列行为,批判了小资产阶级卑琐庸俗的思想意识。而小说在行文上的显著特征,就是穿插在小说间的心理刻画。这些心理刻画的注入,许多时候是叶圣陶塑造人物的点睛之笔,有时却又显示出叶圣陶在早期创作上的一些稚嫩和有待加强之处。

关键词:心理刻画;灰色人物;女性心理;儿童心理;刻画之失

一、《潘》中心理刻画之“得”

(一)对于灰色人物心理解读的透彻细微

潘先生小说中的主人公,也是叶圣陶着力塑造的人物。他作为一位被茅盾定义为 “灰色的知识分子”的人物,在潜在的战争混乱之际,显示出了“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般的精神面貌和行为逻辑。首先是潘先生显著的患得患失心理。作者表现潘的这种患得患失心理,多少通过多种心理刻画方式达到的:有的运用行动表现的方式,通过潘先生的一系列行为来表现他担心得不到安稳的处境,而得到之后又非常害怕失去的心理。例如他起草开学通知前后的次第行为;而有的则运用直接的心理概述方式来得以彰显。例如他从茶馆得知铁路断绝的确切消息后,作家对他内心活动的一番概括叙述。

其次,潘先生有着鲜明的逐级筛选的心理特点。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其中处于最基础位置的是生理需求与安全需求,其次是归属于爱的需求,然后才是自尊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潘先生作为一个具备完全行事能力的成年人,在正常情况下他必然希望实现自身在各个方面的需求。但是在战乱频仍的兵戈年代,不可预知的外力因素对于他的命运有着绝对的支配作用,因而他总是只能退而求其次地满足自身最为紧迫和基础的需求。在家中的平静生活有可能被战争破坏,所以选择最基础的保全安全与生存的需求环境;为军阀书写歌功颂德牌坊的行为,严重损害了潘先生的自尊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但他明白只有放弃选择这两种需求,才能确保更为基础的前三种需要得到满足。而这些大类的价值判断也渗入到了他生活中的各个小的选择细节,从而形成一套严密的心理防御、自愈体系。

再次,潘先生身上体现了浓重的夫权、父权意识。虽然潘先生在社会中多处在一种畏上怕贵、瞻前顾后的状态之中,但在家庭内部他却是说一不二、雷厉风行的绝对权威,体现了传统的宗族伦理秩序在现代知识分子家庭中的理念延续。潘先生夫权意识浓厚,他对于妻子具有绝对的处置权力。他率她到上海她就需要一同跟来,他抛下她只身返回让里她即便内心不愿也只能默默接受。而对于两个儿子来讲,他的话也是需要绝对服从的最高指示。孩子心中的希求虽然可以脱于童稚之口,但是最终的实现与否则完全依赖于父亲的定夺。而家庭内外的行为、态度表现的强烈差异,也是对潘先生心理特征揭示的有效方式。因为家庭内部的核心地位保证了潘先生内心情绪账面上的收支平衡,因而他才可以充满能量和动力去解决困扰自身和家庭的外部矛盾。而由于其夫权、父权没有受到相当的挑战,他才能够以非常符合伦理规范的面目來体现自己的家庭身份符号。

(二)对女性心理的精致剖析

叶圣陶在这篇小说中对女性心理的解读,就是对潘师母的心理刻画。首先,她具有强烈的从夫意识。这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她非常需要丈夫的关注与呵护。火车站长时间的拥挤赶路,她眼含幽怨的希望丈夫对她进行安慰;丈夫要离开,她希望他用话语来消解她心中的疑虑与恐惧。第二,她完全服从并且需要丈夫的安排与处置。丈夫是她生活的指引和依托,她需要丈夫来帮助决定自身的行为。小说中体现这一点的不仅有潘先生对她的各种直接命令,也有对她自身行为能力的某些弱化。例如她在火车站与丈夫走失之后就像呆鼠一样四处乱撞,不明就里。第三,她对于丈夫具有强烈的归属意识。这种心理最能体现潘夫人对于丈夫的稳定的依赖习惯,也是她从夫意识的最直观表现。

其次,她有着主观化倾向的逻辑思维形式。女性由于其生理特点而在社会生产劳动中处于弱势地位,并在以此社会分配为基础的政治形式及文化体系中处于不利地位。因而生理因素加之长期的次文化灌输待遇,造成了女性逻辑思维方式的主观化倾向。这体现在潘师母身上的也有很多。例如她希望挽留丈夫不要只身返回家中时说“就是不打到我们那地方,将来教育局长怪你为什么不开学时,你也有话回答。你只要问他,到底性命要紧还是学堂要紧?他也是一条性命,想来决不会对你过不去。”这种主观痕迹浓厚的说辞当然不足以说服丈夫留在身边,也更加凸显了自身对于丈夫的从属地位。

最后,她身上有着逆来顺受的心理和朴素的运命观。女性的母亲身份要求他们能够在很多时候做出必要的牺牲,以保证下一代的顺利成长。这种被造物主决定的天然差异,使得女性在很多时候难以像男性一样彻底释放自身的欲望和需求,而需要在忍耐中收获一种自我道德上的褒奖和鼓励。潘夫人非常不希望丈夫离开身边,但情知事情没有回旋的余地之后,她就结合自己朴素的因果运命观来帮助自己去接受这样一种事实,并且努力说服自己相信这样做的好处。同时也迫使自己去好贤内助的妥协姿态,以打消丈夫的疑虑。

(三)对儿童心理的细腻把握

叶圣陶是中国最早从事童话创作的作家,可以说是这一文学体裁的开路先锋。而儿童作为他最为关注的社会群体和主要的文学形象代表,与他的个人生活经验有着非常深刻的联系。多年清贫的小学教师生活,得以使他从生活现实中去观察和了解儿童,并熟悉他们的心理活动特点。这个因素给予他从分的养料去栽培其作品中的祖国花朵。在《潘先生在难中》,就充分有力 地佐证了这一点。

小说里对阿大、阿二的许多描写,显示了叶圣陶对儿童心理特点的熟悉。首先,展现了儿童们的幻化观察特点。儿童处于语言和自主行为能力尚在发展的时期,他们观察事物常常处于朦胧幻化的状态。他们会无意地将主观情绪内的某些画面与眼前图景进行拼接,从而得出一些在成年人看来毫无联系的结果。例如阿二看到陌生的印度巡捕直观感觉与常人有异,因而觉得可怖;而当他坐在黄包车上,看着眼前栉比而过的“很亮很亮的房间”,内心的喜悦又被这熟悉的美好唤醒了。

其次,表现了儿童强烈的好奇心理。儿童渴望了解呈现在他面前的这个充满未知的世界,因而对新鲜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理。而当这种心理得到了正确疏导、满足,他们就会收获释疑的快乐;而当满足未达成之时,他们则会产生显然的失望情绪。如阿大、阿二出道上海感受到的尽是奔波、拥挤,最后住的旅馆也完全难比家中,整个新环境没有达到他们由过去父母口中上海建立的好奇,所以非常失望;而当第二天来临之时,他们则又开始对这城市满怀新一轮的期待了

同时,叶圣陶在有限的描写儿童的笔墨中,仍然为我们展现了儿童游戏式的活动心理以及渴望获得父母关注的心理等。这些成功的心理刻画使得孩子们的形象生动可感,同时也作为潘先生等灰色承认的对照物,来显现清与浊的距离。

二、《潘》中心理刻画之“失”

(一)关于下层劳动妇女心理阐释的某种缺陷型

叶圣陶行文过程中注重扩大小说的表现面,路常拾遗,道有不缺,这是他所秉承的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的创作宗旨的自然生发。所以当作品中潘先生家的佣人王妈出场之时,叶圣陶也抓住时机对其心理活动进行了部分展现,以期再添一类人物的刻画,但在具体描写上却出现了一些瑕疵。

王妈作为被潘先生要求留守在家的佣人,看到主人突然归来感到非常惊讶,这一层心理刻画是非常准确的,并且由此引出的对于主人家的逃难处以及他们这样做的原因的猜测都是合乎情理的。然而,之后关于王妈对潘先生这种行为产生的内心反应的描写是很难具有说服力的。首先,作为主仆关系的仆人一方,王妈留守家中本无可厚非;但是主人家对于其生命安全完全置之不顾的态度,必然引起她内心的不满情绪。假如以一种类型化的符号人物来进行考量,那她无外乎要以一种闲言碎语的方式来表达对于潘家的埋怨。但文中王妈却完全没有这样一种适当的反映,显得平静有度以至麻木。这样的一种勾画难以符合这类人物的心理特点。

其次,文中代替王妈不满态度的,是一种迷信依据下产生的自得心理,其意在于表现封建消极文化长期禁锢妇女思想观念,致使他們变得愚昧麻木的现象。但是下层劳动妇女之所以认同并且追随迷信观念,根本在于他们想要从中获得有关现实利益的启示。通过一些不影响正常生活质量的香火银两来,换取自身某种心理暗示的满足。而文中的王妈所处的是有可能失掉基本生存需求的境遇,这种时候对于封建迷信的笃定不可能消除她们内心的不安情绪。这种情绪很可能转移为愤恨而加之于能够豁免她的灾罪却弃之不顾的潘先生一家。但是小说中依然用一双漂亮的绣花鞋,来使阎王另眼相看的心理刻画来进行阐释,这样的说法很难使人信服。

(二)某些儿童心理刻画的类型化缺陷

成年作家进行的儿童书写很大程度上类似于他者文化视角的叙述,是一种寻找有别于自身而期待在概念相异的群体中发现的行为方式。这就很可能使被书写的对象在与关照者的观念进行契合的过程中,而与其本质属性发生偏离。这篇小说中的某些儿童描写就存在这样的一种类型化缺陷。例如睡醒的阿大、阿二在床上呵痒为戏;阿大说要与爸爸同回家里,并向阿二做鬼脸,阿二则做哭泣状以示不乐意。这样的描写不能说不符合事实,但是却给人一种特定儿童表现的生硬感觉,使文中的儿童形象出现一种不自然的脸谱化倾向。这些使得作品表现儿童心理的深度与可信度有所降低。

综上所述,叶圣陶以其《潘先生在难中》心理刻画的实绩,体现了这种手法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独特优势,并且开拓了新文学的表现范围以及创作领域。虽然其时的他仍然处在青年时期,在人生体验和创作认识上仍然处于进行时,对于某些人物的心理分析显得有些许欠缺。但却也为其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实践,成为他日后更进一步的稳固的阶梯。

参考文献:

[1]夏传才.中国现代文学名篇选读(上)[M].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8.

[2]刘增人,冯光廉.叶圣陶研究资料[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6.

[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

[4]杜·舒尔茨.现代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儿童心理
基于IHSFCM的儿童心理健康分析研究
南南的困惑
对有效开展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小学语文教材中民间文学的选编原则研究
用马斯洛理论简析《爸爸去哪儿》萌娃的行为
重视儿童心理特点,完善小学音乐教学
儿童心理视角下小学体育教学策略探析
儿童心理与“绿色”儿童玩具的设计研究
浅谈引进版绘本图书编辑应注意的问题
顺势应对生活中的德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