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黄骅市保护性耕作技术创新基地建设
2017-04-20李洪义
李洪义
摘 要:黄骅市自2007年承担农业部保护性耕作项目以来,至今已经9a,其中玉米已经全部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建设和技术模式已经完善,建设保护性耕作技术创新基地条件已经成熟。
关键词:黄骅市;耕作项目;技术创新基地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233137
1 建设基地的必要性
黄骅市总面积1544.7km2,耕地面积4.9万hm2,通过保护性耕作工程的建设,减轻了农田水土侵蚀,提高蓄水保墒能力,提升农田耕层土壤肥力,项目区粮食可增产5%~10%左右,0.2万hm2耕地可增产160万kg。黄骅市保护性耕作创新基地建设,从生产、市场、技术方面都是急需的建设项目。以创新基地建设促进那样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创新、示范和推广工作。可以更好的改变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性发展。保护性耕作玉米宽窄行种植在东北等地区试验推广多年,增产效果明显,通过实地参观学习在沧州市农科院的帮助下引进吉林省农科院获得国家专利的玉米宽窄行机械化种植技术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以玉米宽窄行隔年轮换倒茬种植、合理密植、农机深松、测土配方施肥、精量点播、秸秆还田等技术为依托,按照统一整地播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收获的服务要求,因地制宜的探索实践适合黄骅市的玉米高产、稳产种植模式。
2 建设内容和标准
2.1 种植内容
技术模式夏季小麦收获后,秸秆或根茬覆盖条件下,免耕播种玉米;秋季玉米收获后,根茬或秸秆覆盖条件下,免耕或少耕播种小麦。
2.1.1 整地
以2~4a为周期采用间隔式深松作业,深松深度25cm以上,深松间距40cm。
2.1.2 施肥
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做到有机肥、氮、磷、钾及微量元素合理搭配使用。技术部门对示范田土壤采样检测,综合地力和玉米密植后的高产生长需要制定合理的、不同时期的施肥方案。
2.1.3 种植
平播大行距70cm,小行距40cm;形成宽窄相间、利于通风透光的良性田间生态环境。在征求农户意见的基础上密植幅度划为每667m2均3800~4000株、4100~4500株、4500~5000株3个档次进行对比试验。
2.1.4 种子
选择高产密植抗倒伏品种。
2.1.5 病虫草害防治
选择药剂包衣种子,播前可使用杀虫剂拌种;播后苗前使用高效低毒除草剂用打药机封闭土壤;在玉米生长期,化学药剂防治玉米螟和粘虫等;技术人员负责病虫害监测预报并指导适时防治。
2.2 农机与农艺相融合
2.2.1 整地机具
有深松深翻基础的地块进行机械灭茬旋耕整地,深度15cm以上;无深松深翻基础的地块进行深度25cm以上、间距40cm的深松旋耕整地。做到地块平、细,每平方米耕层内直径大于5cm的土块少于5个。
2.2.2 播种机具
春玉米在地温稳定在10℃以上播种,播种机调整行距为40、65cm播种。
2.2.3 收获机械
玉米苞叶完全枯黄并散开,籽粒基部与穗轴连接处出现黑层后,使用玉米收获机进行收获,同时将秸秆粉碎还田。
3 实施成效
比传统耕作方式减少1~2道工序,每667m2节约农机作业费12~15元,每667m2增产玉米55kg、小麦35kg。有机质年提高0.03%,速效氮增加0.8%~0.9%,速效钾增加11ppm,土壤含水量增加1.3%~1.8%,土壤孔隙度增加1%~2%,同时免耕播种可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抑制农田扬沙。作业质量:播种深度3~5cm(镇压后)、施肥深度8~10cm,秸秆残渣覆盖率平均在30.9%以上,深松作业深度25cm以上、间隔不大于70cm。
4 工作措施
4.1 加強组织领导
市农业局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主管副局长任副组长,局属有关单位及乡(镇)主管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统一谋划部署和推进项目工作。
4.2 规范基地建设和管理,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
设计标示图,包括基地位置、地块编号、涉及农户、品种面积等;设立标识牌,包括品种、亩均株数、种植方式等内容;建立工作记录,包括配方施肥、机械耕作、田间管理、测产结果等;责任到人,相关科室负责制定具体的基地技术规程,技术人员各司其职做好指导、服务和记录。充分深入开展技术培训,做到每户1个明白人,每家1张“明白纸”,确保农业技术进村入户到田。基地建设完毕后整理档案并撰写报告,选择科学适宜的种植方式和2~3个高产、优质、抗性强的主导品种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周勇.我国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