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论视域下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获得”研究

2017-04-20赵健于雪斗

东方教育 2017年1期
关键词:运动技能教育

赵健++于雪斗

摘要:认知论是经历了长期过程发展起来的学习理论。它在解释内在的复杂认知技能习得的心理活动过程方面,对运动技能的获得的理论和实践作出了独特的宝贵贡献。随着我国社会迅速发展,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也应该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所以目前我国教育在“观念、思想、内容、方法”等方面产生了新的变化,较之以往有了不同的改变。高校体育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在体育课中进行体育运动知识和体育运动技术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观念,体育态度,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和终身体育意识。

关键词:认知论;运动技能;教育;获得

1、认知论的概述

认知是指认识的过程以及对认识过程的分析。它包括感知、领悟和推理等几个比较独特的过程,这个术语含有意识到的意思。认知的构造已成为现代教育心理学家试图理解的学生心理的核心问题。

1.1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致力于研究教如何影响内部的认知过程。如注意、编码、记忆、回忆;这些内部认知过程如何导致新技能知识得获得及认知结构的改变;新学来的技能知识或新产生的认知结构如何影响操作。由此可见,认知心理学把教和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更重视学的作用;既注意学习的外部条件,但更重视学习的内部条件。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一个认知过程,即将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认知过程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建构过程,同化和顺应是建构基本环节,也是两种基本的认知方式,认知过程就是由这两种基本的认知方式组成的。所谓同化,是指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对新知识进行改造,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以充实、完善、发展原有的认知结构:所谓顺应,当现有认知结构不能同化新知识时,就需要学生将此进行调整,一顺应新知识的产生,重建新的知识结构,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更新和扩展。教学过程就是认知结构不断建构并提高的过程。

1.2认知论的实践

认知学习论在运用于教学实践时,强调要根据学生已有的心理结构,提供适当的问题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一般的原理,以便能把所學内容用于解决新的问题。认知学习理论为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丰富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为推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认知派学习理论的主要贡献是:

1.2.1重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充分肯定了学习者的自觉能动性。

1.2.2强调认知、动作技术理解、独立思考等意识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2.3重视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准备状态。

即一个人体育技能学习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外部刺激和个体的主观努力,还取决于一个人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非认知因素。准备是任何有意义赖以产生的前提。

1.2.4重视强化的功能。

认知学习理论由于把人的学习看成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因而很重视内在的动机与学习活动本身带来的内在强化的作用。

1.2.5主张人的学习的创造性。

布鲁纳提倡的发现学习论就强调学生学习的灵活性、主动性和发现性。它要求学生自己观察、探索和实验,发扬创造精神,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己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提倡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强调通过发现学习来使学生开发智慧潜力,调节和强化学习动机,牢固掌握知识并形成创新的本领。

2.大学生对体育教学认知情况分析

2.1大学生对体育教学重要性认知情况

大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重要性认知,不仅仅影响大学生在学习情感体验及学习行为倾向,对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影响也是巨大的。大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习态度影响学生学习行为的选择和学习的积极性,还影响学生的知觉判断,所以大学生只有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才能获得积极正面的情感体验和正确行为倾向选择,才能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在体育教学的学习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大学生对体育教学方法认知情况

体育教学方法是指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了达到所制定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的内容,由教师和学生通过进行所有的活动方式、步骤、手段的综合。可以理解为,合理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实现或者是实现程度,另外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则对教学实施的效率以及质量有重要影响,所以,正确使用和运用教学方法对整个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使用和运用教学方法时,要满足以下三种特点:整体性、启发性、灵活性。

2.3大学生对参与体育教学动机认知情况分析

动机是活动主体发动、维持某一活动并使其指向某一目标的内在过程,是推动人们进行某种活动动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参与体育教学动机就是以大学生为主体,大学生维持参与体育教学活动,所持续的动力和源泉。大学生在参与体育教学活动中,只有有了强大的动机,才能引起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兴趣,同时在此过程中采取有利于学习效果与效率的措施。 孔子曰:“无情趣,则不乐学。”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从选择课堂内容以及方法上,要从发展学生兴趣爱好入手,正确学生学习的动机,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体育相关知识的同时,娱乐学生的身心的同时,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以及终身体育能力打下基础。

2.4 大学生体育课堂参与行为情况分析

课堂是一种只有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两个活动同时发生时,才会出现的一种具有动态性的社会情境,以理解为课堂是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社会情境,另外学生参与课堂的行为可以称之为课堂投入,课堂学习的投入我们可以理解我学生的心理融入,是指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理解所学知识的努力的程度,其中包括三个方面:①认知投入、②行为投入、③情感投入,行为投入、认知投入、情感投入三者直接密切联系的同时又相对独立,只有三者相互协调配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3.大学生在体育运动技能中的获得

3.1大学生对体育运动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作为内驱动程序系统中积极活跃的心理因素,对于学习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兴趣,是提升体育教学质量,提高体育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高校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兴趣点,从大学生兴趣出发,激发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主观能动性可以理解为:活动的主体要有計划的、有目的性的进行认识世界以及改造世界的潜意识,指导我们在平时要善于发现和分析总结客观,并且要结合现实中的有利因素,具有

超前性的完成所设置的理想目标的力量。所以大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以及课后体育锻炼中要善于发现和总结各种有利因素和有利规律,从自身需求出发,整合各种有利因素,摆正学习态度,谦虚谨慎克服困难,从而使大学生体育课堂学习质量以及课后锻炼行为更上一层楼。

3.2增加高校中场地设施的建设,完善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为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成提供保证

器材设备、场地设施作为体育教学环境中的物质环境,良好的器材场地,可以为大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提供良好的运动环境和课堂气氛,同时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物质保障,所以相关政府部门可以从两方面加强高校体育器材设备、场地设施的建设,另外高校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各种各样的高校体育比赛活动,吸引各种赞助商,不仅可以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发展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同时获得资金用以器材场地的改善,服务于广大师生。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一种良好补充形式,要完善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管理和指导,体育部门要与学校其他部门紧密合作,共同关心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帮助大学生根据其兴趣建立各种体育单项俱乐部或社团。体育单项俱乐部的建立必须组织健全、章程完善、活动定时。培养大学生体育骨干参与各种组织管理,并聘请体育教师担任指导,提供必要的场馆和器材,为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提供物质保障。培养他们的体育意识,养成其体育习惯,使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形成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柳海民.当代教育理论专题[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毛振明.解读中国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3]王承绪.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主编 张力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

[5]体育心理学/主编 杨宗义,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8.

[6]体育心理学/马启伟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5.

[7]贾东晨.浅议体育教学要素的整合与优化[J].学理论.2010:290.

猜你喜欢

运动技能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精心设计情景 引领学生进行体育学习
提升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实践探索
田径教学中运动技能迁移规律的运用探讨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教育漫画
高中生篮球运动技能提升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