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趋势

2017-04-20王淑霞

新课程·小学 2016年12期

王淑霞

摘 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中,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和体会文章思想的重要教育方式,因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每个语文教师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理解课文每句话、每个词的意义,而是通过阅读这个方式培养学生乐于读书、好于读书的习惯和兴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閱读教学;兴趣

经过我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和观察,发现在现今以“应试教育”为主流的大环境下,阅读教学在课堂上乃至课堂下的教学效果微乎其微。在课下,很多家长都忙于让孩子参加各种补习班,以至于现在的孩子很少再有时间能够静下心来,坐一个下午看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任重而道远,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带给学生无限的阅读乐趣。

在国外的阅读教学研究中,有一种现象叫做“杰克现象”。在我国,这种现象也被映射到绝大部分中小学生身上。这是一种什么现象?这种现象又能反映出哪些问题?下面我将进行简短解说。这种“杰克现象”是指一个学生在家中、课下过度迷恋阅读一些除教材之外的阅读素材,像报纸、杂志乃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说明书;然而在课堂上却过度排斥学校的语文教材,抱怨课文没味道、不精彩。对于这一群体来说,他们对事物是充满好奇心的,如果单纯地让他们去阅读课文,感受课文讲了什么内容,和大家分享一下,这样他们是可以接受的,也是愿意的。然而很多学生耐不住性子,不愿意去读,抱着做任务的心态草草了事,出现这种现象,我们作为教师不能光一味地从学生身上找原因,认为他们不认真上课,也该从我们自身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找一下原因,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方面是不是哪个环节不够吸引学生。只有教师和学生都相互契合,教法与学法能完整对应,那一堂课才算是完美的。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我们往往也会看到一种现象,即同样的作品内容,如果是在课下,学生读起来津津有味,但是放到课本内,学生读起来便觉得不够精彩。这种现象我们可以把它认为是一种学生常见的阅读心态。十多岁的孩子,他们的心态往往是感性的而非理性的。把一篇辞藻华丽优美的文章放到他们眼前,告诉学生要分析出哪个词有什么含义,哪个句子体现了什么道理?等等,条条框框不失为一种枷锁。我要是学生,我也不愿意去阅读,不愿意走进课本。语文教育家章熊曾说过:“各门文化学科都是教而后会,唯独母语能够不教而会。”各个学科在没学之前可能都是从零开始,但是语文课却不同。对于一篇课文,不论它是长篇小说还是短篇散文,是古诗词还是文言文,学生初读都会有一种熟悉感,华夏五千年的文明是骨子里去不掉的。在课堂上教一篇课文时,很多教师都是根据自己的主观设计一套教学方案,从课文背景、作者、字词到中心段落,以一种类似公式分析的方法从头灌到尾,学生无“思”自通,教师讲得很累,学生听得也乏味至极。这种死板的阅读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到窒息,还何来兴趣可言?

读乃生智,读乃生情。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不读,怎么体会课文的思想。教师要想唤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首先就不要扼杀学生阅读的机会。要想消除学生消极的阅读心态,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教师就要合理设计课文的导入语。例如,讲授一篇文言文时,学生对文言文的词句用法较生疏,为了消除他们阅读恐惧的心理,可以在讲课前将文言文内容通过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这样不仅通俗易懂,还能留有悬念,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不失为一种阅读教学手段。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处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在学生深入阅读时,教师不要急着把自己的定论传给学生,要让学生在阅读之后进行思考,提出一些自己不懂或者不理解的问题,可以向老师提问,也可以在小组间解决,还可以全班一起讨论,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对于没有疑问的学生,可以让他们把自己阅读后的感受或者印象深刻的内容和大家分享,看看和同学之间会不会产生共鸣。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所以即使读同一篇文章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和感受。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事物变更的步伐也愈发加快。而教师能做的就是秉持一颗热爱教育不变的心,培养学生能够静下心来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在这样浮躁的教育环境下,学生要有善于阅读的思想,读好书,好读书,读经典,从课本内学会品读文章的技能,从课本外拓宽获取知识的途径。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品位词句、划分段落的阅读方法,还要指导学生将这些无形的知识技能运用到有形的阅读活动中,使学生真正做到为国家之崛起而读书。

参考文献:

[1]郭明果.浅析如何强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学周刊,2016(25).

[2]陈容.浅谈阅读兴趣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5(8).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