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情感实践
2017-04-20李春玲
李春玲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中,情感教学日益凸显出重要地位。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情感体验的作用,帮助学生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体验情感,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他们的情感,结合课程内容开展实践活动深化他们的情感,进而在认知明理中升华他们的情感。
關键词:品德与社会;教学情感;实践
情感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纽带,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尤为重要。缺少情感教育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往往会枯燥无味、苍白无力。实践证明,对学生品德的培养不能只靠说教,而应在课堂上结合情感体验进行适时引导、积极渗透,将知识有机地融合情感,彰显课程的情感特征。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与校本研修实践,笔者总结了一些经验。
一、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体验情感
首先,教师要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程学习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容,将目标植根于教学实践与学生的内心深处,让学生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体验和感悟,实现情感体验的积累。“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将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让教学回归生活。
例如,在二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日日盘中餐”的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集体参观我校午餐的制作过程,帮助学生体验一日三餐的来之不易,引导学生珍惜每一粒粮食。同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看各种粮食图片,欣赏和“粮食”相关的歌曲,让学生讲述自己每天吃的食物的来源与制作程序。通过创设各种生活情境,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一堂课气氛浓浓,环环相扣,高潮迭起。课后,学生普遍反映,融入了生活情境体验的品德与社会课不再枯燥,而是趣味无穷。
二、以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情感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通讯发达、网络普及,现代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教学手段也已经走进课堂,教育也必须发挥数字化、信息化的优越性,借助它们丰富教学实践。教师要积极尝试把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微课运用到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
情感是行为的动力,只有学生对平凡的劳动者有了深厚的感情,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尊重他们,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并在自己长大成人后,尊重自己作为劳动者的身份,体验自身不平凡的价值。因此,笔者在“感谢您,平凡的人们”的教学过程中设置了微课——“平凡的马路天使”,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仿佛真正来到了马路工人身边。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般的真实感受,激发他们尊敬环卫工人的真实情感!
三、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情感
实践是情感的最终领域,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更关注通过一个个贴近生活的活动让学生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结合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与主题开展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例如,笔者常常让学生自编、自演一些生活小品或小故事。为完成这些任务,学生在课下都准备得很认真,并反复练习,进而在表演中领悟、体会情感变化,实现情感深化。这些不同的实践教学手段激发和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它们通常是简单易行的,却常常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在认知明理中升华情感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最终会帮助学生实现道德情感的理性认知。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常以情感为突破口,以情感人,以表明理,激发学生的道德感情。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在认知明理中升华情感,并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如在“感谢您,平凡的人们”这一课的教学中,在被身边的劳动者无私奉献的精神打动之后,学生内心的感激之情被激发出来。这时,笔者乘胜追击,向他们展示大量的为家乡建设、为祖国昌盛默默奉献的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工作的图片,学生观看后,不约而同地把最热烈的掌声献给了图片中的劳动者,在情感升华的同时,获得了对平凡劳动者价值的理性认知。
综上所述,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情感目标的达成对学生良好情感的生成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要将情感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把握“以情引情,以情生情,以情激情,以情育情”的教学理念,实现情理交融的教学效果,促进知识的内化,实现知与行的统一,在情感教学实践中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昕.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案例[M].延吉:延边教育出版社,2008.
[2]李良敏.情感教学的实例探索[J].中国西部科技,2006(12).
[3]陈青.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的情感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