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在椎体骨折线内弥散情况对疗效的影响
2017-04-19张鹏程
【摘 要】 目的:探讨和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在椎体骨折线内弥散情况对疗效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选择我院在2014年7月-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104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主体,按照患者骨水泥在椎体骨折线内的弥散情况分为甲组(充分弥散)和乙组(弥散不佳),每组各例52患者,对比甲乙两组患者的VAS评分、ODI、Cobb角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甲组患者的VAS评分(3.48±1.22)分少于乙组患者(18.64±4.82)分,差异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t=23.020,P=0.000)。甲组患者的ODI(12.58±1.41)少于乙组患者(15.21±1.62),差异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t=9.245,P=0.000)。甲组患者的Cobb角(6.38±4.97)°少于乙组患者(10.13±4.61)°,差异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t=4.176,P=0.000)。甲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5.77%)少于乙组患者(19.23%),差异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x2=4.254,P=0.039)。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可有效的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疼痛感,且患者的功能障碍得到明显的改善。骨水泥在患者椎体骨折线内的弥散情况不佳对疗效产生一定的影响,可能是患者术后出现进展性后凸畸形主要的原因。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水泥 椎体骨折线 弥散情况 临床疗效
为了探讨和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在椎体骨折线内弥散情况对疗效的影响,此次研究选择我院在2014年7月-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104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主体,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选择我院在2014年7月-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104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主体,按照患者骨水泥在椎体骨折线内的弥散情况分为甲组(充分弥散)和乙组(弥散不佳),每组各例52患者。甲组患者中男性为28例,女性为24例;年龄在51-83岁之间,平均为(65.17±4.25)岁;病程在3h-3个月之间,平均为(1.11±0.35)月。乙组患者中男性为29例,女性为23例;年龄在52-82岁之间,平均为(65.24±4.31)岁;病程在4h-3个月之间,平均为(1.13±0.36)月。甲乙两组患者上述资料差异对比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对比。
1.2 方法
评价骨水泥在椎体骨折线内的弥散情况的方法:依据术前CT或者MRI来判断骨折线的位置,CT矢位中影像表现是条带状骨质压缩导致密影或者真空裂隙,发现椎体的周围皮质裂口的位置,从而确定患者骨折线的具体走向;MRI中的T1和T2加权像中都为低信号条带区,可定义成骨质压缩带或者压缩骨折复张后真空裂缝。依据术后X线或者CT检查来评价骨水泥在骨折线的弥散情况,在骨折
线内骨水泥弥散不佳:患者术后的、CT矢状位图像、X线侧位片提示骨水泥没有到达骨折线的所在位置,或者骨水泥已经弥散到骨折线处,但填充范围少于1/2。相反情况就可定义成在骨折线内骨水泥弥散良好。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甲乙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骨水泥渗漏、骨折椎体再次塌陷、进展性后凸畸形)以及Cobb角。
1.4 疗效评价标准[1]
使用V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来评价患者的疼痛情况,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疼痛感越强。通过ODI(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价患者的功能障碍情况,障碍情况同数值正相关。
1.5 统计学分析
SPSS19.0软件统计分析此次研究数据,VAS评分、ODI、Cobb角以(x±s)表示,使用t检验,不良反应发生率以(%)行表示,用x2检验,如若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甲乙两组患者的VAS评分、ODI、Cobb角
如表1所示,甲组患者的VAS评分少于乙组患者,差异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t=23.020,P=0.000)。甲组患者的ODI少于乙组患者,差异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t=9.245,P=0.000)。甲组患者的Cobb角少于乙组患者,差异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t=4.176,P=0.000)。
2.2 对比甲乙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
如表2所示,甲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少于乙组患者,差异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x2=4.254,P=0.039)。
3 讨论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在保守无效治疗后,可进行经皮椎体成形术,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感,但会因一些因素而影响到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治疗效果[2]。有研究表明,椎体成形术有效的一个机制就是骨水泥固化后患者骨折椎体轻度、力学支撑效能以及稳定性均得到明显的提高[3]。骨水泥的弥散是否均匀同穿刺管道的位置和椎体骨质的疏松程度存在一定关系,为了确保骨水泥可在椎体骨折线内弥散均匀,就需要在术前判断出骨折线部位,而在术中应用双侧置管来注射骨水泥,一条管道在骨折线的下方,保证骨水泥易向患者的骨折线内进行渗透。假如穿刺管道的位置距离骨折线部位较远,就易出现在椎体骨折线内骨水泥弥散不佳[4-6]。本次研究结果为:甲组患者的VAS评分、ODI、Cobb角、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优于乙组患者,差异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经皮椎体成形术可有效的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疼痛感,且患者的功能障碍得到明显的改善。骨水泥在患者椎体骨折线内的弥散情况不佳对疗效产生一定的影响,可能是患者术后出现进展性后凸畸形主要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潘俊,杨惠林,孟斌等.经皮椎体成形术及椎体后凸成形术骨水泥的研究进展[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2,22(1):81-84.
[2] 吴寅良,王強,彭俊等.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患者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效果[J].广东医学,2016,37(11):1669-1671.
[3] 李波,余雨,卢旻鹏等.高粘度骨水泥注入椎体成形术治疗急性重度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J].激光杂志,2013,25(6):118-119.
[4] 高伟杰,胡伟.骨水泥在椎体骨折线内弥散状况对PVP疗效影响的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5,5(24):201-203,206.
[5] 俞武良,陆建猛,韦勇力等.经皮椎体成形术中椎体内骨水泥分布范围对疗效的影响[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3(20):1836-1840.
[6] 江晓兵,莫凌,梁德等.骨水泥在椎体骨折线内弥散情况对椎体成形术治疗效果的影响[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4,32(2):144-149.
作者简介:张鹏程,(1973年—)男,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骨外科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