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手术治疗脊柱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6-07-26梁永新梁振夏智昌
梁永新 梁振 夏智昌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不同手术治疗脊柱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56例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 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28例。对照组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 研究组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术后各时间点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本组术前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射量、椎体高度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治疗脊柱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和经皮椎体成形术两种手术方式的治疗疗效均较为满意, 从骨水泥注射量、手术时间等方面来看, 经皮椎体成形术更具有一定优势。
【关键词】 脊柱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视觉模拟评分法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7.051
脊柱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为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 有调查结果显示, 近年来, 此疾病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 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本文探讨不同手术治疗脊柱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56例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选患者均符合临床中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诊断标准[1]。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28例。对照组中男18例, 女10例, 年龄53~69岁, 平均年龄(65.32±2.41)岁;
研究组中男17例, 女11例, 年龄54~71岁, 平均年龄(65.74± 5.3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研究组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 呈俯卧姿势, 将腰部垫高, 局部麻醉, 对术野区消毒, 麻醉见效后, 在C型臂X线机下定位, 基点为弓环外上方, 选取穿刺点。穿刺方位在棘突旁3 cm部位, 塌陷终板和穿针之间呈平行状, 穿针处理好后, 把穿针针芯拔出, 装入导针, 在病椎部位钻入空心导管, 在X线机辅助下, 评估其位置和深度, 注入造影剂, 无异常状况下给予骨水泥制备作业[2], 将骨水泥注入到病椎, 密切监视, 直至骨水泥凝固后将导管拔出。术后, 密切观察患者各状况。对照组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 患者姿势、麻醉方式、穿刺方式均同研究组, 装入导针后, 安装球囊, 在X线机引导下把高度恢复完成后, 将球囊取出, 将骨水泥注入到病椎, 其他处置和研究组患者一致。
1. 3 观察指标 患者疼痛状况采用VAS评分进行判定, 分数越低表明越良好;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射量、椎体高度、并发症发生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VAS评分 研究组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2个月时VAS评分分别为(8.32±2.53)、(3.96±1.93)、(2.53± 2.02)、(2.48±2.01)分;对照组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
术后2个月时VAS评分分别为(8.96±1.88)、(3.04±1.98)、(2.88±2.35)、(2.65±2.34)分。两组术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和本组术前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相同时间点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2 各指标及并发症情况 研究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射量、椎体高度分别为(36.32±13.11)min、(3.21±0.42)ml、(22.53±2.33)mm;对照组分别为(51.04±20.15)min、(5.43± 0.32)ml、(26.57±2.44)mm;研究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射量、椎体高度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发生骨水泥渗漏9例(32.14%)明显多于对照组3例(10.7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脊柱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疾病的治疗上, 一直以来, 临床多采用活血化瘀、支具支撑、对症止痛、体位复位等方式, 但均存在卧床恢复时间较长的劣势, 且并发症发生率和伤残率较高等, 所以, 目前多采用手术治疗, 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和经皮椎体成形术在此疾病的治疗上应用较为广泛。经皮椎体成形术不仅可达到稳定脊柱和止痛的目的, 同时可让塌陷的椎体得到恢复, 矫正畸形状况, 因此在患者中的接受程度较高。本文所探讨的两种方式均为微创治疗方式, 对手术耐受性好、各功能组织良好、椎体骨折不稳定等患者来说, 早期及时给予微创手术方式, 对椎体高度恢复有诱导作用, 且可促进脊柱生理曲度的恢复, 可让骨折脊柱得到暂时性固定和永久性稳定[3], 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得到促进, 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 临床治疗脊柱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和经皮椎体成形术两种手术方式的治疗疗效均较为满意, 从骨水泥注射量、手术时间等方面来看, 经皮椎体成形术更具有一定优势。
参考文献
[1] 唐龙, 杨波, 章波, 等.数字骨科学在微创治疗严重OVCF中的临床应用.中国数字医学, 2015, 10(1):61-63.
[2] 赖欢乐, 刘东光, 陈理端, 等.单双侧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单节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中远期临床疗效观察.中国基层医药, 2013, 20(7):991-993.
[3] 朱耀辉, 崔快.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中医正骨, 2013, 25(6):40-41.
[收稿日期:2016-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