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初步分析
2016-11-30马伟涛乔丹张富运
马伟涛+乔丹+张富运
【摘要】 目的 对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和分析。方法 120例脊柱转移瘤患者,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开放性手术治疗, 观察组患者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疼痛评分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Frankel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功能方面, 观察组49例恢复, 恢复率为81.7%(49/6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7%(37/6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对于开放手术治疗方法, 经皮椎体成形术具有术中出血少, 手术时间短, 恢复快的特点, 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意义, 值得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开放手术;脊柱;肿瘤转移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7.043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肿瘤患者的生命也在不同程度上延长了。脊柱转移肿瘤作为临床上一种常见的肿瘤, 最近几年发病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1]。正脊椎的转移性肿瘤, 最先表现恶劣病情的是椎体, 椎间盘因为血管稀少受到病情影响较小。对肿瘤向脊柱转移的趋势有很多说法。大多研究认为肿瘤细胞扩散进血液, 并在肝、肺和骨髓的毛细血管床停留。这些细胞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建立原发扩散点。静脉里还有一条通过静脉血逆行进入脊柱的扩散通道。转移性肿瘤通常会造成患者难以承受的疼痛, 一般还会伴随脊柱痉挛和不同表现形式的神经功能不全, 造成治疗和护理艰难, 导致患者的生活水平急速下降, 加速患者的病情恶化。患有脊柱转移瘤应首先对脊柱内具体病灶进行全面的判断。然后, 尽一切方法诊断确切的原发位置。原发位置的确定对脊柱转移瘤的诊断和治疗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随着脊柱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 脊柱肿瘤治疗理念的不断转变, 外科治疗方法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患者的接受。目前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手术治疗方法为开放手术治疗, 这种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患者的病情, 延长患者的生命,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但是这种方法在手术过程中出血量大, 手术后并发症多。经皮椎体成形术作为一种新型的临床外科治疗方法, 能够极大的改善开放手术的缺陷, 延长患者生命,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本文将对经皮椎体成形术在脊柱转移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展开初步探究和分析, 探究的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本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20例脊柱转移瘤患者,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60例。观察组患者中, 男38例, 女22例, 患者年龄最小24岁, 最大89岁, 平均年龄58岁, 患者原发性肿瘤状况为:肺癌患者有24例,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有17例, 乳腺癌患者有13例, 肾癌患者有2例, 前列腺癌患者有1例, 另外宫颈癌、直肠癌、甲状腺癌患者各1例, 所有患者均为腺癌转移。对照组患者中, 男37例, 女23例, 患者年龄最小25岁, 最大83岁, 平均年龄59岁, 患者原发性肿瘤状况为:肺癌患者有23例,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有16例, 乳腺癌患者有15例, 肾癌患者有2例, 前列腺癌患者有1例, 另外宫颈癌、直肠癌、甲状腺癌患者各1例, 所有患者均为腺癌转移。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患者开放性手术治疗。手术开始前给予患者必要的手术治疗指导, 并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全身麻醉处理。在开展后路手术过程中, 将1~2组椎弓根钉拧入患者病锥上下椎体之中。随后对涉及肿瘤的后方椎弓、部分肋骨以及小关节给予切除处理, 将椎体肿瘤进行全部或者大部分切除处理, 继而开展人工椎体重建操作, 从下椎体部位直视将骨水泥注射患者椎体内。在开展前路手术前, 首先将患者椎体展露在前方, 将椎体肿瘤进行全部或者大部分切除操作, 随后进行人工椎体重建, 将板钉规定在患者上下椎体部位, 并重建患者钛笼。为更好的提高手术效果, 降低手术给予患者的二次伤害, 在针对肝癌、肾癌、甲状腺癌等富血管肿瘤患者开展开放性手术治疗过程中, 需要采取术前血管栓塞, 以减少术中出血状况, 提高手术效果。
1. 2. 2 观察组 给予观察组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手术开展前给予患者局部麻醉处理。手术全程给予患者心电监护, 注意患者心电特征变化, 对于出现异常情况的患者开展术中急救措施。针对胸腰椎病变患者, 术中借助C型臂X线机透视, 行双侧或单侧椎弓根穿刺, 直到患者椎体骨破坏部位, 同时取部分患者作为病理研究对象, 对其首先沿通道取活检检测, 在X线透视监测下将1~7 ml骨水泥注射至上下椎体之中;针对颈椎病变患者, 给予其经前路局部麻醉或者颈丛麻醉处理, 穿刺以小切口为主, 而多发转移患者则需要同时接受2~3个椎体操作, 以便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疼痛评分、运动功能恢复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给予两组患者疼痛评价, 以Frankel分级评估患者脊髓功能, 其中1~5分分别代表A~E级别;利用ECOG评分标准对患者功能状况以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价。术后给予120例患者定期问诊或者电话随访。随访期自患者出院起至患者死亡或最后一次随访为止。其中患者生存时间为术后至死亡或者手术至患者最后一次接受随访时间, 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3、6个月的疼痛状况, 同时对患者不同时间节点的功能状况以及活动能力进行评价[2, 3]。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疼痛评分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Frankel评分与本组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功能方面, 观察组49例恢复, 恢复率为81.7%(49/6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7%(37/6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经皮椎体成形术主要治疗关于骨质问题造成的椎体压迫性质的骨头折断或肿瘤浸润造成的痛觉, 并增加脊椎的耐受度, 但不能解决神经系统或脊髓受压的临床表现, 也不能使肿瘤不再增生。使用经皮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可以马上对疼痛的状况进行消除, 使脊柱的稳定情况好转, 相应的脊柱的耐受力增加。大部分的脊柱转移瘤是没有具体临床表现的良性肿瘤, 只有部分的转移瘤对椎体造成的伤害较剧烈, 会造成椎体挤压型折断或显著性的凹陷, 引起强烈的痛觉或对神经或脊髓造成干扰,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可增强椎体的强度, 消痛、堵塞肿瘤实体。这样的操作使手术更加简便, 不用进行椎体的去除。
通过本文的研究不难发现, 脊柱转移肿瘤疾病的临床病死率极高, 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地危害, 患者受病魔的折磨, 容易出现较为严重的心理疾病。在此背景下, 经皮椎体成形术相比于传统开放性手术在应用中, 具有较为突出的优点, 实验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疼痛评分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相对于开放手术治疗方法, 经皮椎体成形术具有术中出血少, 手术时间短, 恢复快的特点, 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意义, 值得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长远, 罗光平, 肖业生.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肿瘤的临床疗效分析.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5, 5(12):1020-1021.
[2] 郑龙坡, 蔡郑东. 射频消融技术在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国际骨科学杂志, 2015, 27(4):220-224.
[3] 高万旭, 宓士军, 高景春, 等. 单侧入路椎体成型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浙江临床医学, 2009, 11(10):1074-1076.
[收稿日期:2016-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