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融通”与“相异对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文化关系研究

2017-04-19戚晓东

魅力中国 2016年20期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

戚晓东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一直以来就是学界关注的热点。国内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存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两者“相异对立”,无法共存;另一观点则认为,两者“综合融通”,可以相互结合。在对两者相互结合的问题上,学界主要从结合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契合点、原则、路径、历程等方面展开探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 相异对立 综合融通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由来已久,近些年,在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变得更加突出,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马克思主义自传入中国以来,便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

一、“综合融通”与“相异对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能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关系到马克思主义能否在中国扎根生存,决定着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因此,如何更好地促使两者的结合一直是学界关心的问题。总体而言,学界主要有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两者存在一致相通的地方,可以取长补短,综合融通;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两者相异对立,不能共生。

(一)“综合融通说”

陈方刘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很多的相通性, 去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其相通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社会理想方面大同社会与社会共产主义有相同之处;在世界观方面,天下一气与世界物质性原理有相同之处;在辩证法方面,阴阳学说与对立统一规律有相同之处。[1]葛荣晋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具有相容、相通的地方,一方面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原则;另一方面,也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二重性,除了它的时代性、阶级性外,还含有超时代、超阶级的普遍意义。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成为可能。[2]

總体而言,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之所以能够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内在的契合和相通之处,能够从本土文化中找到其结合点和生长点,正是基于此,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大地上开花结果,最终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二)“相异对立说”

与许多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通相容不同,一些学者指出二者之间的相异相别之处。梁漱溟指出,中国文化主张“调和持中”,与马克思主义存有巨大差异,因此马克思主义并不适合中国国情。[3]张岱年同样认为,“我国古代的唯物论与西方的唯物论,虽同属于唯物论,但差别很大;中国古代的辩证法与西方的辩证法,虽然都可称为辩证法,但差别更大。我们不应该见同而忽异。”[4]刘宏章通过考察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差异,认为二者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产物,又有着非常不同的阶级基础和文化背景。[5] 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世界观,而儒家文化一直是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此外,还存在一些极端的观点,要么极端的认为传统文化是封建荼毒,应该全盘拒绝;要么全盘否定外来文化。前一种极端观点认为,儒家文化代表的是“封建余毒”,中国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应保持其“纯洁性”与“纯粹性”。[6]后一种极端观点主要是一些新儒家代表站在维护儒家文化的立场或者政治立场上,尤其是蒋庆提出了“要马统则不能有儒统,要儒统则不能有马统,两者不可得兼”[7],鼓吹儒家文化可以救中国,应以现代新儒家取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

二、可能性与具体路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的研究,成为近年来学界的热点,该问题的研究主要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契合点、路径、等几个方面展开。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虽然存在先天的差异,但二者的结合是十分有必要的。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是近代中国文化选择的需要;更是中国社会实践的需要。[8]也有学者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优秀理论品质的内在要求,又是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客观要求。[9]同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也存在结合的可能性。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契合点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理论自然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同之处,但二者之间也存在相沟通、相衔接的因素。张岱年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相似之处主要有七个方面。”[10]许全兴认为“东圣西圣,同此心,同此理”。这话不无道理。准确的说法应是“东圣西圣,同此基础,同此心,同此理”[11]。

此外,有学者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价值契合点。第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结构模式“家、国本位”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的社会性观点具有相通之处。第二,中国传统文化“以民为本”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具有相通之处。第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经世致用”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具有相通之处。[12]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路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途径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会有不同的总结。有学者认为,要把握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度”。既要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在语言表达方式、思想内容以及理论形态上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又要注意不能以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来比附和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有学者基于主体视角进行分析,指出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具体过程中,作为创新主体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只有具备足够的学养、立足当下的实践、具有高度的自觉和把握飞跃的时机,才可以顺利实现二者的有效结合。有学者强调从学理上对二者的理论框架及内容进行系统分析,把握好三个主旨:推进儒家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培育开放兼容性的世界眼光。[13]

猜你喜欢

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