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内在逻辑与现实问题
2017-04-19王明慧
摘 要: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它包括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与本质逻辑三个层面的内容。从理论逻辑上看,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时代化的子概念,是被包含与包含的种属关系。从实践逻辑上看,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要推進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从而能够适应时代化发展的需求,引领时代发展趋势。从本质逻辑上看,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保持先进性与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在不同时期都会面临不同的现实问题。新的形势、新的课题、新的技术条件给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提供了良好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正确面对并解决其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才能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发展与创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时代化 内在逻辑 现实问题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大命题与战略任务,这是在我党历史上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大命题,是我党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尽管在我党历史首次以概念的形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但作为一种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在马克思主义诞生时就已经开始了。因此,我们要科学、全面地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要明确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本逻辑,然后在此基础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在逻辑
自从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命题以来,学术界围绕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进行了多层面多视角的探讨与解读。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本概念、基本内涵也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诠释与解读。有的学者从突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静态规定角度来界定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认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让马克思主义同当前时代发展的需要与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从而能够使其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解决时代提出的新课题。”[1]有的学者从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动态发展性来分析与诠释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指出,“马克思主义作为反映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与趋势的科学,自身所具有的与时俱进性推动其必然也要随着时代与实践的发展而发展。”[2]“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体现了世界性与民族性、继承性与发展性的统一。”[3]有的学者从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科学逻辑进行诠释,指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指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认识与改造世界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需要同时代主题与时代特色紧密结合,能够从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汲取新东西,不断补充自己,能够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4]
尽管学者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科学内涵进行了不同的诠释与解读,并大都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发展需求的结合,进而提升马克思主义回答时代课题的能力。但是,我们也发现,一些学者在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科学内涵进行诠释的时候,过分突出了世情的方面,而忽视了国情的方面,过多的突出了某一个方面,而忽视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逻辑性与系统性。因此,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科学内涵界定与诠释还不够深入、还不够充分。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本逻辑应该从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与本质逻辑三个层面来进行分析与把握。
从理论逻辑上看,“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时代化”这两个概念是被包含与包含的种属关系,“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时代化”的子概念。因此,所谓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要对产生于过去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进行“时代化”,让其能够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呈现新的时代精神与时代特色。当然,这种“时代化”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结果,“时代化”的过程推动着“时代化”的结果,“时代化”的结果体现着“时代化”的过程。
从实践逻辑上看,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与当今时代特征、时代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能够反映时代精神,解答时代课题,从而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引领时代发展趋势。所以,实践逻辑层面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化时代,一是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所谓马克思主义化时代就是运行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认识当今时代、分析当今时代,进而能够科学全面的把握时代主题,回答时代提出的新问题,使马克思主义能够指导时代实践,引领时代实践,实现时代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化;所谓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产生于过去时代的科学理论,要永葆它的科学性就需要不断的从时代实践中汲取营养,总结时代实践的精华,形成能够全面反映时代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只有植根于现实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不例外,也必须植根于时代实践之中,在时代实践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化时代”与“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二者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共同统一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之中。马克思主义化时代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前提、手段,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结果、目的。
从本质逻辑上看,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包括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本质、核心与关键三个方面。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本质,保持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核心,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关键。与时俱进使马克思主义能够不断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讲的那样,“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5]保持先进性是使马克思主义既不超越历史阶段,又不滞后于时代发展,实现马克思主义历史性、阶段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统一。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精神、时代特色的紧密结合而产生出马克思主义新的理论形态或标志性理论成果,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本质在实践形态中的体现,这也是衡量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能否实现最终目标的根本标准。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历史,是不断与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紧密结合,不断创造马克思主义新的理论形态的历史。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现实问题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在中国的推进表现为一个历史过程。不同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都会面临不同的现实问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也不例外,它是在一个全新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科学、全面、完整、准确地把握与理解马克思主义,如何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时代课题,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新的形势、新的课题、新的技术条件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推进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顺利推进必须解决其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只有这样,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才能实现持续不断的发展与创新。
(一)新时期形势新变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面临的现实问题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我们党准确把握时代主题与时代特征,紧跟时代潮流,充分认识与全面把握世界形势、当代国情与党情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时代命题。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党科学认识与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础——世情、国情与党情也在发生改变。新时期形势的新变化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带来了冲击与挑战。当代中国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需要正确应对与化解这些挑战与问题。
1.世界形势的新变化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带来冲击与挑战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马克思主义就在不断的时代化,从而使马克思主义能够接受各种困难与问题的考验与洗礼。新时期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类社会已经从工业经济时代步入到信息经济时代,世界从两极对峙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并日益成为生产力中的第一决定性因素。世界形势的新变化给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提出更好的要求,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也提出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的要求。另外,当今世界的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世界各国大都在一门心思搞建设、谋发展,世界各国的综合国力也明显增强。这些新变化给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带来更大的挑战。
中国的改革开放,面对世界多极化发展的曲折性与非均衡性,面对全球性问题的复杂多变,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困难是无法预知的。所以,新时期世界形势的新变化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带来了巨大挑战,如何及时、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关系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进程与实效。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带来挑战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以来,我国的经济、政治、社会等各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阶段,我们既面临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矛盾凸显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一心一意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结果。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新问题与新矛盾给马克思主义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正确认识我国国情,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并解决新问题,进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面临的新挑战。如何应对与解答这些新问题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亟需解决的时代课题。
3.中国共产党党情的新变化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带来挑战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随之而来的中国共产党的党情也在发生着变化。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执政党,担负着团结和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变化的党情面前,如何克服在执政中面临的风险与挑战是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与现实问题。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面临的新课题与新挑战。可以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无论是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执政环境、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还是党员干部队伍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新时期形势的新变化给党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时代新变化给我们带来的挑战,积极推进当代中国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历史进程。
(二)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面临的现实问题
随着全球化的加快推进,多元思想文化呈现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发展态势。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自身的优势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全面的文化渗透,企图实现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边缘化”。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与发展,我们国内的社会思潮也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发展态势。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各种社会思潮可谓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这些思潮中有的公开歪曲马克思主义,有的公然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另外,我国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研究还存在着认识误区与研究不力等问题。上述问题的存在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带来了巨大挑战。
1.多元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带来冲击与挑战
什么是社会思潮呢?社会思潮是时代的产物,所谓社会思潮是指“在一定时期在某一社会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社会生活具有某种程度影响的思想趋势或思想潮流。它们从一个层面反映社会生活的变化,对人们的精神及社会发展产生性质不同、程度不等的影响。”[6]随着全球化浪潮和多元文化价值谱系的冲击下,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西方多元社会思潮不断加大对我国的思想渗透,冲击着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可以说,“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从来都没有放弃走向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努力,它们总是利用各种机会和渠道,千方百计地同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争夺话语权,力图主导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影响中国社会的性质”[7]。当前在中国影响比较大的西方社会思潮主要有: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在这些思潮直接冲击着马克思主义主流话语权,冲击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度,冲击着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产生了负面作用。
2.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认识误区给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带来挑战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进程中,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正确、全面、准确地认识与把握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前提与基础。然而,现实中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认识误区与错误看法,主要有:一是极“左”思潮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误读影响仍然存在。由于极“左”思潮往往给人以正统的印象,带有极强的迷惑性,在目前的中国社会中依然存在着这一思潮,其影响仍然不可小觑。因此,极“左”思潮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一大障碍;二是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与“意识形态终结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与“意识形态终结论”是对马克思主义虚无化处理的典型表现,是对马克思主义时代价值的否定,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认识与教条化解读的必然结果。三是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对待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另外,目前国内一部分人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没有契合点,对西方文化存在两极化的认识,要么过度肯定,要么过度否定,对科学技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推动认识也不够全面。上述认识误区与错误观点的存在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一大障碍。
3.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不足给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带来挑战
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实践的发展既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现实动力,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因为马克思主义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地的应对与回答现实对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挑战与时代课题。如何做到这一点呢?这就需要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有科学态度,不断加深对其的研究,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了解,进而在现实生活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然而,目前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还存在种种不足。理论研究的不足使得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升华不足,使得现实中对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与冲击回应无力,最终导致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与批判力下降,减弱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服力与认同度。当前,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二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与现实脱节。三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批判性不足。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对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的挑衅与责难缺乏有力的批判与论战,对一些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置疑之声也缺乏有力的批判与回应。[8]这就严重制约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阻碍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推进。
(三)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面临的现实问题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以网络、手机、数字传媒为主要形式的新媒体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径。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在提升人们的言论自由度与信息获取度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负面问题,给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带来严峻挑战。有关数据显示:“现在世界上80%以上的网上信息是由美国提供的,世界上75%的电视节目和60%以上的广播节目的生产和制作也是由美国控制的。美国电影产量虽然只占世界的7%左右,但却占总放映时间的50%以上。”[9]由此可见,在信息社会的背景下,媒体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在带给人们生产、生活便利的同时,也给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控制与管理带来更大的难度,给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带来冲击,这就给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推进带来严峻的挑战。
1.信息传播自由度影响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理论成果的公信力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更加自由。但其信息来源于出处也很难把握,在浩瀚的新媒体信息中,可以说是鱼龙混杂,良莠不分。信息传播自由度的提升一方面推进了社会正向信息的传播,另一方面也无形中使得各种虚假失真信息、负面信息得以广泛传播。在新媒体的技术环境中,无论信息的发布者,还是信息的传播者,他们的身份往往是虚拟的,他们发布的信息的真实性也是很难考证的。这种不受控制的信息传播技术往往会导致一些伪科学等大量观点在新媒体上的传播,这严重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观念。这些伪科学观点在新媒体上的传播严重冲击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理论成果的传播主控权,不利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理论成果的大众化推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信息传播自由度不加任何管理,或者管理不善,就会给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带来极大的威胁与风险。这种问题一旦被敌对分子、敌对势力利用的话,就会严重制约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如果任由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理论成果通过新媒体传播载体被恶意丑化与传播,就会严重损害广大人民群众原有的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损害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削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降低广大人民群众对我党执政的政治认同。也会导致广大人民群众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被扭曲,导致思想混乱,理想信念淡化,最终导致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理论成果的公信力被削弱,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被“边缘化”。消除由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消极影响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
2.信息管理制度的滞后严重影响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理论成果传播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新媒体传播媒介的信息管理制度建设的滞后与不完善严重制约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理论成果传播的实效性。判断信息管理制度好坏的标准不在制度本身,而在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理论成果的传播效果的好坏。目前,在传统信息传播载体方面,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理論成果的传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传统信息传播媒介的信息管理制度相对较为健全,但新媒体的传播载体的崛起与发展,使得我们原有的管理制度与新媒体传播信息管理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不能满足新媒体传播媒体的信息管理要求。这就使得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理论成果的传播效果与理想目标之间还有较大差距,还不能满足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需要。
新媒体传播媒介的信息管理制度建设的滞后与不完善也严重影响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理论成果的传播针对性。由于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无论是在信息的承载量上还是信息的传播速度上都远远优于传统媒体,这就使得新媒体承载了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既包括有价值的信息,也包括毫无价值的垃圾信息。大量垃圾信息的出现一方面严重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学习耐心、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在大量的信息中所混杂的不良信息也严重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息选择的甄别力与判断力。过多的信息判断与甄别往往会耗费人们的大量精力,很难保证人们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理论成果的正确导向。
参考文献:
[1]何毅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N].人民日报,2009-10-27(07).
[2]梅荣政、杨瑞.推进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科学认识[J].思想理论教育2010,17:12.
[3]熊建生、胡拓.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科学意蕴[N].湖北日报,2010-04-09(12).
[4]刘昀献.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J].求是,2010,5:25.
[5]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7.
[6]邢贲思、江涛.当代西方思潮评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0,1:73.
[7]王国敏.挑战与回应: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地位[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11:74.
[8]刘繁荣、龚言.对我国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几点思考[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2,3:9.
[9]顾建键.略论信息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坚持与发展[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3:16.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3bks022)。
作者简介
王明慧(1992.02—),女,山东费县人,工作单位:费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