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化背景的高校教材管理推进策略
2017-04-19曾晓芬陈辉
曾晓芬+陈辉
摘 要: 教材是高校日常一系列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首要前提,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核心渠道,高校教材管理工作高效开展关乎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在信息化背景下,加强高校教材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者多角度客观分析了信息化背景下推进高校教材管理的重要性,多层次探讨了信息化背景下推进高校教材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 信息化背景 高校教材管理 措施研究
在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材管理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需要更好地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必须从不同角度入手,客观分析各方面影响因素,通过不同渠道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各类教材管理,确保一系列教材管理工作有序开展,使其更好地应用到教学中,促使各专业学生更好地学习课程知识与技能,获取重要的信息,培养他们多样化素养。
一、信息化背景下推进高校教材管理的重要性
1.符合扩大高校规模趋势发展要求。
近年来,高校扩招工作进一步开展,各类高校学生人数持续增加,各类学校办学层次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对高校教材管理提出全新的要求。在管理高校教材时,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影响,各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显现,急需优化创新高校教材管理模式,使其符合高校规模不断扩大的客观要求。同时,相关工作人员大多借助以往的经验管理各类教材,不注重和书商之间的沟通、交流,协调度较低,导致教材管理相关工作无法顺利开展。针对这一情况,高校必须多层次地引导工作人员优化利用先进,借助信息化手段,开展多样化的教材管理工作,科学管理各类教材,为高校持续发展做好铺垫。
2.有利于高校教学改革。
在信息化背景下,不同行业、领域持续发展,国家在各类人才培养方面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各类高校教学改革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培养大批“高素质、高水平”专业人才是其关键所在,有效填补社会空缺。在运营发展过程,大部分学校都采取学分制方法,学生可以“跨专业、跨学科”选课,自行对选择的科目打分,但其存在一定的问题,相关课程不受学制限制,教材管理人员无法准确估计上课学生人数,也就是说,以“班级”为中心的传统教材购置方法已无法满足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而教材管理模式的优化利于教材管理人员随时准确掌握各课程人数,根据课程人数变化,合理调整购置教材数量,提高教材管理工作整体水平,确保高校教学改革有序开展。
3.有利于高校教材征订与发放工作的开展。
在信息化背景下,各大高校不断扩招,教材数量与种类大幅度增加。教材管理人员不能再采用传统教材预定方法,要借助信息化手段,加强教材管理,有效存储以往教材,形成电子目录,随时了解各类教材动向,利于教材征订工作顺利开展。同时,在新型学分制作用下,高校教材发放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教材数量和学生选择的课程紧密相连,而学生教材费用结算工作也有了新的变化,要以学生为单位。高校教材管理的加强便于教材管理人员及时和书商沟通、交流,确保各数据信息顺利交换,学生可以随时登录相关信息平台,查询教材费用具体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各类教材发放与教材费用结算效率。
二、信息化背景下推进高校教材管理的措施
1.轉变教材管理理念,注重和本校图书馆联系。
在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必须与时俱进,树立全新的教材管理理念,以社会市场为导向,以“学分制”对教材管理具体要求为切入点,具备教材商品化理念,全方位准确地把握教材商品属性。在采购与预购教材的时候,高校要借助合理化的招标制度,坚持“择优而用”的原则,多和教材供应方沟通、交流,在各环节达成一致,比如教材提供、付款,按时保质供应各类教材。高校要根据自身各方面运营情况,制定责任制,明确教材管理部门不同岗位职责,避免“权、责、利”混淆,构建统一化的供应链,借助市场评估形式提供多样化的教材服务,优化调整是教材订购与零售形式,将各专业教材采购工作落到实处,有效满足学生各方面需求。在教材管理中,高校可以巧妙利用书店经营模式,多和大型书店合作,订阅各类教材,构建全新的教材供应链,在提高供应效率的同时,提高各类教材质量。在此基础上,教材管理人员可以多和本校图书馆联系,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借助不同购书渠道,提高教材购买效率,加上图书馆经费较多,合作之后,可以购买大量教参与辅助读物,为师生阅读与学习提供更多的素材,满足他们的个性化客观要求。
2.借助教材使用环节,构建质量反馈机制。
高校要借助教材使用环节,构建“科学、合理”的质量反馈机制,进一步提高各类教材质量。具体来说,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教师渠道。高校要对各专业任课教师提出全新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进入“教材质量评定系统”,如实填写《教材质量反馈表》各类教材使用情况,站在不同角度客观评价,教研室将其统一发送给对应的教材管理部门。在进行一系列整理之后,根据相关调查,教材管理人员可以将其中不适合再使用的教材列出来,向学校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汇报相关情况,进行合理化处理,优化调整教材预定方案,下学期不早订购此类教材。二是学生渠道。对于学过的教材来说,学生最具发言权。教材管理人员可以巧妙利用这点,在定各类教材之前,采用多样化形式,了解各年级与专业学生对各类教材的意见、建议,要求他们在规定时间内登录相关网页,客观评价学过的各类教材。根据调查结果,教材管理人员将不适宜教材列出来,汇报给相关部门,妥善处理,不予购买。借助质量反馈机制,提高各类教材利用率,降低在这方面的运营成本。
3.注重教材质量客观评价工作的开展。
在教材管理过程中,高校要优化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合理化的教材评价系统,将教材质量客观评价工作落到实处,避免流于形式,在软件测评、专家评审基础上,全面、客观评价各类教材,明确教材评价具体内容,比如教材内容编写理念是否科学,教材内容是否符合新时期社会发展客观要求,难易程度是否适中。高校要巧妙利用相关环节,即教材使用中反馈及客观评价环节,构建全新的教材质量评定系统,确保购置的教材和新时期教学情况吻合,确保各方面教材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4.注重电子化教材的开发。
在科技日益发展的浪潮中,电子化教材已成为高校未来发展道路上的重要元素,这是因为电子化教材具有多样化的优势,比如便于携带与查阅,丰富的知识储备量,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课程知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降低教材方面的成本。更重要的是,学生毕业之后,高校可以将重要课程知识打包下载,供下一年级学生使用,提高教材利用率。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必须根据自身各方面情况,借助信息化手段,注重电子化教材的开发,制订合理化的开发计划,充分发挥各部门作用,将一系列工作落到实处,比如选购电子化教材、检修和维护电子设备。
5.提高教材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提高教材信息化建设实效性。
站在客观角度来说,高校教材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和多方面因素紧密相连,提高教材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是其关键所在,在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材管理日渐呈现出“信息化、网络化”特点,对教材管理人员各方面提出新的要求。在运营管理过程中,高校必须定期对教材管理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引导他们客观学习教材管理知识、相关法律法规、计算机基础知识等,完善他们已有的知识结构体系,提高他们的管理技能,在实践中积累丰富的经验,科学管理各类教材,及时发布各类教材信息,将教材“咨询、选用、质量跟踪评价”工作落到实处,加强各类教材信息化管理。在此基础上,高校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优化调整教材管理目标,科学规划,选择适宜的开发方式与硬软件技术,做好系统设备更新升级工作,将各部门处于统一的网络结构体系中,避免出现孤岛现象,充分发挥各部门多样化作用,借助多方力量,将教材信息化建设工作落到实处,确保教材信息化建设更加实效,符合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结语
在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必须意识到加强教材管理的重要性,将其放在核心位置,根据教材管理现状及新时期教材管理客观要求,转变已有的教材管理理念,注重和本校图书馆联系,构建全新的质量反馈机制,确保教材质量客观评价工作顺利开展,大力开发电子化教材,优化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等,采用多样化教材管理模式,确保一系列教材管理工作有序开展,降低教材管理成本的基础上,提高教材利用率。以此,提高新时期高校教材信息化管理整体水平,为提高其教学水平做好铺垫,使其不断发展壮大,走上长远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姚秉君.信息化背景下推进高校教材管理的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4(26):157-166.
[2]曲晓环.高校教材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模式探究[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2):196-198.
[3]李玥琼.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材管理的创新性思考[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6(06):25-26.
[4]张小兵.信息化环境下的高校教材管理探析[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3):89-91.
[5]周何彪.新形勢下高校教材管理面临的突出困境及解决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3):130-131.
[6]梁淑桂.信息化视阈下的教材管理模式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4):9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