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文包诗”版块

2017-04-19张学梅

文教资料 2016年33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苏教版

张学梅

摘 要: “文包诗”是“文”与“诗”截然不同类型的文体,是现代白话文和经典诗词融合的典范。“文包诗”以其独特的使用价值成为江苏省新课改教材的亮点之一。但是“文包诗”尚存在功利性取向、文本质量不高、教学和学习易产生困惑等缺点,本文在教材研究的基础上对“文包诗”提出了系列纠偏策略。

关键词: 苏教版 小学语文教材 文包诗

在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与深化的进程中,古诗词教学受到了课改的高度重视,选入各种教材的古诗词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令人耳目一新。同时,在民族化、现代化和简约化目标的指引下,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独创了一种特殊的文体——“文包诗”。“文包诗”一经“问世”即引起了众多一线教师和教育专家的密切关注。“文包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不少一线教师和教研员对其存在不同程度的理解偏差。本文拟以“文包诗”的内涵为基础追踪其选编价值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关的编写和教学建议。

一、“文包诗”的内涵

“文包诗”是苏教版现行小语教材中一种较为特殊的文体,但这种类型的文体并不是苏教版教材的首创。“文包诗”体裁最早的雏形见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后经唐朝人孟棨发展演变成为“本事诗”。孟棨之后,纪事诗话随之而起,清人徐轨及他所著的《续本事诗》及叶申芗所编撰的《本事词》真正继承了孟棨“以诗系事”,即我们现在俗称的“文包诗”[1]。

“文包诗”,顾名思义,即一篇文章中包含了一首古诗。“文”是现代白话文,侧重于创设一定的情境对“诗”中作者的创作背景、大概意思进行通俗化的阐释和延伸。“文”为“诗”服务,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提供白描式的感知[2];“诗”是课标中推荐的优秀篇目,来源于流传千百年的经典古诗词,其语言简洁凝练而意境深远悠长,是对上“文”内容的总结与升华,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培养语文素养的重任[3]。“诗”、“文”相辅相成,互为映照,从而达到引导学生创设诗境的目的。

二、“文包诗”的选编价值

价值实际上就是指客体对主体的作用[4]。“文包诗”之所以能够被选是因为其存在如下价值:首先,“诗”作为流传至今的文学经典,其重在培养人文素养;而“文”作为现代白话文,其重在提高运用语文的能力,二者的融合使得一篇课文自然完成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其次,古诗凝练概括、意境源远,小学生在深刻理解这种文体的表达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困难。“文包诗”在“文”、“诗”对照、融合的基础上降低了学生古诗学习的难度。再次,目前古诗教学存在“极繁”、“极简”两种极端状态,“极繁”即老师侧重于引导学生对诗中的各字进行解释、推敲,从而瓦解了学生对诗整体意象美的感知;“极简”即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侧重让学生通过“读—背—自行理解”学习古诗,缺乏一定的指导。“文包诗”旨在通过“文”的铺垫,带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以“文”引“诗”,以“诗”领“文”,完整重现诗人的心绪和诗句的情境,体悟“情动而辞发”的道理[5]。

三、“文包诗”选编存在的问题

“教育病理指教育中产生的偏移和失调情况”[6]。从教育病理学角度来看,“文包诗”在选编和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价值取向显急功近利、对古诗词改编不当造成文章品位偏低,截然不同的选文类型的杂糅使得教与学产生困惑。

(一)价值取向显急功近利

“文包诗”在同一文体中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是二者显然并不属于同一范畴。“工具性追求的是效率和利益的最大化”[7]。从方便教学角度来看,“文包诗”其实就是想通过白话“文”的直观表达帮助学生了解“诗”的意境,进一步降低学习古诗词的难度,因此“文包诗”带着明显的功利性。如《少年王勃》,全文白话只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服务,虽然这两句话是诗句考试中常考的内容,但是只学这两句就能够完全了解王勃、了解《滕王阁序》的精髓吗?不知不觉中,我们离诗词之美越来越远。过于实用的“文”体现了不可回避的目的性,通过单一地理解诗词大意禁锢学生,封闭学生自身多元化价值解读的路径,使得学生逐渐失去对古诗词自我感受和理解的兴趣。

(二)对古诗词改编不当致文本品位偏低

教材是課程设置的载体,文本是教材的主要表现形式,文本的选择决定语文教材的质量[8]。“文包诗”对古诗词的改编存在不当之处,它所展现出来的文本品位值得拷问。第一,对史实的改编过于粗略且有一定偏差。如四年级上《但愿人长久》,本文开头介绍作者: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苏轼……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还用“古时候”来替代苏轼所处的实际朝代—宋朝,明显过于简单且存在偏颇之处。苏轼在中国历史上的文学地位极高,对于这样一位值得终身学习、崇敬的文豪,可以直接对其地位和影响力进行介绍,如“宋朝有一个大文豪苏轼……”简单明了,还能引发学生对文学历史的学习兴趣。第二,对意境的改编过于直白简单。“文包诗”将诗句及其翻译建构在整篇文章中,但是过于直白的现代白话文翻译破坏了作者原本想表达的意境,如《少年王勃》中用“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解释《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我国古代很多诗句的意境往往都是“言虽尽而意无穷”、“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本文中简单直白的翻译与王勃当初想要表达的意境相差甚远,破坏了古诗的缥缈朦胧之美。每一首古诗词看上去短小精悍,却囊括了大时代背景、文化特色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字字珠玑,值得推敲,不然为什么中国古代会出现那么多的文人墨客为了一个字词的选用而斟酌推敲的典故呢?第三,对“诗”的地位过于忽视。“文包诗”的核心应该是“诗”,所有的“文”都是为服务“诗”而生的,但是编者在引导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明显有本末倒置的倾向,如《但愿人长久》的课后练习中明确要求背诵第四~六自然段,但是这三个白话文自然段是对苏轼《水调歌头》中“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具体解释,不重视对古诗词原句的积累,而是让学生背诵白话文翻译,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经典古诗词的积累,而且禁锢了学生对古诗词的自我解读。

(三)不同选文类型的杂糅使教与学产生困惑

“文”、“诗”是两种不同风格的文体类型,二者的杂糅给老师的教学重点和学生的阅读思维带来了混乱。第一,两种不同的文体使教学內容产生纠缠。如果教师注重对诗进行教学,就很容易忽略组织严密、脉络清晰、言辞优美的文;如果注重对文进行教学,则很容易忽略内涵丰富、意境悠远、韵味独特的诗。“文包诗”中有“文”、有“诗”,就必然涉及散文和古诗词的教学策略,二者互相融合、难以取舍。第二,两种不同的文体类型使学生难以协调不同的阅读思维。“文”是现代散文,只有完成了读者情感与作者经验的架构才算是成功习得了散文的精髓[9],其要求重视文章的整体思路,研读文章的神韵,探知文章的内核;“诗”是极具意蕴的古典诗词,要求把握诗词节奏的起承转合、理解诗词的情境、实现情感的共鸣。因此,散文和诗词两种不同的文体的杂糅难免给学生的阅读思维带来疑惑。

四、“文包诗”的对症纠偏策略

“文包诗”存在功利性取向、文本质量不高,教学和学习易产生困惑等缺点,“文包诗”的纠偏要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

(一)理性认识“文包诗”的概念

作为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一大亮点,“文包诗”以其独特的使用价值成为小学语文诗文教学的新出口,但是,我们要理性认识“文包诗”的概念。首先,教材的编写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牵动相当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既复杂又科学,既系统又精细,从来没有一套完美的教材能够适合所有人的口味。对于“文包诗”当前暴露的问题,应当冷静地审视和探讨,而不是全盘否定。其次,纵观小学语文确立学科以来,教材的改革就一直在进行。就学科而言,其教材应该通过及时、积极的改良逐渐完善,避免毁灭重建。“文包诗”为小学语文教学形式更增添了活力,迫切需要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提高。最后,新课改坚持“以人为本”,教材的编写也应该以学生为本位,教材编写方向应该偏向学生,教材质量的评判应该由学生主导,尽量避免将成人的思维和视角强加在孩子身上。

(二)还原“文”的选文经典

高质量的文本往往融合人文性和工具性,因此可以尝试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着手对“文包诗”进行矫正。一是回归传统,直面经典。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价值传承和思维方式是语文教材的“灵魂”、“渊源”[10]。二是去除外形,将“文”置于诗后助读系统中。文“包”诗外,很容易妨碍学生对文章真正内核的认识,从而引起对经典文本的误读。科学、完整的教材不但包括选文和课后练习,还应该囊括一系列的助读系统。从角度来说,诗、文应该合理剥离,以诗为核,以文为助,实现教材编写的完整性。

(三)归正以“诗”为教学核心

“文包诗”,即文中“包”诗,文是“表皮”,诗是“馅儿”,“馅儿”才是核心,是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最终指向。首先,将“诗”放在主体地位。重点强化古诗词教学,按照“明诗题、知诗意、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层层推进,使之与现代文教学思路及学习方式严格区分。其次,重视诗词吟诵传统。任何古诗词配以合适的曲调都可以用来吟诵抒情,从而体味其独特的文字表达、语言构造和韵律美感。再次,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作用很大,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可以让隐藏在古诗词中不可见、难表达的形声色和情意美直接传达给学生,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诗词的美感,增强古诗教学效果,积淀中华古典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高林生.以诗系事的“文包诗”[J].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2(10):31-33.

[2]王荣生.语文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40-41.

[3]杨再隋.语文课程的目标·理念·策略[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2:48.

[4]孙正幸.哲学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176.

[5]韩经太.诗学美论与诗词美境[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24.

[6]富士川游.教育病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厅教育设计委员会,1933:5.

[7]石忠英.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64.

[8]夏家发.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7.

[9]徐轩.新时期散文教学的回顾与反思[D].湖南师范大学,2010.

[10]洪宗礼,柳士镇,倪文锦.母语教材研究总论[J].全球教育展望,2007(7):49.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教材苏教版
苏教版与人教A版数学教材的比较研究——以“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为例
简析数字在唐诗篇目中的妙用
有效运用小学语文教材的策略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名著阅读教学
精编课本题改编练习
几何背景在不等式学习中的作用——以湘教版、苏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为例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
课本题改编练习(推理与证明、复数)
苏教版化学必修模块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