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获得真实的生活体验
2017-04-19刘长铭
刘长铭
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促进青少年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形咸的两个重要途径就是阅读经典和生活实践体验。在今天的教育中,这两个方面都是有所欠缺的。这里只谈谈生活实践体验。
人有什么样的生活经历,就会获得什么样的生活体验,就可能会形成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主要不是依靠说教,而是源于真实的生活体验。因此,我们应当在教育中创造各种机会,使学生获得真实的生活体验。
我曾读过一个生动的教学案例。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孩子们懂得要主动帮助别人。老师在这节课上没有进行单纯的说教,而是创设情境,让学生们通过游戏获得真实的体验。课堂上,老师让一些学生带上她事先准备好的眼罩,把自己装扮咸一个盲人,让他们试着慢慢行走。当他们摸索前行了一段后,老师让那些没有带眼罩的学生去做他们的向导,牵领他们走出教室。整个游戏过程中,眼罩轮换给不同学生带上,使每个学生都获得需要帮助、得到帮助和帮助别人的感受。每个学生都在游戏中获得了真实的体验。这节课没有过多的说教的痕迹,但我们相信,这节课很好地实现了预设的目标。
社会责任感常是来自于人的“被需要”的体验,这种体验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尤为重要目宝贵。为了创设隋境,使学生获得“被需要”的体验,北京四中在多年开展学生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的基础上,将全员赴贫困乡村地区支教纳入学校的必修课程。多年来,我们真实地看到这段特殊的生活经历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刻影响。每次支教活动结束时,学生们被问到的最多的也是最让他们感动的一句话就是,“大哥哥大如姐,你们还会回来么?”
“我们会回来!”曾有一个学生为了兑现他的诺言,放弃了当年的升学机会,在一年里四处募捐,为这所乡村学校建成了计算机教室;还曾有学生用义演义卖的方式,为乡村小学购置乐器,因为他们认为,他们有责任让乡村的孩子接受到艺术教育;一些自发到山区支教的学生回来后写信给山里孩子:“……的确是不公平,哥哥姐姐们就是因为发现了这样的不公平才会来到这里,履行四中人应尽的职责。我们虽无力改变这一切,但哥哥姐姐们相信,通过我们一起努力,会有更多人能够走出大山,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希望啊!”
在一次支教总结会上,一个学生的发言使在场的许多学生和家长落泪。她所在的支教团队决定在这所乡村学校选出一个孩子,资助其完成教育的全部费用,选择资助对象的任务交给了这个学生。她是这样说的:“……然而真正挑选起来却是我平生经历过的最痛苦的过程。看着那些还对自己未来充满希望的孩子们,我实在狠不下心选择他们中的一个。我觉得自己就是在作孽。当支教的最后一天到来,我把DXX单独叫出教室时,我的心像刀割一样。我放弃了剩下的那些同样鲜活的生命,让他们只能留在原地看每天的太阳升起。这一切,只因为我的一个完全个人的判断!当DXX知道了我们的资助计划,扑倒在我怀里大哭的时候,我也哭了。我特别想对她说,孩子你知道你有多幸运么?我这一生都对不起剩下的那200多个和你一样的孩子啊……从此以后,消除贫困成了我一生的追求……”
“消除贫困成了我一生的追求!”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內心表白,不是一个年轻人在舒适的房间里、坐在柔软的沙发上、嚼着心爱的零食随口说出的话,而是一句人生誓言,是一个年轻人在经历了一段终生难忘的生活,经历了一次矛盾而痛苦的抉择之后发自心底的声音。这是一种与不同生活经历的人产生情感共鸣的结果。正是這样的情感共鸣才激发了人的社会责任感。没有真实的生活经历和深切的情感体验,没有经过內心一番复杂的冲突,就不会产生这样的情感共鸣,就不会发出这样的人生誓言,就不会形成这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可见,特殊的生活经历能使学生对社会产生更为全面、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因此,让学生体验不同的生活,让学生从自己已往生活的情境中走出,体验更多人的生活,接触更加真实的社会,放眼更加广阔的世界,会更好地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使他们更加深刻地体悟生活和生命的意义,使他们更清晰而坚定地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真实的生活体验是构建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可缺少的基础和前提。
(编辑 孙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