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孩子呕吐?妈妈作怪

2017-04-19何红

家庭·育儿 2016年8期
关键词:学前班数学老师上学

何红

分离,可以说是我们生命中永恒的主题。我们的一生,是不断经历分离的一生。从呱呱落地的那一瞬间前,一个初生婴儿就开始经历人生中第一个痛苦的分离,离开妈妈无比温暖、舒服的子宫来到这个世界上。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孩子开始离开妈妈温暖的怀抱和亲人的陪伴,独自步入社会上幼儿园了。接下来,孩子上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组建自己的家庭,直到自己孩子的出生,我们开始教他们体验分离、学会分离。

不懂得与孩子分离的家长,也就是在拒绝孩子的长大,那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案例回放:

前不久,一位年轻的妈妈领着6岁的女儿来到我的心理咨询室。妈妈流着泪告诉我孩子今年即将上幼儿园,刚刚开始上学前班,就不愿意去上学了,说她们数学老师总打她,孩子一提上学就哭闹不止,后来发展到一说去上学就开始呕吐。我可怎么办啊?

听妈妈的描述,看似是孩子惧怕老师,害怕挨打而不愿意去学校的。可是,心理咨询师不仅仅会听来访者诉说,而且还会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我发现在妈妈多次谈到孩子被数学老师打头等细节时,孩子的脸上非但没有看到她紧张、恐惧的表情,反而一直在微笑,而且笑容很灿烂。于是,我问孩子,今天看起来你好像是很高兴的样子,是什么让你这么开心呢?小女孩不假思索的回答道:“只要和妈妈在一起我就开心!”听了孩子的话,我感觉她不去上学校的背后定有隐情。为了证实我的想法,我拿来彩色笔,对孩子说:“如果用一种动物来代表你们的数学老师,你会选择哪种动物呢?如果你愿意的话,请你把这种动物画在这张白纸上,好吗?”

一会功夫,孩子果然画了一只小猫,然而这只小猫却是微笑着的。我问她选择猫咪的原因是什么呢?孩子说猫咪很可爱。于是,我又让孩子用三个词语来形容她们的数学老师,孩子想了想,很认真地说:“可爱、温柔、爱笑。”

我明白了,数学老师不是真的打了孩子,是孩子或是妈妈夸大了事实。那是什么让刚刚在学前班上了两周的孩子如此厌倦上学呢?后来和妈妈深入交流,我了解到这位年轻的妈妈小时候从来没有得到过父母的肯定与关爱,每次希望爸爸妈妈关注自己时,却总是受到他们的训斥甚至是打骂。如今自己有了女儿,于是她就把女儿看成了小时候的自己,她把自己小时候渴望被关注,渴望父母的关爱,一股脑地全给了孩子。从孩子出生开始,她就与女儿形影不离,实在没时间陪在孩子身边,她也会一天十几个电话询问女儿在做什么?吃什么水果了?女儿怎么样等等。在物质方面,无论是女儿自己要的,还是自己认为女儿需要的,她都会不遗余力地买来,第一时间送到孩子的手里……

到了孩子上幼儿园的年龄,因为女儿离不开妈妈,总是哭闹,妈妈也不愿意离开孩子,心疼孩子,只要孩子一哭闹,妈妈就受不了,就不再送女儿去上幼儿园,三年的幼儿园生活,孩子大多是断断续续的,甚至最后有半年多的时间干脆就再也没送过。如今孩子上学前班,孩子一直没有学会跟母亲分离,所以孩子还在经历着分离的痛苦,因此才出现了呕吐等躯体反应……

专家点评:

与妈妈在心理上的分离,是一生中最关键的分离。这个分离如果处理好了,可以为孩子学会成熟地分离,既享受亲密,同时也享受一定的距离,从而打下坚实的独立基础。而每一个惧怕亲密或惧怕距离的成年人,她们的问题几乎百分百地可以回溯到与父母辈的心理分离问题上。成熟的分离,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在1~5歲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安全依恋没有形成,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喜欢“粘着”父母。从七八个月开始,很多孩子喜欢用哭声“拴住”妈妈,这是社会性哭泣,是孩子在寻求安全感。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分离焦虑”,它是孩子离开母亲时出现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哪些孩子容易出现分离焦虑呢?

1.敏感的孩子。

2.受到过度关注的孩子。

3.身体状态不好的孩子。

可见,上面案例中的孩子是属于“受到过度关注”的孩子。

孩子因怕离开父母而不愿去学校或幼儿园,并产生焦虑及恐惧反应,这其实是儿童焦虑症中最常见的一种,叫做儿童分离性焦虑。据专家介绍,儿童分离性焦虑可有多种表现,最常见的是一提起上幼儿园或上学便表现出焦虑不安或哭闹不止,有的还会说头痛、腹痛、恶心等。

那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我们都会遇到重要的分离。在处理分离上,一般会出现三种结果:

第一种是成熟的分离:一边给予爱,一边坚定地告诉孩子,你是你,妈妈是妈妈。这样一来,亲子关系依然亲密,但关系中的两个人都拥有独立而健康的人格。

第二种是拒绝分离:妈妈本身也不愿意与孩子分离,这样的孩子会特别依赖家长而没有独立能力。

第三种是单纯分离:妈妈不能理解孩子,甚至根本就没有理解孩子的意愿,也拒绝与孩子一起分享探索世界的情感和体验,那么,孩子就会陷入孤独之中,也可能会变得极度自恋。

案例中的这位妈妈就属于第二种情况:拒绝分离。妈妈在潜意识里把女儿当成了自己的内在小孩,即那个从小被父母忽视的,没有得到过关爱的小孩。于是,妈妈拼命地给予女儿很多关注,很多的“爱”,甚至渴望一直陪在孩子身边,保护她,照顾她,呵护她。可是孩子终究要长大,要离开妈妈的怀抱,走入社会。这时候,妈妈不愿意与女儿分离,或错误地什么都替女儿做主,从而阻碍了孩子心理上的分离过程,那么,孩子就会形成依赖。现在,孩子表现的是特别依赖妈妈,以后,她会特别依赖爸爸或其他的亲人、小朋友,等她长大以后,她还会依赖同学、同事,包括自己的另一半。

建议:

首先,妈妈要意识到如果妈妈离开孩子会没有安全感,那是妈妈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其次,需要妈妈心灵成长。妈妈从小缺失的爱通过爱自己的孩子来弥补,这只是一种补偿心理。不但帮不了自己,还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第三,对孩子少一些主观上的“理解”,让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真正需求。要鼓励孩子做正确的事情,而不是顺着孩子的直观感受夸大其词,甚至违背原则一味迁就;

第四,改变关注方式,把关注的重点从孩子每时每刻的生活需要转向孩子心理成长的需要。有时候,也许要刻意放慢自己已经建立起来的快速反应习惯,留一点时间让孩子自己去应付困境,让他们自己去解决面临的问题;

第五,要多为孩子创设一些多同伴情境,让孩子在实际情境的互动与交往中学会与同伴相处,同时观察学习其他孩子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技能;多给孩子安排一些机会去熟悉不同的环境和人,减少陌生感。

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则称,懂得分离的爱才是真爱。因为父母必须主动与孩子分离,这样才能促进孩子的人格成长,并让她最终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

猜你喜欢

学前班数学老师上学
数学老师与达摩克利斯先生
幽默故事
工资收入
上学啦
迟到
幽你一默
魔力数学老师
取缔学前班,利耶?弊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