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与传统新闻的不同及网络文学视角下阅读方式的改变
2017-04-19李沛真
李沛真
摘 要: 当下随着互联网与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以报纸等为代表的传统新闻媒体受到挑战,网络新闻的影响力扩大。本文通过比较网络新闻与传统新闻的不同,探讨网络新闻与传统新闻的共生与发展,以及网络文学视角下阅读方式的改变。
关键词: 网络新闻 传统新闻 网络文学 阅读方式
一
在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新闻咨询是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从概念上看,传统新闻有一个丰富而庞大的体系,除了信息量大的报纸之外,杂志、刊物、电视、广播、口头新闻等,基本上我们日常接触到的新闻形式都属于传统新闻的范畴。
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网络新闻的实践,通常被称为“第四媒体”,它对于整个传统新闻的冲击与影响已经逐渐显现出来。如果我们深入到具体传播过程与结构中,就会发现网络新闻仍然由五种基本传播要素构成,但是,这些要素的内涵,以及要素之间的构成关系、作用方式,与传统新闻传播相比,有了很大演变,有些甚至是革命性的。例如,从媒介本身来看,网络作为媒介、技术体系、虚拟社会和经营平台等多种属性的统一体,为新闻带来了全新的传播载体与传播情境。又如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界限的模糊,传播者与受众在新闻传播中相互作用方式上的变化,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传播者与受众的概念,以及这两者在传播中的意义。虽然网络新闻业务的构成还在沿袭传统新闻业务的规程,但是由网络技术带来的层次化、实时化、多媒体化、互动性、资源的循环利用,等等,使网络新闻业慢慢地由对传统新闻业的“量”的偏移,渐渐走出质上的变革。例如,层次化写作、实时化写作、网络多媒体报道、网络专题、网民评论等新生新闻形式不断出现。
网络新闻是对传统新闻的机械移植,还是对传统新闻的解构与重建?当然,新闻传播这个母体,是网络新闻研究的主要视角。但是,社会学、心理学、网络技術等相关学科的支持,也是构建网络新闻不可或缺的。网络作为新闻媒介的未来,也许不会永远停留在“第四”媒体的位置上,甚至不仅是简单地颠覆它的前辈们的既有地位。比较网络新闻与传统新闻的不同,本文主要探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网络新闻的新闻选择范围较大。由于网络新闻的立体网状结构具有无可比拟的大容量和拓展性,使得网络新闻报道不像传统新闻那样多地受到篇幅空间、时间长度的限制,新闻选择的内容和范围更加广泛,信息量更大。从目前国内网络新闻知名度点击率较高的新浪网新闻栏目来看,网络新闻可以分为国内、国外焦点、体育、财经、IT等很多类,每个类别像一枝无比粗大的树干,可以延伸出无尽的分枝,用其超大容量的链文件的不断伸展,组织起网络新闻丰富的血与肉,新闻选择有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因此,网络新闻的报道范围和报道领域远远大于传统新闻媒体。
二是网络新闻的新闻价值取向更加宽泛。除了传统新闻价值取向外,网络新闻更注重新闻带来的与受众的互动性。传统新闻一般仅关注能吸引受众并被接受,网络新闻还注重开发受众的参与倾向,注重网络新闻传播者与受众的双向交流与互动。洛阳大火、美国911灾难等重大事件在国内外知名网站上网后,有无数网民竞相上网留言交谈,由此带给人们的启示是,好新闻一向是提升媒体知名度的法宝,对凝聚网络人气则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选择吸引人的网络消防新闻,把握好消防网络新闻中的焦点、热点加以催化,是今后消防网络宣传中不能忽视的。
三是网络新闻的语言更加活泼自如、短小精悍。传统新闻,尤其是“白纸黑字”的报纸新闻,因其基于相对固定的写作格式、比较权威的新闻来源、斟字酌句的写作过程,在语言表述上往往严谨、正板。网络新闻与传统新闻不同,其语言比较活泼、丰富多彩,因而具有亲和力。这是网络新闻选择范围和价值取向的宽泛性所决定的。既然网络新闻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存在互动,那么短小精悍就是网络新闻的时效性和极快的更新速度所要求的。网络新闻的时效性强于电视、报纸,几乎和广播并驾齐驱。据调查,有习惯每天上网看网络新闻的网民们每次上网浏览新闻的时间大多不会超过10分钟,网络新闻(消息)必须用精短的篇幅、简洁的语言迎合网民的阅读习惯。
四是网络新闻的标题更注意迅速吸引受众,吸引他们去点击、去探究。网络新闻较少用报纸新闻那种眉题、主题、副题组合式的字数过长的标题,主页上一般只呈现字数不多的标题,字数一般在14字以内,寥寥数字要力求引发受众的兴奋点。一般较少使用传统新闻比较铺张的对偶、层递、排比等手法的标题。
综上所述,新闻作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是人们互通信息的重要途径。作为新闻载体的网络新闻和传统新闻,随着互联网与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以报纸等为代表的传统新闻媒体受到挑战,网络新闻的影响力扩大。但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资讯传播途径,尽管网络新闻与传统新闻的差异性明显,但二者必然会共生共存、相约发展,并保持勃勃的生命力。
二
网络文学的迅速崛起,是进入21世纪以来汉语文坛最值得关注的一道风景,也是网络数字媒介影响下文学转型的重要标志。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态,它传播形式可变、表现形式多样、创作自由,体现出传播内容平民化、传播方式互动化、传播速度快捷化、传播媒介多样化的特征,改变了传统文学的创作方式、交流方式和传播方式,是这个时代极具活力和生命力的一种话语表达方式。文学网站、个人文学主页、门户网站的文学频道、电子文学期刊,以及网络原创文学竞赛、博客书写、MSN文学交流等,更新速度快令人目不暇接,其作品更是难以数计。这一切都表明新兴的网络文学在成长和壮大,其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前途不可限量。与之相适应,中学语文及大学文学教学从自发走向自觉,相关的论著、丛书、论文开始涌现,语文阅读方式发生的变化引发了对网络文学更深入的学术探讨。可以说,网络文学研究已经成为语文阅读的重要资源,甚至成为语文阅读方式转变的催化剂。
如何应对网络文学对现代阅读方式的影响?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了中学生及大学生的阅读现状,即传统书籍阅读和网络阅读并存,且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网络阅读队伍,那么如何应对网络文学对语文阅读的影响,发挥语文阅读的作用?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既要提倡网络阅读和开展网络阅读教学,又要引导学生将书本阅读与网络阅读两者并重。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提倡网络阅读和开展网络阅读教学。古人读书是为了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读书方法上强调熟读精思,而网络阅读更强调交往功能。古人曾把“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视为一种理想的境界,而在信息时代,这是人们必需的技能之一。而且在虚拟世界中交往者的姓名、身份等因素可能是虚拟的,消除了心理障碍,摈弃了利益关系,心灵之间的交流更加纯洁而透明,更接近于心灵对话。
传统的语文阅读强调的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读万卷书积累知识,通过行万里路增长见闻。现代社会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因此,网络阅读的开展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强调对知识的理解与重构。书籍阅读就像品茶,而网络阅读更像快餐。走进快餐店的第一件事当然是选择,选择那些对自己来说是有用的,甚至只是即时可用的信息。书本教材的选文是以经典为主的,即使是课外阅读,也以经典文学或传统文化为主,各种推荐目录或作品汇编都很鲜明地体现这种倾向。但是在网络上传递的并非都是经典作品,被读者所宠爱的往往并不一定是经典作品,總体上看大众文化占上风。网络阅读方式的推广必须引导学生多一些深层次的思考,多一些崇高境界的审美,突出强调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培养学生对文本的甄别能力和对信息的分析判断能力,使学生在网络阅读中得到书籍阅读同样的价值。
二是书籍阅读与网络阅读两者并重。书籍阅读和网络阅读在本质上都是借助一定的媒体获取信息和进行意义建构,它们之间只不过是阅读形式和阅读习惯不同。由于存在不同的优势和缺陷,它们之间在阅读功能等很多方面是难以相互代替的。因此,书籍阅读和网络阅读之间应该是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关系。
网络是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我们要看到语文阅读所围绕的素材基本是经典阅读书籍。字词、析句、涵咏、诵读、品味、揣摩,是书籍阅读的传统。一句“僧敲月下门”让文人雅士推敲了千百年,一句“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又让古今多少人玩味。汉语语言的精华就是在这样品味的过程中雕琢起来、传承下去的,中华文明由此流芳百世。书本阅读所具有的长期性、稳定性是网络阅读所不能替代的,尽管传播媒体日趋多样化、数字化,但书籍读物所谓主要信息源的态势仍将继续,即使网络阅读成为主流,书籍阅读也仍然具有不可替代性。
针对网络阅读缺乏经典性这一问题,对一些文学名著应采取网络阅读与书籍阅读相结合的方式,教师要给学生指定与课堂学习有关的一些经典性的课外读物,让学生阅读,并定期组织学生交流,互相学习。也可以指导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名作、名篇,采用不同的批评方法对名著进行重读、精读,让学生在获得一种崭新的阅读感受的同时,重新体味名著名篇的魅力。通过这些方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充分享受中外文学宝库的“盛筵”,在阅读中拓宽视野,丰富精神世界,提高审美品位。
总而言之,在当下人们的学习与生活中,书籍阅读是网络阅读的基础,网络阅读是书籍阅读必要的补充,阅读应该书籍阅读与网络阅读两者并重、互为补充。
参考文献:
[1]杨新敏.网络新闻评论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
[2]赵东晓.网络出版及其影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胡钰.大众传播效果:问题与对策[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5]于洋,汤爱丽,李俊.文学网景:网络文学的自由境界[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