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民生新闻的镜头写意意识

2017-04-19赵冠铭

记者摇篮 2016年12期
关键词:镜头写意新闻

赵冠铭

【摘 要】电视民生新闻是贴近百姓的新闻,是讲给百姓的故事。写实,是目前民生新闻最常见的电视语言风格。但采编者的镜头写意意识在民生新闻里常被忽略,从而使有些民生新闻少了些情感和意境,画面略显生冷。相反,有些正能量民生新闻恰到好处地运用写意镜头,增加了民生新闻的感染力、亲和力。在民生新闻写实表现中适时运用写意表现是前期摄像和后期编辑应该灵活运用的电视语言。

【关键词】新闻 民生 镜头 写意

当电视媒体视角转向民生问题时,这类新闻节目電视记录的语言也随着内容的转变而越发真实和贴近百姓生活了,大多民生类新闻都以一种现场纪实手法讲述民生事件和人物。从电视语言讲,这类民生新闻的编采者都是以写实风格讲述民生故事,因为他们坚持的是新闻真实性原则。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的是写意表现在民生新闻里的应用和它的功效,以此提升民生类新闻贴近性,使民生新闻更有温度。

一、民生新闻的镜头语言特征

1.民生新闻的写实手法。实,为实见,实录,是电视节目创作借用文学、绘画表现理念而来。指的是: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或者解释为,“据事直书,如实地描绘事物或照物体进行写实描绘,并做到与对象基本相符的境界”。因为电视科技的发展,电视是声画呈现艺术,更具有复现现场的功能,也就天然地具有了表现上的写实特征——纪实画面,现场同期声。而建立在这种纪实特征的创作理论——表现上的“写实”手法,也成为纪实类电视节目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广泛应用在电视节目创作之中。

上世纪90年代,我国电视节目内容视角拓展到民生,一大批讲述老百姓故事类的节目先后出现。此后各台以民生类新闻立频道、立栏目,出现了大量百姓喜闻乐见的民生新闻节目,这类节目甚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到点准时收看。而这种变化正是建立在内容上讲述百姓生活,镜头画面形式上看见了百姓人物。于是编采人员在真上、在实上、在现场上下功夫,坚持拍摄手法上写实,追求节目后期上写实。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套惯性思维、工匠思维,淡忘了创作中的写意表现。甚至以为写意虚假,与民生新闻真实格格不入。然而,在很多经典作品里面,诗画般的意境往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里不乏民生新闻片类节目。

2.民生新闻的写意。“写意”借用绘画理念,是一种中国画的风格,“形简意丰”。意丰,即是营造出丰富的情感气氛,丰富的想象空间,美好的审美感受。对应写实手段,写意更能体现作者的主观意念。他要通过造型语言,把百姓生活里的真实,艺术化地营造出诗的意境,体现编采人员的理性思考,调动观众审美体验,给人以美的享受。民生新闻里的写意,是一种讲述技巧。民生新闻有很多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百姓故事,他们真实善良美好的形象给人以温暖,启迪人生。这样的故事,适时运用写意手法,用镜头画面说话。写实要通过镜头画面体现,而写意更是通过镜头画面营造。这要求拍摄者具有写意表现的主观意识,在日常里的拍摄现场,敏感捕捉实现写意情景的镜头画面。在民生新闻里,写意常常是一种点缀,是锦上添花。

二、用写意意识提升民生新闻的温度

1.写实表现不是民生新闻表现手法的全部。目前的民生新闻写实是主要的创作特征之一。记者摄像采制也很熟练。有些片子跟拍、等拍、抓拍,镜头真实细腻,镜头画面有张力、冲击力。但民生新闻的写实并不意味着排除其他艺术表现手段,其他视听艺术表现元素实际上也给片子带来意想不到的审美价值。而目前民生新闻缺乏审美造型意识,主要来源于采制者理念上的创新思考和习惯性的创作思维。往往是工作越久的编辑记者越习惯于传统表现手法,拿来就拍,拿来就剪。这里面有囿于对写意手法的片面理解,认为写意影响真实性体现,不想用或不敢用,单一追求写实更写实;也有缘于新闻片子的时间长度限制,宁可舍弃写意镜头画面,不能舍弃相关内容。

民生新闻为什么可以有写意手法?因为写意和写实一样,都是为了更好地表现生活中的真实,只是审美层次的不同。它们最后都是殊途同归。从心理体验上来看,写意创造出的境界,更加令人回味,这正是写实表现手法欠缺的。当然,不是所有民生新闻片都要运用写意意识,但民生新闻片不能没有写意意识。

2.写意意识下的民生新闻温度。有种说法叫“暖新闻”,这里说的“暖新闻”是指那些反映积极的、向上的、阳光的、热情的、善良的内容。而这些内容的表现,真实的美是一个特征,意境的美是又一特征。而正是这意境美构成了民生新闻的温度,增加了片子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这样的传播效果,得益于摄制者写意意识的潜在影响。

一条民生新闻写意情景的构建需要具备两个要素:一是前期拍摄的写意画面;二是内容情节写意余留。有了这两个条件,才能在新闻片里从容地发挥各种手法,制作出高品质片子。所有这些,都需要在摄制者具有前期预判能力的前题下的写意意识,在采制过程中不断地观察、发现、捕捉那些构成写意手法的画面和后期写意意识的创作引导。

在日常新闻传播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民生新闻片较少见到写意表现,而有写意表现的片子皆是那些写实写意交相辉映的片子。这意味着有写意意识的摄制者是具有娴熟表现能力及驾驭新闻制作自信的那些人。辽宁广播电视台某频道曾经播出一条民生新闻,是讲在一场暴雪后,城市交通严重受阻,全市环卫工人经一夜除雪抢运,一个个疲惫不堪。这时道路无雪,已经疏通。记者清晨跟拍。一环卫工人持工具看着清理后的路面,身后是清晨的红日。接着画面展示了路面上闪闪而过的车轮光影、道路旁树梢背后的一轮红日、行人匆匆的脚步。枯燥的工作场面因此有了诗意,让人感动之余又心升温暖和美感。这就是写意的魅力。

三、摄像记者的镜头写意意识培养

民生新闻片,无论什么内容,都是由摄像记者在现场拍摄的画面实现。摄像记者的专业技能、美学追求决定了画面品质。画面是构成电视新闻片的核心元素,而摄像记者就成了决定作品成败的核心主创。画面反映出来的内容,常会为剪辑新闻片提供灵感。而带来灵感的写意画面,经常是埋没在繁多的画面素材里面,需要剪辑慧眼发现。也只有当摄像记者提供了写意画面,剪辑新闻才能尽情发挥,灵活多变。由此看来,有意识地在新闻现场捕捉写意画面,时刻考验着摄像记者的专业素养。

1.机敏的摄制技巧。摄像记者在民生新闻现场拍摄与现实生活是一种直接关联,有什么拍什么,但这不完全是被动的。这个过程有摄像记者主观意识,是有造型手段的。用什么方法拍摄,选择什么内容拍摄,哪些是带有意境的写意画面,都是摄像记者表达自己审美追求的内容。这是专业技能水平的体现。这个过程一是要求对专业设备性能的熟悉和灵活使用,镜头、角度、距离、光线、色彩、运动的造型实现;二是对拍摄事件情节信息的重点、节奏的掌控,也就是摄像记者对现场听和看及写意内容的机敏发现和选择;三是摄像记者场面调度(指机位)的得心应手,对现实关系敏锐的现场感和拍摄仪式淡化。

2.扎实的审美功底。我们常说“热爱生活,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这是因为你有品味生活的能力,你有欣赏生活的本事。这种能力从哪而来?从相关艺术吸取。很多摄像记者有照相摄影基础,这使他对画面构图及内容选择得心应手。如果他了解文学,他就会借用虚实的表现技巧,作品充满意境和深情;他熟悉绘画雕塑,会给他带来造型表现的灵感;他喜欢音乐,节奏感一定会让他的画面跃动流畅;一个优秀的摄像记者,他也应该是一位优秀的电视造型师。他可以用扎实的审美功底突破写实思维,拓展创新空间,感人地讲述百姓故事。

3.清晰的編辑意识。拍摄中的编辑意识是前期摄制与后期制作默契配合的前提。摄像记者有了编辑意识,他会考虑所拍的画面如何使用,用在哪里,后期制作才会剪出意境流畅的画面。如果前期摄制的画面具有了写意意境,也会提醒或启发后期制作的灵感,使片子意境深远。摄像记者在前期拍摄提供一个什么样的细节、线索,建立一组什么样的画面关系,这都为后期剪辑提供各种可能,各种风格特征。摄像记者在前期拍摄的编辑意识则是尤为重要,也包括摄像记者的各种创作意图。实现前期创作意图,必须具有后期编辑意识。

有些剪辑出来兼有写实写意的新闻片子,经常出自拍摄者本人之手,可看出片子顺畅自如。审美追求相对比较容易实现。而当出自前期后期两人之手的作品,若有对素材理性的写意拍摄,有对写意恰到好处的剪辑处理,自然会作出好新闻片。但这种和谐默契需要时间的磨合,也需要表现意念的创新摸索。摄像记者局限于写实表现,必然要限制后期剪辑写意手法的表现。因此,画面在先,镜头在先。画面是实现一切意图的前提,否则无从谈起。由此看来,看似简单的摄像记者,功夫在诗外。有人说,“写意美,是电视艺术的升华”,是电视脱离原始写实功能的飞跃。总之,无论你在民生新闻或其他类题材里追求如何的真实,体现在电视画面上,就是思维的真实、艺术的真实、审美的真实。它永远不是那已经消失的时空,它只是再现,是制作者意识里的产物,而写意,正是最直接的真实美好的心理体验。

(作者单位:辽宁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镜头写意新闻
三维场景浏览中建筑造型的特点及镜头运用
中国传统人物画《威武鲁提辖》创作
工笔画中的“写意”性表现载体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
立体视频资源存储入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