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找准历史文化的时代坐标

2017-04-19郭平

记者摇篮 2016年12期
关键词:历史文化

郭平

【摘 要】历史文化由于距当今时代较为久远,容易成为新闻报道的盲区。本文结合《辽宁日报》2015年初开始的改版实践,以沈阳故宫系列报道为突破口,通过追踪文物考古研究的最新成果,捕捉沈阳故宫中发生过的、具有地方民族特征的生动故事,以及紧扣当今时代生活,探寻沈阳故宫历史上发生的可供当今社会借鉴的往事,以大量实据论证了只要紧贴大众的文化需要,在历史文化中同样可以挖掘到具有时代特征、受到大众欢迎的新闻报道。

【关键词】历史文化 沈阳故宫 新闻发现

对于历史与新闻的关系,人们常用“新闻是明天的历史,历史是昨天的新闻”来表述,试图以此来定位历史与新闻的关系。然而仔细推敲起来,发展仅有数百年的现代新闻事业,实在是无法完全承接记录历史的重任,更何况因为新闻呈现目的和手段的局限,即使在文字和音像资料日益丰富的信息时代,也并不能完全将每时每刻发生的千差万别的事件一一记录在案。

由此我们可以推知,许许多多历史上发生过的,当时为人们所熟知的事件,因为文字记录手段的有限,或者不为当时的记录者所重视,最终湮没于史海。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当中或是具有传奇色彩,或是后来者面对自己当下的问题,欲从古人那里寻求问题的解决经验,这些事件便又具有新时代的新闻价值。从历史长河中发现这些事件,呈现给现代的受众,便可以成为很好的新闻。

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本人开始关注沈阳故宫。那是去年,沈阳故宫放出消息,他们要开放一个尘封多年的楼阁——敬典阁,多数新闻媒体碍于情面,给出了百字左右的消息。

出于好奇,本人找到专家研究了一番,专家态度颇为含糊:这就是个过去存放皇家家谱的地方,不要说现在,过去几百年进去的人都有数。言外之意,没有什么好说的。

皇家的家谱有个官称,叫玉牒,能够亲眼见到的人少,意味着神秘。那么好吧,我就来为大家解解密吧。谁知道这么简单的开始,竟然在沈阳故宫采写了两年时间,完成通讯报道26篇,而且至今意犹未尽,报道被各大媒体如人民网、新华网、新浪、搜狐等纷纷转载。

之所以如此,当然首先归功于始自2015年初的《辽宁日报》改版。这次改版强调了文化报道的重要性,在顶层设计上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专门开辟了版面,给足了人力和空间。其中的《发现》版立足现在,回眸历史,要求记者着意去发现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同时,沈阳故宫在四百多年前确是有鲜活的人在那里生活过,而且在几十年间创造了由偏僻弱小民族迅速一统中原的历史奇迹,其发展史有很多值得后世研究之处。

回过头看这组包括7篇头题、两块整版、近9万字的系列报道,之所以能够这么一直连续不断地就一个建筑群写下去,并且全部被报社评为A稿,体现了辽宁日报编辑部给予的高度重视和鼓励,同时,其中的确脉动着一些新闻的内在规律。本人觉得这组系列报道从新闻研究角度观察,其可总结之处就在于,采写历史文化过程中,能够在现实当中确定报道坐标,从而在当代受众中引起共鸣。现从三个方面加以梳理。

一、追踪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

沈阳故宫为人们所熟知,甚至在沈阳民间有这样的说法,沈阳故宫就是小故宫,去北京看过,这里就不用看了。

介入沈阳故宫报道之初,本人也有这样的担心,能采写出有价值的东西吗?

当然与省内有关专家深入交流之后,这种顾虑被彻底打消,原因在于沈阳故宫所传承的文化与北京故宫完全不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另一支脉。人们对于沈阳故宫存在的种种误读,恰恰是在传统文化宣传方面的薄弱造成的。

本人经过调查发现,沈阳故宫博物院有相当强的科研力量,对于这里的文物研究并没有停滞不前。他们结合清王朝早期的历史,对这座古建筑群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对一些前沿性问题进行大胆探索,而且取得了很多成果。

本人报道沈阳故宫时,特别注意这一动向,比如沈阳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声能长期致力于皇太极时期的“飞龙阁”原址的研究,取得重要突破,本人采写了《古建筑专家确定沈阳故宫“龙楼”的位置》。

辽宁省档案馆精通满语的清朝档案研究专家张虹针对历史界中争议较大的“凤凰楼”和“翔凤楼”是一座建筑,还是另有其他楼阁的问题,结合满文档案研究,通过比对大量满、汉文献,得出权威结论。汉语记载上凤凰楼名字的差异,主要原因是当年满文翻译上的差别,据此采写了《凤凰楼就是翔凤楼》。

此外,沈陽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王艳春从清王朝的史料中,敏锐地发现了女真祖先传说的文字记载史料。据此,我采写了《满族起源传说的母本找到了》等等。

这些发现类新闻还在编辑部制作阶段,就引起了大家的好奇心,受到好评。

二、跳出历史研究的框架捕捉生动史实

当然沈阳故宫系列报道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采写之初,清前史专家、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佟悦就提醒过:在我们这里,都是历史,没有新闻。

什么原因呢?除了少数科研成果,沈阳故宫发生过的往事在史家那里已经烂熟于胸。研究历史,他们有自己的原则和规范,要求严谨和准确,来不得故事性的演绎。因此不少记者抱着听故事的想法采访时,经常会碰到一鼻子灰。

为了深入了解清前史,本人找来《清实录》等大量史籍,并将其中重要事件进行圈点,带着疑问去请教专家,这样一来,采访由专家讲历史课,变为重点答疑,效果很好。

这方面的典型报道便是《沈阳故宫崇政殿曾并列4榻》,这段历史清史专家都了如指掌,但是人们现在看到沈阳故宫的金銮殿,只有当中那一把皇帝坐的龙椅,根本看不到这里四百多年前的样子。

抓住这一节点后,本人与清史专家就个人在史料阅读中出现的疑问逐一进行探讨,专家们也认为在清史当中,这段历史有很曲折的故事情节和较强的趣味性,这样的交流有的时候往往一谈就是一天,因此形成报道后,文字较为鲜活生动。于是一发不可收拾,将沈阳故宫崇政殿坐椅的变化经过逐一道来,又完成了5篇报道,基于史料,结合沈阳故宫文物全面展示了清王朝初期政权的风云变幻。

受专家提示,记者又采写了《沈阳故宫大政殿仅一年半建成》,由当年女真人的建都习惯入手,全面揭开当年女真人匆忙迁都沈阳的迷雾。

在翻阅史料过程中,本人注意到在《清实录》中,对于当时清王朝皇帝的出猎记载非常详细,特别是捕猎的过程、捕获的猎物。

出于好奇,本人与有关清史专家进行交流,发现在清史研究当中,还没有专门的清王朝皇帝捕獵行为发展演变的研究成果,在专家的指导下,本人一头扎进了清史文献当中,从清王朝创建者努尔哈赤的《实录》开始,一册册地翻看下去,越往后,清王朝皇帝留下的文字资料越多,翻看起来越难。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越往后,清王朝的皇帝直接捕猎的记录越少。

发现这一问题之后,再与专家交流,我们把目标缩小,直接将研究对象锁定在清王朝皇帝猎虎的记录上,这一下问题就看得更加清楚了。清初的皇帝去猎虎不仅仅是为了玩,还是为了生存,具有代表性的是努尔哈赤和皇太极。

接下来的皇帝猎虎是为了彰显武力,或者为民除害,代表者是康熙和乾隆。至于到了道光之后,不仅参与围猎的次数少得可怜,而且再也没有猎虎的记录了。

这样与沈阳故宫独特的布局结合起来,原来,清王朝的创建者们最担心的是自己的子孙们像前代王朝的末代那样,丢掉本民族尚武好勇的传统,然而历史的轮回却再一次无情地重演。这样,历时月余时间完成了报道《沈阳故宫布局暗藏深意——清朝皇帝缘何频频“亲射虎”》,报道刊出后,转载的网站非常之多。

如果说采写皇太极时期的权力争夺还在历史研究框架内的话,关于清王朝皇帝打虎行为演变的历史观察与思考则是完全跳出既有的历史研究成果,独自踏出了一条新路。

三、紧密贴近当代读者的生活现实

古为今用,其实说到底,我们采写历史文化新闻是为了给当代受众看,期望对其有所启发。在采访沈阳故宫系列报道中,除了采写那些新奇发现,或者传奇事件,本人注意到这个偏居在东北的游猎民族,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也有很多值得现代人思考和学习的地方。

对于沈阳故宫凤凰楼,游客多数将其当作一个玩乐的建筑,游玩时想着当年的皇帝如何会玩,盖起这么高的一座楼来观风景方面。

本人采访后才知道,平地起楼是女真人的建筑传统,反映这个民族当初特别机警的特征。其在清初时期,更主要的作用是警戒。

在皇太极时期,这里的二楼还开设了大讲堂,定期由女真人的博士给皇室贵族们讲治国理政的知识。基于此,本人采写了《凤凰楼曾是皇家大讲堂》,全面介绍了大讲堂当年的情况以及皇太极当初发表的,在史上非常有名的演讲。演讲中,他要求子孙保持好尚武好勇的传统,防止沾染当时明王朝腐败没落的习气等。

2016年春节前后,根据编辑部的有关安排,本人特意与清史专家探讨了进入沈阳故宫的女真人当时近乎严苛的治贪法令。

当初这个刚刚由原始部落发展起来的民族,在人际关系上仍然保持着天真和淳朴,对于当时明王朝的士民动不动就请客送礼很不理解,而且厌恶,其头领更是深深忧虑自己的族人受到影响,因此对贪腐行为一直治以重罪。根据史料和专家访谈,本人先后完成了《努尔哈赤力倡俭朴多次谢绝贡品》《皇太极不收让人玩物丧志的贡品》和《努尔哈赤治贪,不退赃就杀头》等报道。

这些报道中展示的史实,有的是当代人们无法想象的。当初靠抢夺起家的女真首领,对于归属过来的部落都是收的礼物少,回的礼物多,而且很多时候是只送礼物,不收礼物。对于当时女真政权内部发生的贪腐行为,实行的是全民举报制度,一经发现集体论罪,最严厉的时期,请客吃饭的和被请者一同定罪,全部砍头,与当时统治中原的腐败昏庸的明王朝形成鲜明对比。

此外,结合抗日战争相关报道,本人采写了《崇谟阁内竟然被日本人加装了暗房》,这篇揭露日本侵略罪行的报道被人民网、新华网、新浪、搜狐等数十家网站转载。

采写沈阳故宫相关的历史文化新闻这两年多时间,不仅本人新闻成果收获颇丰,对于历史事件的新闻价值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沈阳故宫承载了女真民族勃兴的历史,这固然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深入挖掘,但是同时也应该看到,同样在我们的身边,还存在着大量的历史文化载体,包括历史文物、重要古籍文献。仅仅在辽宁省档案馆,就还有大量各种语言的古籍资料等待着去抢救、整理,当中必有我们这个时代受众需要的过去鲜为人知的信息和事件。只要我们遵循新闻发展的客观规律,精心组织,深入研究,可以展望,必将会收获更多更丰富的成果。

(作者单位:辽宁日报)

猜你喜欢

历史文化
中学校园景观设计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战略
历史文化街区环境标识系统设计初探
城市化下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共存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