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理念的几点思考

2017-04-18武兴荣

学周刊·上旬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以生为本中职学校

武兴荣

摘 要:德育是学校工作的主旋律,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应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和思想倾向,探索中职学生的心理需要,更新教育观念,有针对性地坚持和谐德育、以生为本、道德能力、德育效果的理念,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

关键词:中职学校;和谐德育;以生为本;道德能力;德育效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2-002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2.012

德育是学校工作永恒的生命线。在优化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增强德育行为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心理需要,才能使学校德育实现预期的工作目标。与普高学生相比,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要提高德育的实效,需要寻找切入点和突破口,选择从尊重学生的心理需要入手,不失为一条可行的途径。我们应在德育活动中诱发、调节和引导学生的需要,使学生的需要同教师期望产生的行为更趋一致。因此,深入探索职校生的心理需要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既有现实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又有着比较深远的意义。

一、坚持和谐德育的理念

中职学生作为社会成员中的一部分,其道德现状令人担忧:政治观念淡薄,功利思想明显;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成绩较差;是非观念模糊,纪律观念松懈;自控能力不强,言行脱节严重。面对如此的现状,我们德育工作者必须坚持“和谐德育”观念,勇于承担起德育的重任,培养健康的人格。因为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

回顾以往的德育方法和形式,多以灌输、说教为主。在德育全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说服、被管制、被指挥、被批评、被训斥的被动地位。德育的主体是谁,应当是学生。学生应当主动地投入到教育过程中,應当参与德育活动。如果学生参与德育活动,而且又是主体,那么学生的积极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德育效果都是不可估量的。管理也是教育手段。那么,如何使管理目标内化为一种学生追求的需要,即学生是主体,学生积极参与,这是关键。

长期以来,中职德育的一个重大缺陷就是忽视了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学生是人,不是机器。他们的心理各不相同,这就给我们中职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学校思想教育须在个性化教育方面有了长足的思考。所谓“个性化”教育,就是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指导下,从学生的现实个性出发,尊重学生的需要、兴趣、创造和自由,通过个性化和社会化、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促进其个性自主和谐的发展。

对学生的教育要讲究方式和方法,比如,要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就可以采用先称赞的方式,在肯定学生优点的基础上委婉地指出学生的错误,让学生用可以接受的方式来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这要比直接批评所能取得的效果要好得多。如,“王小龙,你昨天的作品做得不错,肯定下了一番工夫了,但以后你要注意……”再如,“夏帅洲,自从你当班委以来,在班上做出了榜样,大多数同学都很钦佩你,可这几天你听课好像不太认真,以后要注意了”。

德育教育一个过错只批评一次。教师批评学生,爱算旧账,把老黄历翻出来唠叨不停,往往是无效的,甚至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我不管你们过去怎么样,以后的路怎么走,就看你们的了。我相信你以后不犯第二次”。

用表扬代替批评。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其实在生活中并不完全是这样的。良药不一定是苦口的,这就是艺术。一种苦味的药丸,如果表面有糖衣,使人感觉到甜味,既容易咽下,又不会增加痛苦。我们对别人给以规劝,在未劝之前,先来一番赞誉,使其先尝到一些“甜味”,然后再批评建议,对方也就容易接受了。这就是“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的道理。

三、坚持道德能力的理念

道德能力是道德需要有效地转化为行为的必要条件。中职学生的道德能力主要指的是道德实践能力,即能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道德规范要求内化为理想信念、外化为道德行为的能力,不断提升中职学生的道德是非的判断力。这种能力直接影响品德的行为方式和外在效果。如果品德实践能力强,它的行为方式就成熟,品德行为的外在效果也好,反之,则适得其反。有些学生有着良好的品质,品德需要也是积极的,但能力未能得到适当的培养和训练,而不能将其品德以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加以实现,甚至还会好心做坏事。培养学生熟练的道德技能。这里的关键是养成习惯。习惯的养成应从学校的各部门通力合作和各环节的统一要求上下工夫,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良好习惯。

四、坚持德育效果的理念

德育既然是科学、是工作,就要讲实效。但现实中往往是,德育谈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有时轰轰烈烈地搞一下,称之为“轰动效益”,实际没什么实效。学校德育改革便逐步将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作为德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作为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切实从中职学校的特点,紧密结合中职学生的思想和实际需要,不断创新中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拓宽途径,采取中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新适合于中职学生心理需要的载体,不断提高德育课程和学校整体德育工作的实效。

例如,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时,教育工作者如能按照“最近发展区”原则,慎重地选择中职学生中适当的个案分析,来引导学生认识道德发展中的矛盾现象,并推及自身,促进他们掌握道德的自我教育、自我探索的正确方向,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德育效果。

教育者是德育工作的主体,其教育思想和道德修养水平是影响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前提条件。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就取决于教育者是否按教育规律办事和是否能提供良好的道德人格示范。从更新德育理念的要求来看,教育者应确立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主动、和谐发展的目标。教师只有以科学教育理念为指导,不断加强自身师德修养和业务学习,提高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才能以其完美人格的“感召力”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贾士伟.如何在中职学校开展德育教育[J].成才之路,2010 (1):I0007-I0008.

[2] 任宾.关于加强中职学校学生德育的思考[J].才智,2011(19):272.

猜你喜欢

以生为本中职学校
以生为本视野下小学班主任管理的有效措施
“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有效体育教学模式探索
中职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论强化基础 突出能力 塑造品格的职教语文教学新模式
试论如何提高中职学校职业指导质量
德育工作浅谈
浅谈初中班主任如何“以生为本”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